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环境的重要性。小米系统在杨总这个空间和系统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杨总最后也承认外置解码器比CD ONE的解码更适合小米。以前讲过,MAC MINI由于较柔和的声底,需要后端的解码器有一定力度,确保动态不失,需要更好的密度和质感补强,以确保声音更为通透和健康,适合更广泛的音乐题材重播。而HEGEL的全面性无疑比转为转盘设计的CD ONE解码更适合。这次的试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同时,我也在暗暗比较大系统,大空间与我小空间,小系统的对比。对于器材和系统,几乎没有可比性,书架和小功率合并,在这套系统面前,捉襟见肘,高下立判,落地的宽松、大气和系统更加丰富的层次、细节等特征,其实,听一曲伊莎贝尔 就轻易听出区别了。开场低音贝斯的“规模感”,携带着充足的能量,仿佛是一股股冲击波,人声出来后的通透感和重量感,这两个重要特征,用小系统绝对无法去感受的,这才是这张极难重播的CD真正的声音。如果对比书架和落地,强烈推荐这张碟,相信,刘汉盛也是用落地,写出那段听感的。
系统的对比还在其次,我注意到的是,杨总细心处理的空间细节,首先,土建开始就已计划,量身定制的黄金比例空间,占了极大优势,其次,足够大的空间,让声学处理比小空间更省心省力,最后,合理的吸音和扩散布局,以及严格的对称摆布,无疑锦上添花。呼吸,自由的呼吸,是我对杨总这个空间最适合的评语。在这样的空间里,有很宽的皇帝位,庞大的舞台感,让声音的能量充盈每个角落。定位上,不是那种针状的诡异,而是类似音乐厅那种真实的三维空间,听感上会很轻松,自然,能轻易让两个坐地音箱真正隐形了。这里有两个特例,杨总喜欢人声,对我拷给他的赵鹏三套车,很喜欢。在这个空间播放赵鹏的三套车,很恐怖,夸张的录音,让赵鹏的体型极其庞大,后期混音增强的低频重量,塑造出一个近5米高的赵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夸张的赵鹏,回去我的PMC系统,赵鹏那种需要仰视的压力没有了,反而三套车下面的京韵花鼓,拿捏着兰花指,娘娘腔的赵鹏,让我直接落荒而逃了。。另一个就是播放蔡琴的月光小夜曲,中场的模拟半夜野外场景声效,逼真的可怕,几声青蛙叫时,吓了一跳,这个青蛙在什么位置呢,打个比方,音箱离我们有4米多远,而青蛙的声音是与我们的耳朵几乎并排的,在稍后的侧面,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跑的如此之远的青蛙,听到蛙鸣,我们两个都情不自禁转头,仿佛像平时听到声响,自然转头看向窗外,寻找声音的源头一样。在这个空间,对音场的定位,可以说是神乎其神,听那些录音夸张的发烧碟,会大呼过瘾。
因此,对于杨总的系统和空间,其实,我认为杨总的空间成就了这套系统,压榨出了这套系统出色的潜力,而喜欢人声的杨总围绕人声进行的调教是成功的,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可以说听人声,广州音展经常摆出的那套麦景图前后加乌托邦,在音展的环境下,绝对无法达到杨总这套PASS前后和1027BE的效果。
对于杨总这个环境的感触之深,导致我直接放弃了,准备升级器材的念头,而专心于弥补现有空间的不足。这是近期,计划改造的样图,部分图样已经让工厂定制了,预计在广州音展回来后,打造一个会“变脸”的听音室,将所有声学部件,全部设计为可移动,类似变形金刚的组合效果,哈哈,里面很多独特的思路,都是独家秘笈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