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那幅见证了建国后政治的风风雨雨的油画——《开国大典》。
董希文 油画 230×405厘米 1953年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71821215893549.jpg[/upload]
1955年,也就是《开国大典》完成后两年,《开国大典》开始经历一次特殊的改动。那就是“高饶事件”之后,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
《开国大典》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起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为慎重起见,以便保证画面质量,使工艺讲究的画面不受损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
后来,董希文曾这样说过:“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处。”
然而,10年后的又一次改动却使这位画家经历了身心的痛苦。
“文革”间,“四人帮”在美术界的代理人通知他去掉《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
这时董希文已身患癌症,每天都要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同时还要服药、做化疗。但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不得不拖着病痛折磨的身躯去博物馆做画面修改。
董一沙女士(董希文之女)说,“当时父亲病痛难捱,但他心灵的痛楚则更为剧烈。哥哥要替他去改,他坚决不同意,记得父亲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搞艺术的人对自己的作品要负责,要负责一千年……”
经过修改后,刘少奇的画像的位置换上董必武的全身像。
没亲手恢复刘少奇画像使他抱憾终生,“实事求是”使《开国大典》得以恢复原貌。
1972年,董希文的癌症已到晚期,但是他仍与病痛顽强斗争。他刻了“抗癌”、“百折不挠”等印章,鼓励自己战胜疾病。他对学生们说:“真希望再有20年……”
这一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要复制《开国大典》,考虑董希文的身体原因,让他作指导。
这次在董希文指导下动笔复制《开国大典》的画家有两位,一个是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另一个就是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赵域。地点是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一个多月后,《开国大典》复制完成,并放入革命博物馆画库。
1973年1月8日,一代画家、《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逝世。临终前,他对没能亲手恢复刘少奇在《开国大典》上的画像而感到抱憾不已……
1979年,文化领域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
董希文家属不同意在原作上改动,博物馆对此表示理解,为尊重这个意见,他们委托靳尚谊修改。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的《开国大典》(复制品),而原作则保存在博物馆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