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7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交有什么深刻的呀?! [复制链接]

查看: 73035|回复: 763
91#

摘自《阿尔玛小传》[西]罗莎·蒙特罗

……
  阿尔玛与古斯塔夫生活的十年并不成功。在她有趣的自传中,阿尔玛抱怨丈夫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注意她。根据所有资料,马勒埋头于自己的作品里,他严厉,乏味,而且好像还是性无能。阿尔玛哭泣,痛苦,生病,患忧郁症,她怀念自己的音乐,不甘心生活的空虚。当她在一个温泉疗养地从一次痛苦中恢复后,认识了比她小四岁的瓦特·格罗皮厄斯。他们相爱并经历了一场热烈的地下恋情;一个月后,在一次原本会造成弗洛伊德式笑话的差错中,格罗皮厄斯把一封写给阿尔玛的情书误寄给古斯塔夫。马勒看到这封信,目瞪口呆。阿尔玛于是向他解释一切:与格罗皮厄斯的经历,以及她在婚姻中的不幸和失望。马勒被剥夺了阿尔玛的目光赋予他的神圣,陷入完全的绝望。此时他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爱她,待她又是多么不好。现在他第一次倾听(过去他从来不屑于此)妻子的一些歌曲:"可是我都干了什么!"他悔恨地叫喊。"歌曲美极了。你应该继续作曲。"他开始向她倾注爱的关怀,在圣诞节送她礼物。但为时已晚。阿尔玛心软了,对他说,她会留在他身边,放弃格罗皮厄斯;但她继续秘密约会情人,因为她虽然很喜欢马勒,却已不爱他了。她需要爱才能生活。最后,不安、受惊和感人的马勒得了扁桃体炎;不久他被告知得了败血症,半年后马勒逝世。如果他们把婚姻关系定位在一些更加脱离偏见,更为平等的条件下,他们大概会比较幸福。
……
http://shop36036486.taobao.com/
TOP
92#

原帖由 qingping1953 于 2009-9-17 15:21:00 发表
为什么喜欢莫扎特就不能同时喜欢马勒?奇怪。
我是说有这种现象,但我也说了不是绝对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3#

作曲家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未必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我们所感悟到的东西,未必是我们真实听到的

当以上三者相交于一点时,我们获得了认同感,并且得到内心的满足,我们是幸福的
当它们两两相交时,我们产生了疑惑,然后进行思考,我们是幸福的
当感悟与另两者都不相交时,我们可以把它放下,去听别的音乐,我们是幸福的
年少轻狂```幸福时光```
http://blog.sina.com.cn/gejupapachong
TOP
94#

马勒音乐还有一点,就是他不像别的作曲家总是把我们引向原野或其他大自然,而总是把我们引入市井胡同,商业大街,总之是城市里那些事;这可能因为别的家都是在村里长大的,而他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原因——不对啊,勃拉姆斯也是在城市里长大呀。城市里能有什么呀?推窗看看就知道了,像马勒的生活一样乏味的大马路,一个一个丑橛撅的高楼,看看北京的树有多么惨?——树顶全是枯的,地面的营养根本就到不了顶部。马勒时的城市比我们的可能要好点,但城市它就是城市,——无美可言,更无一丁点的浪漫。以城市为对象的音乐只能是像城市一样宏伟而乏味,商场一样的丰富和地下车场的车辆杂陈。所以,我说它是无机的;我有一点不明白的是,现代人要想明了生活的无机性,逛逛大街就可以了,要想了解生活的五味杂陈上一天班就OK了,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听马老师的音乐?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17 15:42:46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5#

在马勒的音乐中想听到什么?如果想在马勒音乐中听到类似莫扎特给于我们的,那肯定失望而归,而反之亦然。我上面讲过,音乐内涵与形式在马勒和很多人手里拓展和颠覆了,音乐不再是表达美与和谐了,而可以表达不美不和谐。但是很多人认为那不是音乐或是音乐不应该这么表达,那就无语了。
TOP
96#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音乐的强度。如果把音乐完全抽象成为一种音乐声音的刺激的话,那很明显马勒音乐的刺激强度很大。而交响乐正是可以充分表达这种刺激强度的音乐题材。举一个本人的例子,我以前很爱听摇滚金属(现在也爱),然后开始听古典,首先是交响乐,正是从马勒入门。我现在认为这是与音乐的强度有关。
我是认为,音乐表达的内容可以很多,表达环境随机性的音乐也有,譬如环境音乐、电子音乐,有的也做得很好。我很喜欢。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09-17 16:04:47
TOP
97#

回复 96# alma 的帖子

与音乐的强度有关。赞成这个说法,我就讨厌刺激的音乐(生活中刺激的玩意多了去了,实在是轮不到音乐,而且这也不是音乐的强项。),所以也就只喜欢小空间,小系统和莫扎特了。
别和我比懒,我懒的和你比。
TOP
98#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9-9-17 16:11:00 发表
与音乐的强度有关。赞成这个说法,我就讨厌刺激的音乐(生活中刺激的玩意多了去了,实在是轮不到音乐,而且这也不是音乐的强项。),所以也就只喜欢小空间,小系统和莫扎特了。

对,你还喜欢肖邦。呵呵。
另外,杨教授的文章里也写到了,马勒音乐的复杂性,其中重要的就是多层次对位,马勒音乐每一次听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发现不同的内容,这也很有意思的。
TOP
99#

S兄举了贝多芬、梵高的例子来类比马勒的不幸,不幸造就艺术家。

而我对马勒的反感,恰恰在于他根本没有什么不幸。少年成名,载誉欧洲(卡拉扬也不过如此),娶得佳人归,可谓名利双收。如果说马勒人生不幸让他痛苦不堪,那他的老师布鲁克纳早该自杀算了。

其实我一直赞同不要用音乐以外的东西影响音乐欣赏,比如不要带着专制独裁的眼镜去听肖斯塔科维奇,不要在听贝多芬的时候总想着乐圣耳聋和恶疾缠身。但是我得承认,对于马勒音乐中巨浪滔天的痛苦,我实在不能把它们理解成为人类广义上的苦难并感同身受。对马勒来说这些痛苦可能是真实的,对于我来说它们是矫情而虚妄的。

我更加愿意听健康的人格所产生的音乐,比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格里格、德沃夏克、舒伯特、布鲁克纳以及所有巴洛克。对于压抑而坚强的人格所产生的音乐,比如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或许算上西贝柳斯,我也愿意去认真体会,因为我也有压抑的时候,他们的音乐往往是最大的宽慰。我很少听的音乐有两类,一类是没有情感的音乐,比如理查施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另一类是矫情虚妄的音乐,比如马勒和瓦格纳。当然不是全部都不听,不过毕竟还是听得少。

以上如有得罪见谅。
TOP
100#

另外一个问题,马勒音乐其实很美,关键是你怎么看。我觉得她的慢乐章特别美,特别是夹杂在被很多人诟病的“杂乱无章”的章节中显得特别美。其实,在马勒与施特劳斯之间,后者是天才,配器手法高妙,马勒无法与之相比,但是要论音乐的境界,那应该是马勒高多了。而且马勒高妙的配器水平也时有体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