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670707 于 2010-10-12 10:17:00 发表 回复bodyheat先生 看来先生爱好《白头佬》唱片的音场与音色,说句调侃话,如果我让你再听到五张或更多的类似唱片(指挥:伯恩斯坦、奥曼蒂、赛尔等,乐队:纽约爱乐、克利夫兰、费城爱乐),你可能会撞墙了吧,哈哈 |
你提的很好,赛尔恰是俺的“世纪十大”之一,而奥曼第俺一直认为至少在中国被严重低估了。不过,你显然没大搞明白俺原文的意思,但俺倒似乎能明白你的意思。
其实你想说的准确讲应该归结到“总体录音风格取向”,若从这个层面讨论,还用得着大老远麻烦纽约、克利夫兰吗?RCA自己家有的是录音风格大同小异的唱片,光Living Stereo中别说5张了,50张也有!要为这个撞墙,俺早撞死n回了!然而一旦要细化到音场与音色这些特别具体的层面,美国那“五大团”谁跟谁都不一样,这个基本常识不用再普及了吧?那么谁又能与20世纪指挥史上最独一无二的Stoki所塑造的管弦乐声音形态类似呢?别的都不说,最起码的他老先生那乐队排列每回都跟别人大不一样,出来音色能一样吗?!
人们当然也赞美Whyte夫妇、Chris. Parker、K.E.W.、A. Salvatore、Arthur Lilley、Paul Goodman等名家不同时期为Stoki留下的各自精彩的立体声录音;然而,所有这些唱片上最能展现Stoki艺术特点的录音巅峰之作比较公认的还是Robert Simpson的《狂想曲》和Robert Auger、Lewis Layton的《瓦格纳》,这俩个录音经常被称为Stoki职业后半的milestone。若问为什么,俺希望有心的同好至少应该找来他在EMI、DECCA、EVEREST、Cala等公司出版的录音,以及RCA余下那十几款立体声,仔细比较一下,干活儿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模拟时期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提醒注意观察标志性的bass line、弦乐音色和木管的质感,另外千万别忘了棚录实际人数的差距。
俺前文所言之“典型特例”主要便基于综上所述,are we cl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