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茧成蝶,可与言诗——沐声DA005解码器用家手记(此贴阅读量异... [复制链接]

查看: 290992|回复: 365
101#

听觉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世界上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十九世纪的心理学是忽略个体差异的,无论是冯特的实验心理学还会弗洛伊德的思辨心理学,都默认人和人是一样的。那时心理学的基本模式是Stimulus—Respond模式(刺激—反应模式,S-R模式)。这种假设显然不科学,所以二十世纪以来的心理学,高度重视个体差异,心理学的基本模式改变为Stimulus—Object—Respond模式(刺激—主体-反应模式,S-O-R模式)。
个体差异的体现是多方面的,比如能力、性格、价值观等等。

听觉能力的个体差异显然存在——人和人的耳朵是不一样的,同一种声音,不同的人听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姑且不论聋子或听力障碍者,即使听力“正常”的人,其听觉灵敏度也是不同的。
类似于视力,不仅有近视眼、老光眼,裸眼视力是存在差异的。有人视力好,1.5;有人视力差点,0.7;还有人视力很差,只有0.1/0.2,这都是生活常识。
所以,同样是发烧友,耳朵的听力是不同的,所谓金耳朵与木耳朵,绝非调侃,而是客观的存在。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2#

知觉训练与知觉能力的提升
知觉能力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先天遗传生理因素与后天学习训练因素。
后天的学习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知觉能力,所谓用进废退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有学者研究发现,普通人能识别区分的红色,大概是300~500种,画家能识别区分约2000种,印染厂的调色工,可以识别区分10000种。
所以,发烧友的听音经历、听音经验,确实是有助于提高听力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3#

听觉的年代差异
等响度曲线反映人耳对不同频率的敏感性,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二十世纪三十年**始,心理学家通过大量人群实验,测量出了等响度曲线,并逐渐成为ISO组织的国际标准ISO 226,成为权威性的标准。

然而,对这个曲线深入研究之后,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不同年代测量的等响度曲线是不一样的(但是官方并未给出解释)!


以ISO 226-1987和ISO 226-2003为例,2003年版的曲线均高于1987年的曲线——这意味着2003年被试人群的听力较1987年被试人群的听力下降了。同样的,对比1987和1933年的等响度曲线,发现1987年的曲线也高于1933年的曲线。
等响度曲线差异(1987&2003).jpg (, 下载次数:0)

(2020/8/24 15:53:33 上传)

等响度曲线差异(1987&2003).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4#

首先排除实验方法误差的可能(这种权威的心理实验一般是不会出现重大差错的),合理的解释是:这种差异是由于被试人群自身差异导致的。

也就是说,在最近100来年,人的听力是逐步衰退的。今天人们的耳朵,跟80年代、30年代的耳朵是不一样的!
官方虽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但个人认为很好解释:农业文明**,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环境噪音小,听力损害少;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城市噪声增大,听力损害日趋严重;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高,环境噪声越大,听力损害越严重。(看看近视眼发病率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就理解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5#

了解这一点之后,再来讨论古董音响的问题,可能就会有新的认识。每个年代的音响,一定是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影响、根据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按照当时人们的耳朵的要求来设计的。如果不知道不同年代人耳听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就无法正确对待古董音响,要么吹捧上天,要么贬之入地,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6#

听觉的种族差异
近年来,国内学者验证ISO的等响度曲线,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中国人群实测的等响度曲线,与国际标准差异悬殊。这个差异如何解释?
无独有偶,日本学者㛑研究发现,日本人群的等响度曲线也与ISO的等响度曲线存在重大差异。
巧合的是,中国人群与日本人群的等响度曲线比较近似。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7#

于是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ISO标准是由欧美白种人主导,其测试人群有意无意中选择了大量的白种人样本,所以最终数据反映的是欧美白种人的听力特征。

所以,听力的种族差异,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有待深入研究。

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英国声、美国声、北欧声、日本声的差异。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8#

仔细研究中国人群的等响度曲线,可以发现3个特点:
1、中国人群的等响度曲线低于ISO曲线,或者说中国人群的听力普遍好于欧美白种人,更加灵敏(这里就事论事,只讨论生理听力)
2、中国人群的等响度曲线在低频端明显上翘,在400hz/800hz处有两个峰值,说明中国人的听力在中频频域不太敏感——这就不难理解有部分发烧友特别喜欢中频突出的英国声了。
3、中国人群的等响度曲线在高频频域位置较低,说明对高频比较敏感——这也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年轻烧友喜欢比较强烈、刺激的高频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9#

从中国人群的听力特征出发,思考音响产品的设计,而非简单地致敬、复刻国外名器,或许,将来可能、也应该出现更加适合中国人耳朵的“中国声”?
如某奶粉广告所说——专为中国宝宝设计,更加适合中国宝宝!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10#

听觉的年龄差异(听力衰退)
听力衰退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相关课题。这也是年轻的烧友批评指责年龄大的老烧的重器。
有这么一个帖子:“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这标题就让人忍俊不禁!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