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晶莹通透、空气感十足的高音效果应该是录音制作的造假产物。 [复制链接]

查看: 12660|回复: 65
31#

这个是近距离录音,话筒放大,调音台与后期混响处理造成的

话筒架在乐手前面在20CM或30CM,高10CM低10CM那录出来的音色或空间感都不一样的,很多古典音乐名碟大多两只话筒在舞台前端,加上个别乐器会单独用话筒补偿,这样录出来的声音最接近人耳听到的也最自然

任何声音只要一经过录音出来就“失真”或“美化”了

不能怪高音单元,极品高音单元当然越能反映出录音本身的信息
只能怪越来越夸张的录音和越来越“先进”的合成录音
速度是音乐的灵魂......恭喜我越烧越退步..........
TOP
32#

原帖由 老石 于 2011-2-28 22:22:00 发表
因为高音乐器的基频并不高,泛音是很难听到的。

不明白
TOP
33#

习惯听hifi器材的烧友,乍一到现场,或许会觉得现场演奏“高频上不去,低频下不来”,没有自己的器材过瘾。
除却西电不是线!http://shop34851791.taobao.com/
TOP
34#

现场演奏是必然要听的,去年小提琴家穆特来沪,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一场勃拉姆斯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现场演奏不用ei麦克风,我坐在第二排聆听,穆特那把瓜内利名琴音色出类拔萃,钢琴演奏却差强人意;回家后将同期由DG发行该唱片进行类比,发现小提琴声色丝毫不差,幸甚!
TOP
35#

试想,如果作为音响设计师不懂录音,那后果可是......唉!!!
TOP
36#

我们在听唱片时也不难发现,奥伊斯特拉赫在EMI、DG、PH的唱片,其使用同一把小提琴时,它的音色也是相同的,故此我们才能知道其独特的演奏艺术水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音响器材调整正确,这是烧友的正道。
TOP
37#

原帖由 yavis 于 2011-3-1 21:50:00 发表
习惯听hifi器材的烧友,乍一到现场,或许会觉得现场演奏“高频上不去,低频下不来”,没有自己的器材过瘾。

现场声音的优势在于声音的撑展、流畅和衔接的自然连贯,乐器声无压缩、听感不压抑。
TOP
38#

不是所有的高级音响器材为发烧友设计的,有些天价音响器材不是发烧器材,它作为奢侈品摆放在有钱人别墅中仅作为背景音响享受而异,不足为奇。
TOP
39#

回复 37# 时光车间 的帖子

“声音的撑展、流畅和衔接的自然连贯,乐器声无压缩、听感不压抑”,此观点赞同,我们的音响系统能做到这些,那么真实感就有了,可惜好多烧友在这一问题上惨遭滑铁卢,痛惜。
TOP
40#

音响器材还原现场声!这是不可能的梦想,也可以讲是人的贪念或奢望。
现场乐器是声音的原本,器材声音是我们需要的声音。
现场声是地里的果蔬,器材声是锅里盘里的小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