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1” [复制链接]

查看: 37583|回复: 288
31#

这张钢琴弦乐五重奏伴唱《海港》比较难找的一张,第一次从广播里听到就很喜欢,那个时候很难听到这种组合。74年在中学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排过《杜鹃山》,那个时候没有录像机,只能一个电影院看几场接着到另一个电影院再看,跟着电影的拷贝走。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09-10-11 22:39:52
TOP
32#

几年前我在听张盘的时候,觉得这个作品很像舞剧《红色娘子军》,非常像,有没有听过这个舞剧录音的,格里爱尔的芭蕾舞剧组曲《红罂粟》。这是格里爱尔26年创作的。
a0970ffaf6c2e1f2b58f312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0/8 22:11:34 上传)

a0970ffaf6c2e1f2b58f3125.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09-10-08 22:11:34
TOP
33#

顶顶万兄的帖子。
不应该过分的否定那个时代,那时某些狂热的激情,仍然让今天受惠,如工业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和尖端科技等。
至少给今天留下《梁祝》和《黄河》,和一大批样板戏吧。
在那个年代,虽然吃不饱,可是人们的精神却是充实的,相对快乐。
今天,病痛仍然不少,可是大部分的病都是吃出来的。
现在还有有多少人觉得自己真正快乐呢?
TOP
34#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0-8 12:49:00 发表
     168上50、60后确不多。从发言中即可明了。

   发这个帖不是想评论那个年月,历史就是历史。任你唱什么颂歌或悲歌,都是那样。只想完全从个人的视角回顾一下。如能引起某些人的反应就谢天谢地了。包括那年月的音乐。

   人生在什么时代,完全没的选择。可以选择的只有个人的心态,是可以以苦为乐,也可以视福为祸 。

余虽为60后,但也远离了那个嘲弄人和命运的年代。余生也晚,没有经历那些涂炭灵魂的事和岁月。曾作为保健医生参加过一次新疆回沪知青纪念赴疆30周年的文艺联欢会,即便是这样一个饱含着热泪和欢笑的聚会,在当权者眼中,还是把它看成是不和谐、不稳定的聚会,围追堵截,最好胎死腹中,但这次演出还是如期举行了,报纸和电视台等所有的媒体作集体“睁眼瞎”,无一做过报道,参加者也仅限于知青和他们的子女,普通市民毫不知晓。观看那次演出时,我也是满含着热泪看完的,并不是他们自编自演得怎么好,而是为那个践踏人性的年代给他们的不公正的命运而伤感,为岁月的悲剧而悲切。
但愿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发生的事不会再有第二回了。
超级歌剧迷
TOP
35#

看了万兄的贴,触动了记忆的弦......
70年代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被班主任推荐到全校,在众人面前,懵懵懂懂地、傻傻地清唱了一段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36#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9-10-8 20:12:00 发表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10-8 19:39:00 发表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那个年代的经典作品,已达到现在跨不过去的高峰。
那样的艺术追求、那样的创作激情,恐怕以后都难以复制。

1986年恰逢“文革”结束十周年,引发关于八大样板戏的大讨论,那时我在上中学,一位著名作家说:八大样板戏的种是好的,确是“狼孩”,是由江 青这匹狼

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八大样板戏并非“狼孩”,应该是“红孩”,江青也并非“狼”,从某个角度说,江青对中国的艺术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37#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09-10-8 18:18:00 发表
我曾用四句话来形容我这个年龄的人“生下来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就待业”。

---B老师难道是51年生,77年上大学。
年轻不小但未对这年代有深刻记忆的人,还是要说一句:谁会说三四十年代的德国,或是5,6十年代的中国,其社会乱象不是大众自己的选择呢?(无论当时是否被洗过脑,而现代社会谁又能说没被社会主流价值洗脑呢?)
TOP
38#

其实站在毛主席的角度想起来有点冤,去世鸟老婆居然被关监狱,站在江青的角度更冤,好不容易出了一点成果却成了反党集团的头目。。。想想历史真的有点嘲弄人
留声机脑壳淘宝黑胶唱片店http://shop102175991.taobao.com/
网络室内设计http://www.shejiben.com/sjs/1126466/case/
TOP
39#

那年…那月…那些音符“之3”

当笔者由“下乡知青”考入地区“样扳团”,成为乐队一员时。样板戏便成为笔者工作与生活的核心了。当时正值排演芭蕾舞剧“白毛女”。同一谱台的是一位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的青年。他学的专业是二胡。真是难为他,团里领导要他拉小提琴。记的在排练白毛女中八路军进扬各庄那段音乐时,小提琴声部是长时间快速十六分音符。这可难坏了他。他把每一拍的四个音符简化为二个,才勉强跟的上大伙。这个秘密当然我是心知肚明。其实,自已当时演奏这一大段快速乐句也很勉强。终于,没过几天,东窗事发了。我们身边的双簧管演奏员,一位总是严肃不拘谈笑的老乐手当众揭发了他。众目睽睽下,小伙子满脸通红的站起来,低垂着头。这件事在当时被视为政治态度问题。本来,团里的“军管会”,是要给小伙子纪律处分的,包括我这个知情不报者也要受口头批评的处分。后经戴着“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帽子的乐队指挥的周旋。小伙子才免于处分。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笔者,从此,起早贪黑,加倍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该乐队的支柱队员。而那个小伙子多年后调到某音乐学院,任=胡教授去了。一次,他在电话里兴奋的给我演奏了一段音乐,当时,惊的我半天合不上嘴。因为,他用二胡演奏了那段音乐。
  做人做事一絲不苟,认真执着的性格作风,是许多与笔者同令人的共性。回想起来,那一代人在人生成长的初期,“样板戏”对他们的精神深层是会有巨大的影响。这些音符与亿万人的生命相伴,成为他们每天精神生活的最重要部分,喜怒哀乐,同叹同乐。
在G弦上……
TOP
40#

回复 43# 万众 的帖子

这个是《白毛女》钢琴谱(八开本),全剧的钢琴谱很少见。
ca82638f7db025ee513d929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0/9 8:41:49 上传)

ca82638f7db025ee513d9297.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09-10-09 08:41:4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