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阿劳朱里尼立体声黑胶唱片英版头版与德版... [复制链接]

查看: 13107|回复: 38
21#

回复 18# 无难 的帖子

我手里也有一张白金标是这种情况。中奖了。
TOP
22#

这两种阿劳的勃一钢我都占到,品相两者都是NM,听下来的结论还是英版细节更细腻,水润感,通透感超过德版,应该是英版胜过德版。德版的优点,老范讲得很清楚:音色辉煌、高频漂亮;但缺点也相形见绌:有些部分的高音有毛边,音色太过靓丽。总体来说,EMI的录音是有自身的特点的,与迪卡有很大区别,而且勃拉姆斯的作品的录音不讲求大动态,讲究内声部的密度和动态,木管和弦乐录得好是勃拉姆斯的重要点,钢琴声部在英版有些拖后,德版略微突前,不能解释结像的差异在两版为什么这么大。支持英国turquoise-silver。记得这张是上过TAS的,好像上榜的是英版。
超级歌剧迷
TOP
23#

当时上榜的是七十年代的CFP系列再版(英版)而不是blue/silver 头版,而且很快就被撤下了。相信HP 都未必有机会听过地球版。
最后编辑针尖上的天使 最后编辑于 2012-11-14 23:02:34
LET'S  ROCK
TOP
24#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12-11-14 22:30:00 发表
这两种阿劳的勃一钢我都占到,品相两者都是NM,听下来的结论还是英版细节更细腻,水润感,通透感超过德版,应该是英版胜过德版。德版的优点,老范讲得很清楚:音色辉煌、高频漂亮;但缺点也相形见绌:有些部分的高音有毛边,音色太过靓丽。总体来说,EMI的录音是有自身的特点的,与迪卡有很大区别,而且勃拉姆斯的作品的录音不讲求大动态,讲究内声部的密度和动态,木管和弦乐录得好是勃拉姆斯的重要点,钢琴声部在英版有些拖


好评论!
TOP
25#

可能烧友都喜欢细腻润泽的声音,这也许也是英国版比德版贵的原因之一吧
TOP
26#

老范和yilinliulin的评价都很准确,手头也有好几张相同的英国地球标和澳洲的地球标(现在澳洲地球标的价格也不便宜,有的个别单张已过百美金),虽未专门比较,在我入门的黑胶系统播放,澳洲地球标乍听之下,有好几张都是“高频漂亮,弦乐锐利,声音辉煌”。相比较英国的地球标,感觉声音平衡感较好,没有特别突出某部分音色,但好像显得更“耐听”。

不过我能感觉得到受播放系统限制,并未真正挖掘出英国地球标的好声。像SAX2344MALCUZYNSKI的肖邦第二钢协,SAX2285萨瓦利什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录音都很好,音场十分广阔,动态凌厉。但就是弦乐声部在我的系统上播放声音有点干,缺乏我喜欢的大DECCA弦乐群的厚度。只寄希望于升级系统之后,可能会带来更全面综合的评价吧。


至于为何进口国和原产地的声音不同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想所用胶质不同会不会是其中一个原因。
古典音乐黑胶爱好者
TOP
27#

应该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影响,但是所有的母盘不同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是听者的心理因素一定是也是有较大影响的。汉堡和伦敦的距离,没有纽约和旧金山那么远,但是为什么总有人试图去区分英版、德版,而不去管六只眼、或者阴影狗不同压片厂的区别呢?唱片如果在温哥华出的,那就是加拿大版(我真有一张加版的六眼,华尔特的贝六),声音不知道差多少,但是价格一定是比不上几百公里以外另一个西海岸的CBS压片厂了。
地名只是举例子,我也不知道他们压片厂的具体地址在什么地方。但是区分唱片,我建议要盲听,这样才能把心理的暗示去除。
TOP
28#

老范恕我直言,以你现在的这个系统,这样PK的结果局限性极大,参考意义不大。
TOP
29#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12-11-17 11:46:00 发表
老范恕我直言,以你现在的这个系统,这样PK的结果局限性极大,参考意义不大。

我一直在等老谢发话。但为什么意义不大?是系统还不够班吗?
TOP
30#

其实版本比较,除了和器材有关系,也和听音者的喜好有关系.也和黑胶的品相状态有关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