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谈卡拉扬 [复制链接]

查看: 21478|回复: 157
121#

我得再好好听听马四,理解透了再说
TOP
122#

yilinliulin 在 2004-12-22 22:00:18 发表的内容
我的理解M4里没有这么多悲愁,在马勒九部交响曲中,第四是除了《泰坦》外数积极向上的,尤其第四乐章刻画的天国景象,应该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种演绎在伯恩斯坦、克廉佩勒、瓦尔特的大师中也不是以无以复加的绝望和恐惧死亡而为主要特征的。


我同意。
TOP
123#

海边 在 2004-12-23 15:34:47 发表的内容
我开始接触交响乐时,听的就是卡拉杨的《悲怅》、《命运》,以为交响乐就是这样的。后来听到别种《悲怅》、《命运》,一时还接受不了。中卡拉杨的流毒太深,一时拔不出来。卡拉杨不过是交响乐演绎的一种形式,不必太推崇,有人认为可以作为入门级,也有道理。


如果你刚开始的时候,听是的福特或者切利的贝多芬,那么到现在,你会不会认为他们也“误导”了你?会不会也像贬低卡拉扬一样贬低他们呢?
TOP
124#

反正我现在对卡拉杨倒了胃口,谁捧卡拉杨就跟谁急,因为卡拉杨误我不浅。呵呵。
TOP
125#

是吗?
TOP
126#

xinglye 在 2004-12-13 10:52:44 发表的内容
大家可以去看看那本书《是谁杀了古典音乐》


偶看了这本书以后,对卡拉杨更增添了恶感。
TOP
127#

卡拉扬与巴托克

[em26][em26]

卡拉扬与巴托克素未谋面,但他对巴托克的音乐具有与生俱来的喜爱和深刻理解。他是德奥音乐家中最早认识到巴托克音乐价值的少数几个,也是最早录制巴托克音乐的指挥家之一。当他1949年应爱乐乐队赞助人印度迈索尔王公之邀录制《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时,距离这部作品问世仅13年,而作曲家去世也不过4年。
卡拉扬一生对《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情有独衷,先后三次录制唱片,前两次在EMI,分别指挥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后一次在DG与柏林爱乐合作。这时一部演奏异常困难的作品,但卡拉扬的三次演绎一下子就能抓到乐曲的本质,清晰地展现了乐曲的复杂结构和多变的节奏、丰富的音响层次、色彩。在乐队的音响层次上,他采用了全新的方法,他让每个声部的乐队队员分别在不同的位置上演奏,从而让每个乐手对作曲家所要求的特殊音响有一个与乐队指挥同样的立体的精确的认识。这其中的第一次录音非常珍贵,已经非常不好找,二十年前EMI在卡拉扬专集中曾经发行过,,而几年前的卡拉扬“伦敦岁月”系列中曾经把它重新发行过。第二个1960年EMI的录音就更难找了,我至今只找到LP,这个录音与兴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放在一张唱片中,这个录音音响华丽,层次分明,整体感觉是三个录音中最好的一个。当卡拉扬与DGG签约后又再次与柏林爱乐在1969年录制了这部乐曲,此时的卡拉扬对这部乐曲又有了新的认识,实际上巴托克写作这部乐曲时,也确实具有简洁明了的古典秩序和钜力千钧的对位法写作,在卡拉扬的脑海中,这部交响曲实际上和亨德尔的大协奏曲没有什么分别,这时的卡拉扬与柏林爱乐的合作已是炉火纯青,体现在乐曲的演奏上就是游刃而有余了。

[upload=jpg]Upload/200412232148187307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2232148469633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2232149474747.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28#

OU早说过,老卡演绎的东西徒有其表,海兄的理解一针见血,特别他的贝多芬乏味之极,本来空洞无物还装腔作势。对比富特的处理就知江河与大海的区别。
TOP
129#

海边 在 2004-12-23 14:46:12 发表的内容
ADWS 在 2004-12-14 8:25:45 发表的内容
卡拉扬所追求的完美,其实是一种不完美,而且是不可挽救的,牺牲了作品的内涵,柏林爱乐在他手中发出千篇一律的声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柏林爱乐的不幸,更是卡拉扬的不幸。


完全同意!正是偶的观点。
比起在与卡拉杨竞争中败下阵的切利比达克,偶更爱听切利比达克指挥的那些录音效果稍逊的作品。



嗤之以鼻的说法!
TOP
130#

长期来有个不恰当的臆测:当初柏林爱乐投票选中了卡拉杨,是否类似于当初投票选中希特勒执政一样?优秀、理性的日尔曼民族潜意识里需要独裁者带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