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7588|回复: 288
71#

况且,全盘否定那个年代的DD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的。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72#

还是回到万兄的话题吧!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73#

历史的真正悲剧在于被历史愚弄的人们仍然时不时地为愚弄他们的历史歌功颂德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巴金、柯灵生前极力倡议建立文革博物馆、纪念馆,但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本身就是文革悲剧的延续。

也许,文革的破坏还没有到纳粹那样达到人人喊打的地步,这也像军国主义至今在日本流毒至深,遗老遗少们总不能忘怀他们的青春激荡。东亚的病啊!

对“十年的文革”,应该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根脐带是应该完全割断,越早越好。“文革”的创痛,是横亘在中华文明史上永远的疤痕!
超级歌剧迷
TOP
74#

“十年对文化的反动,对文化造成的浩劫,与那区区的八个样板戏相较,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嗯!说得好,前面举的仅仅是区区两个例子而已。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75#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9-10-8 19:57:00 发表
……。执政党高喊革命是什么意思呢?不会是革执政党自己的命吧?那么革谁的命呢?

于是,“灵魂深处闹革命”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因为没有“命”可以“革”,只好“革”灵魂的“命”了!


那么,究竟革谁的灵魂的“命”呢?“灵魂深处闹革命”又意味着什么呢?殷鉴不远!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当武器的批判没了批判的对象时,当物质的摧毁力量没了待摧毁的物质时,批评、摧毁的矛头指向了另一种物质——人的肉体!“文革”期间有多少人的肉体被武器的批判“批判”掉?

同理,批判的武器亦如此,“狼孩”属于批判的武器,批判的矛头指向人的灵魂!“文革”期间有多少人的灵魂被批判的武器“批判”掉?前面举的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无它,盖人的灵魂曾经被以“狼孩”为先锋的批评的武器“批判”得太久、太惨了!
最后编辑溪秀兰 最后编辑于 2009-10-09 22:51:56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76#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9-10-9 19:13:00 发表
还有信息垄断!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历史不熟悉,不知西方古典的发展历程中有无类似于“狼孩”这样的怪胎?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基本上发生不了对思想大规模禁绝的运动,相反,一直是以彻底解放或不断解放为目的的“革命”推动了思想的不断自由、人性的不断完善。
间或期间,在纳粹统治期间,产生过一批“伪希腊化”的艺术作品,那时的美术和音乐格调在如今看来实在是低俗和低格调,里芬斯塔尔的纪录片如今仍然是莫衷一是,赞的是她艺术的手法,讳的是她艺术为谁服务以及她貌似永恒的坚实实则“伪”到极致的“为希腊”审美。如今,总体来说,纳粹时期文化找到了彻底的批判,没有抬头的市场。那些“伪希腊化”的宏伟艺术品如今只能深藏在博物馆的深宫之内或早已灰飞烟灭。苏联四十年代以后几个“十年国民计划”中产生的大批歌颂工业化、集体化、社会主义化的艺术作品(诗歌、绘画、音乐)如今也面临类似的境地,几乎都成为深宫怨妇,俄罗斯人走的极端往往更甚于咱们中国,赫鲁晓夫之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之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到如今对斯大林的再评价,但苏联时期对俄罗斯文明的摧残却是不争的事实。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应景作品,或许沾了点作者的光,还能有机会演出,但老肖(可算作俄罗斯“狼孩”吧)的扭曲灵魂和痛苦,并不能上升到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痛苦,那说到底还是他个人的痛苦,肖斯塔科维奇并不能成为俄罗斯的良心!
超级歌剧迷
TOP
77#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9-10-9 22:45:00 发表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当武器的批判没了批判的对象时,当物质的摧毁力量没了待摧毁的物质时,批评、摧毁的矛头指向了另一种物质——人的肉体!“文革”期间有多少人的肉体被武器的批判“批判”掉?

同理,批判的武器亦如此,“狼孩”属于批判的武器,批判的矛头指向人的灵魂!“文革”期间有多少人的灵魂被批判的武器“批判”掉?前面举的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无它,盖人的灵魂曾经被以“狼孩”为先锋的批评的武器“批判”得太久、太惨了!


诺!深以为是!
超级歌剧迷
TOP
78#

       y兄,您理解的和我们並无分歧。
   俺此贴决没有把这些好的音乐记在谁的功劳薄上的意思。相信所有发言者也是如此。要记的话, 诚如你所言的那样:要记在那些埋名隐姓的音乐工作者的名下。
    过去的已経远远去了,今天怎么去假设都是假设而已。历史的轨迹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我们否定与不否定决不可能有絲毫会影响到今天与明天的。你相信吗。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谁能有能力去把握呢。即使大人物亦不可以的。那种把历史的功与过说成是个别人之所为显然是不理性的。
    本帖的原由只想对那时的音乐作品做个回顾。对文革的评价历史会做的。决不我们这几个百姓爱乐者的能力所及。
     另您知道“杜鹃山”的音乐主笔是谁吗?这是另一个富特文格勒在二战时的故事。
在G弦上……
TOP
79#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0-9 23:07:00 发表
    另您知道“杜鹃山”的音乐主笔是谁吗?这是另一个富特文格勒在二战时的故事。


个中故事哪是一两句话说得清道得明的?
杨春霞多年后回忆当时排练《杜鹃山》(《杜泉山》)的经历时,说过:“今天的《杜鹃山》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整个创作的结果,而很少有人了解它的过程。事实上从杜鹃山剧组到井冈山体验生活开始,整个戏的排练过程是极其紧张和严肃的。剧组里的每位同志几乎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排练,夜以继日,没有假日没有休息,除了吃饭睡沉,剩下的时间都在北京工人俱乐部的舞台上度过。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每一段念白、每一个音符都是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这样,我们封闭式地排练了一年多,崭新的《杜鹃山》一炮打响!”

这再一次印证了历史是人民写就的真理,文革样板戏的真正功臣是那些默默无闻在背后忘我地、热情高涨的艺术家们,就像《黄河》钢协的真正作者仍然是说不清道不白一样,但绝不会是江青或余会泳,而是早已转化为人民群众中一分子的那些千千万万个艺术家们。
超级歌剧迷
TOP
80#

敢问万兄,《杜鹃山》的音乐主笔是“于会泳”?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