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茧成蝶,可与言诗——沐声DA005解码器用家手记(此贴阅读量异... [复制链接]

查看: 290993|回复: 365
91#

2、然而,进一步思考,发现乙也未必正确——结论是正确的,依据是错误的(糊里糊涂地蒙对了,瞎猫碰个死耗子而已)。

地理学常识:白天地球接受阳光辐射能量,温度升高,夜间没有阳光能量补充,地面长波辐射损失热量,温度下降。昼夜气温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大致是当地时间4~5点气温最低,日出后逐步升高(太阳高度角增加,地面与大气接受的能量增多),下午13点左右温度达到最高值(太阳高度角正午12时最大,太阳辐射能量最大,但地面与大气具有一定的热容量或者说热惯性,最高温出现时间略微滞后于太阳辐射最大时间——气温的年变化也具有类似的规律),然后逐步下降(太阳高度角减小,地面与大气接受的能量减少),日落后,没有太阳辐射能量的补充,地面与大气散热,温度逐步下降。

所以,地面与大气温度的日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没有直接联系。乙的依据是错误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2#

3、
再进一步讨论:一天当中地面与太阳的距离到底有多大变化?
答案是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地球赤道上,地面到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也很小,正午与午夜相差一个地球直径,大概是1.27万公里,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亿公里,最大差距不足万分之一!
在孔子活动的区域(北纬30~40度),这个差距缩小到万分之0.3~0.4,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春秋时期,燃香计时已经是很精确的计时手段了,讨论这种差距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两小儿讨论的问题无价值,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3#

4、
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式思维的一个缩影,暴露出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
1)问题界定不准(没有严格的概念定义,内涵、外延不清晰,讨论来讨论去,结果是个伪命题)
2)研究方法缺失(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类比推理)
3)结论不不确定、不可靠,难以形成一致认同的结论。有多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南辕北辙、自相矛盾,无从判断是非对错(道家的相对主义由此而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很容易走向诡辩论)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4#

不难发现,发烧友之间讨论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是,基本上都是中国思维模式,跟两小儿辩日如出一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端,谁也无法说服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最后互骂SB、不欢而散。

然后遇到下一群人,开始下一轮讨论,进入下一个循环——于是永远在原地踏步,难有发展,形成一个怪圈。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5#

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是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由西方思维模式发展而来)分析、讨论问题。
1)清晰界定问题(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2)选择研究方法
演绎推理:从已知的科学原理出发,预测可能的结果,进行证实或证伪(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归纳推理:从纷乱复杂的现象中归纳、提出出普遍性的结论,并从科学原理予以解释
3)总结研究结论
提出有操作性的改进方案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6#

中国传统式思维有两大特点:
1、零散不成体系:多灵感、顿悟,少推理、证明,往往以格言、警句的方式出现,缺少概念的准确定义、严谨的逻辑推导与完整的系统框架,例如《周易》、《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等,几乎找不出反例。
2、重结论,轻论证。论点、论据、论证是基本的三要素,而中国传统式思维往往只有结论(论点),缺少论据与论证;即使有也不严密,往往是采用例证证明或比喻,证据不充分(往往是生活直观经验)、论证不严谨(往往以偏概全)。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7#

感觉与知觉
感觉(sensation)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也是最初级的认识形式,需要进行后续的加工。感觉只能反映事物表象中的个别属性。
获得感觉的器官成为感官,感官分为5种: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据研究,人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中,视觉占82%,听觉占15%,其他嗅觉、味觉、触觉合计占3%。
所以,各种感觉中,视觉最重要。
正因为如此,知觉心理学的研究中,视觉研究最多,听觉其次。在有些时候,借助于视觉研究的成果类比听觉问题,可以有助于理解。

所谓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对事物表象的总体认识成果。
生活中,人们对于感觉与知觉并未严格区分,往往把知觉说成是“感觉”,比如“跟着感觉走”、对某人“没感觉”。

感觉、知觉合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能达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大脑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度加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是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演绎构成了科学体系。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8#

阈限定义的依据:50%人口比例
感觉阈限是通过大量人的实际测量确定的,是群体平均水平。
不同的人感觉敏锐性不同,所以,一般是以中位数50%,作为绝对阈限、相对阈限的标准。
重点:感觉阈限是人群统计平均值,个体之间存在感觉灵敏度的差异。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9#

等响度曲线:人耳的非线性特征与仪器的线性特征
测量仪器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线性的输入——输出特性。如果声音能量级是1,测量数据是1;那么声音能量级达到10时,测量数据也是10。
但是人耳就不一样,具有非线性的输入——输出特性。如果声音能量级是1,听感响度是1;那么声音能量级达到10时,耳朵觉察的响度是2(强一倍),声音能量级与听感的输出——输出是对数曲线关系,而非直线关系。

另外,对于同样能量级、但频率不同的声音(例如100hz、500hz、1000hz、2000hz、50000hz、10000hz、2000hz),测量仪器的数据是一样的。
然而,人耳就不一样,对不同频率具有不同的敏感度。1000hz最敏感,其他低频、高频信号敏感度都会下降。所以,同样能量级但频率不同的声音(例如100hz、500hz、1000hz、2000hz、50000hz、10000hz、2000hz),人耳的主观听感响度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等响度曲线。
等响度曲线.jpg (, 下载次数:0)

(2020/8/24 15:36:08 上传)

等响度曲线.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0#

以上两点充分说明,人耳具有非线性特征,而仪器具有线性特征,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效应,绝不能简单地等同。如果深入研究,还会发现人耳与仪器其它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但仅此一点,就为听感派找到了有力的武器,可以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地“耳朵收货”了,而伪技术流的指标党只能一败涂地、落荒而逃。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