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阿劳朱里尼立体声黑胶唱片英版头版与德版... [复制链接]

21#

回复 18# 无难 的帖子

我手里也有一张白金标是这种情况。中奖了。
TOP
22#

这两种阿劳的勃一钢我都占到,品相两者都是NM,听下来的结论还是英版细节更细腻,水润感,通透感超过德版,应该是英版胜过德版。德版的优点,老范讲得很清楚:音色辉煌、高频漂亮;但缺点也相形见绌:有些部分的高音有毛边,音色太过靓丽。总体来说,EMI的录音是有自身的特点的,与迪卡有很大区别,而且勃拉姆斯的作品的录音不讲求大动态,讲究内声部的密度和动态,木管和弦乐录得好是勃拉姆斯的重要点,钢琴声部在英版有些拖后,德版略微突前,不能解释结像的差异在两版为什么这么大。支持英国turquoise-silver。记得这张是上过TAS的,好像上榜的是英版。
超级歌剧迷
TOP
23#

当时上榜的是七十年代的CFP系列再版(英版)而不是blue/silver 头版,而且很快就被撤下了。相信HP 都未必有机会听过地球版。
最后编辑针尖上的天使 最后编辑于 2012-11-14 23:02:34
LET'S  ROCK
TOP
24#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12-11-14 22:30:00 发表
这两种阿劳的勃一钢我都占到,品相两者都是NM,听下来的结论还是英版细节更细腻,水润感,通透感超过德版,应该是英版胜过德版。德版的优点,老范讲得很清楚:音色辉煌、高频漂亮;但缺点也相形见绌:有些部分的高音有毛边,音色太过靓丽。总体来说,EMI的录音是有自身的特点的,与迪卡有很大区别,而且勃拉姆斯的作品的录音不讲求大动态,讲究内声部的密度和动态,木管和弦乐录得好是勃拉姆斯的重要点,钢琴声部在英版有些拖


好评论!
TOP
25#

可能烧友都喜欢细腻润泽的声音,这也许也是英国版比德版贵的原因之一吧
TOP
26#

老范和yilinliulin的评价都很准确,手头也有好几张相同的英国地球标和澳洲的地球标(现在澳洲地球标的价格也不便宜,有的个别单张已过百美金),虽未专门比较,在我入门的黑胶系统播放,澳洲地球标乍听之下,有好几张都是“高频漂亮,弦乐锐利,声音辉煌”。相比较英国的地球标,感觉声音平衡感较好,没有特别突出某部分音色,但好像显得更“耐听”。

不过我能感觉得到受播放系统限制,并未真正挖掘出英国地球标的好声。像SAX2344MALCUZYNSKI的肖邦第二钢协,SAX2285萨瓦利什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录音都很好,音场十分广阔,动态凌厉。但就是弦乐声部在我的系统上播放声音有点干,缺乏我喜欢的大DECCA弦乐群的厚度。只寄希望于升级系统之后,可能会带来更全面综合的评价吧。


至于为何进口国和原产地的声音不同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想所用胶质不同会不会是其中一个原因。
古典音乐黑胶爱好者
TOP
27#

应该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影响,但是所有的母盘不同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是听者的心理因素一定是也是有较大影响的。汉堡和伦敦的距离,没有纽约和旧金山那么远,但是为什么总有人试图去区分英版、德版,而不去管六只眼、或者阴影狗不同压片厂的区别呢?唱片如果在温哥华出的,那就是加拿大版(我真有一张加版的六眼,华尔特的贝六),声音不知道差多少,但是价格一定是比不上几百公里以外另一个西海岸的CBS压片厂了。
地名只是举例子,我也不知道他们压片厂的具体地址在什么地方。但是区分唱片,我建议要盲听,这样才能把心理的暗示去除。
TOP
28#

老范恕我直言,以你现在的这个系统,这样PK的结果局限性极大,参考意义不大。
TOP
29#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12-11-17 11:46:00 发表
老范恕我直言,以你现在的这个系统,这样PK的结果局限性极大,参考意义不大。

我一直在等老谢发话。但为什么意义不大?是系统还不够班吗?
TOP
30#

其实版本比较,除了和器材有关系,也和听音者的喜好有关系.也和黑胶的品相状态有关系.
TOP
31#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11-17 12:15:00 发表
其实版本比较,除了和器材有关系,也和听音者的喜好有关系.也和黑胶的品相状态有关系.







很多人无意中用CD的标准去衡量LP的音色,这其实无多大意义。CD,MC和LP这三个古典音乐的主要媒介,各有特点。别说压片地不同,就是同一张LP的两面由于制造工艺问题音质都不均衡。光比较LP本体意义不大,当然有差异,但这个差异绝对不如不同器材之间的差异那么大。
TOP
32#




刚才又听了一下德沃夏克大提琴协曲,老罗和朱里尼合作,英版、德版盲听对比。
第一张声场宏大,弦乐细节丰富,动态好。大提琴劲力十足,低频至底,
第二张开声就觉得声音黯淡,雾里看花的感觉,一切都模模糊糊,但是大提琴的声音倒是不错,和第一张有的比。
揭开谜底,第一张英版,第二张德版。
然后把英版第一乐章放完,最后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合奏。
再放德德版的这段,也觉得不错,但是这里我是一边写字一边听的,不像一开始那么全神灌注。
两张唱片的品相都不算是绝佳,开始部分都有一点小背噪。
现在在听德版的第二乐章,大提琴相当不错,如果不比较的的话。
TOP
33#

回复 29# 老范 的帖子

这个其实很难一下子说得很清楚。
不同版次、版本唱片的PK过去我也经常做,但随着系统的升级,不少以前PK得到的结论,现在看来可能还是会有反复。
在高分析力的系统上PK,音色的差异固然明显,但音色这样东西牵涉到很多主观因素很难作准,因此我只会以信息量作为标准。简单举个列,就以RCA早期在英国的录音来说,PK英国版和美国版,以前系统分析力不够的时候,基本就听到英国版会丰润流畅一些,动态起伏大一些,而美国版就中频质感较好......但当系统分析力到一定水准时,两者在信息量方面的差距其实相差甚大,几秒钟就可以分辨出来。
TOP
34#

原帖由 THRONES 于 2012-11-17 12:26:00 发表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11-17 12:15:00 发表
其实版本比较,除了和器材有关系,也和听音者的喜好有关系.也和黑胶的品相状态有关系.







很多人无意中用CD的标准去衡量LP的音色,这其实无多大意义。CD,MC和LP这三个古典音乐的主要媒介,各有特点。别说压片地不同,就是同一张LP的两面由于制造工艺问题


非常赞同,很多烧友只追求头版,忘记了硬件的跟进,即使大把头版,也难以全面发挥.但是,同比,自然是头版比再版好.
TOP
35#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12-11-17 13:17:00 发表
这个其实很难一下子说得很清楚。
不同版次、版本唱片的PK过去我也经常做,但随着系统的升级,不少以前PK得到的结论,现在看来可能还是会有反复。
在高分析力的系统上PK,音色的差异固然明显,但音色这样东西牵涉到很多主观因素很难作准,因此我只会以信息量作为标准。简单举个列,就以RCA早期在英国的录音来说,PK英国版和美国版,以前系统分析力不够的时候,基本就听到英国版会丰润流畅一些,动态起伏大一些,而


哈哈,我从开始写这个贴子,就在等谢兄说话,我知道你是死硬的蓝派。
我说过多次,不能通过这一个片子砸倒整个蓝地球,我只是对比一下我自己手里的两张片子,自娱自乐。
目前我这套系统的短板在于唱放,这个搞好之后再慢慢弄几个好的唱头来玩玩。升级慢慢来,这才有乐子。但是现在看来最大的花销是房子。
你提出的信息量这个标准非常好,是高见,我双手赞同。
TOP
36#

"第一张唱片,甫一开声就一鸣惊人,乐队合奏灿烂辉煌,高低频伸展很好,音场宽广。弦乐音色光辉灿烂,声音锐利,细节清晰。定音鼓鼓点结像凝重,有很好的方位感。钢琴声音稍弱,这可能是早期模拟立体声录音普遍的问题。总体听感非常愉悦,是一张好的发烧录音。

第二张唱片,开声就觉得声音黯淡,比第一张逊色很多。接下来的声音好像是隔着一层雨雾发出来的,完全没有第一张那种锐利的感觉。乐队合奏时没有那种令人心跳的快速声音变化,而是显得有点缓慢犹豫,原因可能是高频的表现不好。钢琴与第一张唱片差别不大,可能略好一些。从好的方面说,这张播放时,有一点和音乐厅里的声音有一致性,就是一点也没有发烧的人工味道。有一种平衡感,不会让人感到哪件乐器,或者哪种声音特别突出。
"
这样的结果楼主认为是 第一张好吗?可惜!黑胶我没兴趣,若是首版cd,我立马要第二张
TOP
37#

演奏乐团是(英国的)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PO), 不是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LPO)。他们不一样。
TOP
38#

回复 35# 老范 的帖子

市面上的绝大部分唱头不论高档、低档,大都在音色方面各出奇谋,但在分析力这方面却都有所妥协,因此信息量这东西,我相信绝大部分玩黑胶的朋友都很难体会到差别。
TOP
39#

玩黑胶也有一段时间了,最深体会的是:如果有一支好的唱针,一定要配一个好的唱放,才能将唱针的潜力发挥出来,而且,低挡唱针和高挡唱针出来的声音密度是有很大区别的,低挡唱针在调试得法的时候,也就在听听人声方面还是可以的,听古典交响乐就一定要上高挡次的唱针了
因为爱乐,所以发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