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2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的录音,不论音响器材好坏,都能播的好听,差的录音,不管音响... [复制链接]

查看: 57511|回复: 274
201#

LS的怎么变成了冷嘲热讽挖苦贴啦?看来心态还需调整。
TOP
202#

原帖由 qinyuzyh 于 2010-10-11 1:37:00 发表
原帖由 条顿骑士 于 2010-10-10 21:27:00 发表
文章作者就成熟?几成熟?五成带血?别以为读点通鉴懂些典故就是大师了,很多二百五都特会吹牛。

如果看文字表达,我赞同作者的观点。
有一句俗语:文如其人,[color=#00339

有一句俗话:一脸子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我比较赞同。
TOP
203#

原帖由 qsyd 于 2010-10-11 1:57:00 发表
理念不同,起点也就不同,问题是不可能以逻辑解决的。白头翁录音好不好,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念去判断。我的白头翁密纹一开声,音场立即象一支红杏延到墙外,弦乐则油滑得足以令人手舞足蹈。有人听到这样的声音心花怒放,开始我也是。进音乐厅多了,才觉得白头翁的声音太假了。目前我以音乐厅之间十几排的位置到的声音和音场作为判断录音好坏的标准。音乐厅里的弦乐很美,但听上去比著名的弦乐发烧录音要干一些,因而才有丝丝入扣的

录音的现场和真实的现场是很不同的,没听说过在录音的时候还要塞进去满满一场的观众(除非现场录音),因此空间感就有很大不同。其次就是听感,除非大官大款才由得你选座位,否则你很可能就是偏场,没有听说有哪个喜欢在家里坐一边听音乐的,因此也很难做一个AB对比。再就是录音话筒的位置和你耳朵的位置位置也不一样,没有可比性。最后一个就是唯一的胜出可能就在于现场的细节,这在录音里很难达到一样的水准,可是现场也夹杂很多的污染,比如手机响,咳嗽、放屁,这些细节估计是没人喜欢的。综合最后就是:录音欣赏和现场听音乐根本就是两码事,不要以为多听点现场就是最高境界,其实是误入歧途,奉劝那些好高骛远的,真想听古典,学点五线谱,看点总谱,欣赏资料多买点,只要弄清楚乐队的真实位置,就对你的HIFI有帮助。
TOP
204#

原帖由 qsyd 于 2010-10-11 1:57:00 发表
理念不同,起点也就不同,问题是不可能以逻辑解决的。白头翁录音好不好,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念去判断。我的白头翁密纹一开声,音场立即象一支红杏延到墙外,弦乐则油滑得足以令人手舞足蹈。有人听到这样的声音心花怒放,开始我也是。进音乐厅多了,才觉得白头翁的声音太假了。目前我以音乐厅之间十几排的位置到的声音和音场作为判断录音好坏的标准。音乐厅里的弦乐很美,但听上去比著名的弦乐发烧录音要干一些,因而才有丝丝入扣的

支持哥的见解。DG的录音的确有那么一部分,跟自己的优秀录音比差距明显,但好的录音也不少啊,关键是录音风格理念跟其他公司有差别。DG的录音可能音场没那么靠前,没有什么穿墙过壁的效果,质感也不如那些发烧录音来得强烈,但该有的细节都有啊,也可以让人很好的投入到音乐中,欣赏音乐这就够了。那些所谓的发烧录音,音场阔深得吓人,结像贴身如在面前,弦乐腻滑得如蜜糖巧克力,不否认这样的录音本来可能也录得不错,但离现实声音差距太大了,更多像是满足一些人的感官刺激。可能我这样说某些大师又要来拍砖了,要指责我既不会指挥又不会弹琴,有资格这样说吗,呵呵。
TOP
205#

还好,不是所有人都把为音乐而感到和为音响而感动混为一谈。为音乐而感动,很多人是在收听老式收音机、砖头录音机就已经醍醐灌顶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喜欢平等讨论的也好,喜欢给别人上课也好,都请踊跃发言。

原帖由 MissionLu 于 2010-10-11 13:09:00 发表
那些所谓的发烧录音,音场阔深得吓人,结像贴身如在面前,弦乐腻滑得如蜜糖巧克力,不否认这样的录音本来可能也录得不错,但离现实声音差距太大了,更多像是满足一些人的感官刺激。可能我这样说某些大师又要来拍砖了,要指责我既不会指挥又不会弹琴,有资格这样说吗,呵呵。                                
最后编辑qsyd 最后编辑于 2010-10-11 13:34:20
TOP
206#

回复 205# qsyd 的帖子

       最近又听了一遍DG伯恩斯坦的马勒全集,录音是不错的。中午回家和白头佬比了一下,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音场是一样的宽、深,动态DG的大,那么是不是可以说DG的录音太假了。不知你该如何解释。这套唱片你也有,可以回家AB比比。不过和白头佬比还是有差距的。当然听音乐足够好了。
   1、不要把录音等同现场,没有那家公司的录音是真实的。和现场比的多了,盖棺定论,就是两回事
   2、录音是一种再生艺术,录音理念,录音师的水平至关重要。
   3、DG还是有好多录音是好的,如哈根四重奏,钢琴,奥菲欧室内乐。录音次品集中在交响乐,歌剧,老卡的录音是代表,有好多朋友都听出来了。但也不全次,有6成吧。录音死穴 音质比较刚硬,而且音场比较朦,乐器线条比较臃肿,缺层次、鲜活度。2000年后的录音进步很大,可以放心购买。
   4、每个公司录音都有自己的缺点,如RCA除了LIVING STEREO系列极好。70年后好多录音也不行。如旺德的贝多芬全集录音一般般。
   5、为什么批判DG,作为全球第一古典品牌,在录音艺术上不该是这档次,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象DG伯恩斯坦的马勒全集录音是好的,这样的录音水平听音乐就足够好了。可惜这样的录音在DG太少。其次DG缺殿堂级的录音,音响界具有绝对权威地位美国TAS榜,不选DG唱片也是有道理的。证明我们这帮说DG差的人,并没有听错。还有买了好多DG录音差的唱片,也郁闷的,(阿巴多80年代在LSO的录音能说好吗)就不能让我发牢骚。
   6、大家的面对现实,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有一説一。我也不是其他唱片公司的托,也不是DG的仇敌。
   7、录音是录音,演绎是演绎要分开来谈。虽说觉得好多DG的录音不好。可欣赏音乐买DG唱片也是绕不过的坎。
TOP
207#

建议花先生花点时间听听西诺玻璃的唱片,再听听郑明勋的天方夜谭,普列特涅夫的灰姑娘,等等等等.......
TOP
208#

普列特涅夫的灰姑娘,我没有

原帖由 音乐的奉献 于 2010-10-11 16:44:00 发表
建议花先生花点时间听听西诺玻璃的唱片,再听听郑明勋的天方夜谭,普列特涅夫的灰姑娘,等等等等.......

          郑明勋 天方夜谭,《图伦加里拉》交响曲录音是好的。辛诺波利的唱片有好多,基本上不行。他指挥的罗马3部曲,舒伯特未完成录音是差的,(动态却相当大),我上面所述DG录音缺点在辛诺波利唱片都显示出来了。
TOP
209#

很欣赏亚当兄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探讨问题的态度。


《白头佬》是录音史上一个典型的制作特例,包括Robert Auger和Lewis Layton 60~61年间为Stoki录制的那四首漫天神佛般的Wagner。这都属于历史上极端罕见的“神迹”,“神迹”的一半是靠Stoki的“魔力”(声音形态理念+个人魅力+训练方法),一半靠RCA那几位大仙儿的超级发挥,有其特定的风格代表性,但决不构成判断一切优秀录音的衡量标准。

参加录音的双簧管手Bob Bloom(各位可以在“沃尔塔瓦河”的录音中准确地找到此公)曾回忆说,当年进棚的乐手都是从纽约各团里选出的尖子,根本凑不成标准大团的编制,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十几号人。可想而知,RCA当年前期平衡架设以及后期不上点儿严厉手段能成唱片上这幅光景吗?当然很不真实,但的确很极至、很震撼!这号儿大尺寸的录音跟什么系统上听上去都挺HIFI,所以卖音响的总爱拿它们试音——垃圾组合也卖得出去。

Brahms的管弦乐作品与Wagner、Ravel比起来经常会显得“死气沉沉”的,可您好意思说他“没个性”吗?一如音乐艺术风格彼此间常常大异其趣一样,录音艺术风格之审美也必然是多中多样的。艺术,艺术的表现力没有某些同学想象的那么贫乏!

DG的管弦乐录音理念在模拟年代和数码早期与英美公司基本是“反着”的。他们家压根儿不刻意追求内部细节的个别展现,而是强调日耳曼式的乐团整体轮廓和色调的塑造,其中以Karajan、Bohm带等人带德国团时尤甚。DG前期平衡调整的主观预设至少比英美远出20米,德国人玩儿得是音乐厅现场观众席中心位置听感的模拟还原,几乎所有的棚录都是基于这种理念进行制作。那么,您见有几个大型管弦乐Live录音上过TAS呀?!这类的管弦乐录音对播放系统要求相对比较严苛,解析力要强、速度要快、低频不能过量、音染越少越好......所谓“精英哲学”在生活中被检验时往往确实非常“讨厌”!!!

BTW:EMI和CBS平衡架设往往相对折中一些,尽管主观预设较少放在指挥位置,但仍以前排位置者居多。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210#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0-10-11 15:16:00 发表
      如旺德的贝多芬全集录音一般般。

Guenter Wand的贝多芬多集不是RCA录的,是Deutsch Hamonia Mundi/EMI录音的,RCA的是引进版。
这套我听的是DHM的LP版,感觉不错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