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复制链接]

查看: 16288|回复: 69
1#
    肯普夫和阿劳一直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两位钢琴家,而我喜爱的钢琴是从肖邦开始的。
    的确,肯普夫,存世的肖邦录音非常稀少,除了DECCA那几张,将来说不定也会在BBC的唱片目录中突然看到一两张,我也曾下载了一些APE来听,个人感觉并非特别出彩,但其中一些奏鸣曲以及船歌还是很有特色的。肯普夫,作为一位正统的德奥钢琴家,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传统德奥古典主义作品的演绎上,我觉得更在于其源于德奥而出于德奥,将无尽的浪漫情怀以古典主义的形体来表现的独特美感,但大师,无论多么伟大,也只是普通的人,他们的精力和好恶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晚年的肯普夫在贝多芬、舒伯特以及舒曼的世界里流连忘返,留存的最后一些浪漫也都投入到更为自由广阔的巴赫音乐中去了,而不是肖邦,这一点除了在他的那些巴赫改编曲中可以清晰看到之外,在听过大师在1970年录制的那张歌德堡变奏曲后这样的感觉就更为强烈了。


    而阿劳,无论从哪方面看,我觉得都可以称得上一位成功的肖邦演绎者,他的肖邦并非偶尔为之,亦非故意不为,我觉得恰恰是他整个演奏生涯中除了贝多芬、李斯特以及舒曼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基石。
    应该说,音乐欣赏是非常主观的行为,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态度以及要求,直接影响着他的感受、行为以及选择,以及从现在到将来的持续过程。一个想来不免有些滑稽但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便是,有时一位艺术家被广为赞许以及流传作品或是特点,往往可能只是他的一面甚至可能并非其本意。我觉得肖邦的音乐就如舒伯特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们的音乐,都拥有优美的甚至有些过盛的旋律,几乎总是不自然的捕获了听者的耳朵和注意力,以至于忽略了作品中的一些更为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就如肖邦的夜曲,略带感伤的优美旋律,让人无法不一听钟情,也许这样的沙龙气息太过惹人怜爱了,却无形中掩盖了其更为深刻的艺术性,当仔细听过所有作品后,会发现这其实只是夜曲的一小面。在我看来,夜曲是肖邦写给自己诗,不仅拥有无比优美的旋律,结构同样严密规整,表现更多的却是沉静从容而富于审慎的思想性。肖邦并不是一个言行外向而好于交际的人,在法国沙龙中亦是如此,李斯特的描述是:灵秀、沉默、温和而高雅。他的夜曲以及所有其他音乐,他的喜乐哀愁,他的梦幻,也许永远都属于那个旖旎风光、骑士气质与理想主义的国度,那个他永远的图腾和源泉——波兰。


    这一点正是我最欣赏阿劳夜曲之处,也许很多人觉得他的肖邦独具一格,我却认为他的肖邦足够纯正,他独特的音色与气质,如此诗意盎然,灵感丛生,而变幻无穷,却又始终保持着一份自然文雅的克制与理性,他的每一次触键,如此清澈,又足够忠于原作,他的演奏,无我亦无他,似乎只愿化作一个个音符,徐徐展开一幅幅夜曲的画卷,每每听来,无不令人感怀。。。
    写到这里还是想再用一次我的那个比喻,阿劳的吟咏,就象
    终年被甜润的西太平洋海风抚慰的智利山谷里
    酿造出的一杯沁人心脾的
    陈年干红
    有时总想,若是肖邦,在皎洁而静谧的月光下,小啜一口陈年干红,弹奏起这些夜曲时,或许也会与我今天听到的阿劳的琴声有几分相似之处吧。

    在夜曲的演绎中,我最不愿听到的是那种总是着眼于将夜曲弹的如何极近优美与过盛情感的宣泄,如何取悦听众,捕获听众的心,亦或是将自己强烈的个性加入演奏中,有时我觉得夜曲,某些方面甚至与巴赫的键盘作品有几分相似之处,不需要太多的柔情蜜意,和绚丽的技巧,也不用威严堂堂,需要的,只是一颗足够朴实沉静的心。
    我非常喜爱钢琴奏鸣曲,自己的精力又实在有限,有太多的大师和音乐值得去聆听,而说到夜曲,傅聪总是值得尝试,我也一直想听听,但似乎总是又无暇顾及。也曾看过一些傅雷与傅聪谈音乐的书,除了他的肖邦,他的德彪西也一直很有兴趣。傅雷在世时,一直对傅聪要求严苛,用一种中国式的父爱关切着他,以及从他的演奏生活到感情生活的诸多方面,真可谓谆谆教导,感人至深。可能是知子莫若父,在肖邦的演奏中,傅雷一直告戒自己的儿子不要滥用于情,而傅聪似乎对于营造出一种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情有独钟,有机会一定仔细聆听一番。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8-28 21:12:42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非常欣赏兄台对音乐的真挚态度,学习!很遗憾,我没有听过肯普夫的肖邦,因为我一直认为鲁宾斯坦才是肖邦的化身。肯普夫的巴赫改编曲优美得不行。另外我非常喜欢肯普夫的立体声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德奥的逻辑与优美的完美结合。是超越他的MONO版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肯普夫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家之一。贝多芬是其强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他录有不完整的WTC,非常遗憾。但他留下了GV的完整录音,我们也就可以欣赏他的这部杰作了,后人对这一版本也评价很高。在这版GV里,演奏风格是典型的肯普夫式的。温暖如歌,一唱三叹,其间洋溢着诗情画意。他的触键非常轻巧,犹如微风吹过水面。有时又像山间清泉,或者涓涓细流。既高贵,又淳朴真挚.......这就是肯普夫的GV给我的感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回复: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立体声时代的钢琴家中,阿劳一直是我心目中数一数二的心头好。他的Chopin夜曲除了拥有与鲁宾斯坦一样的体面从容外,更多了一些属于钢琴家自己的那种源于智慧的理性控制。这个迷人之处普遍见于大师擅长的其它曲目中......言辞实在难以尽述,sorry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

回复: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维克终于实现了自已曾有过的表示,自已要谈一下肖帮。今天看到了这样认真写出的帖子,令人欣赏。这才是真正爱乐者的正气。
  维克兄谈到阿劳的肖邦,施兄谈到鲁宾斯坦的肖邦。他们俩确实很不同。看到帖后,我对比二人的op37、No1。只听了一分又三十秒,有太多不同。分句、触键力度。旋律起伏的力度变化。甚至重音选择。
   简单说,阿劳着力营造一种夜的氛围之中的思绪,触键轻,连线大而长。偶一重音后余音长《踏扳未抬起》。充分利用钢琴共呜。琶音弹的园滑而快《象竖琴拨奏般》。
   鲁宾斯坦则简扑些《没听过肯普夫》。更具古典传统。分句规整。触键结实。情绪变化似乎更多的是靠乐曲本身的起承转合。
  这是二种风格的肖邦。维克有句很有灵感的形容,那小杯干红。听阿劳时想到了干红这句时,我自已微笑了一下。哈、是有点意思。
  依个人口味而言。我还是喜欢鲁宾斯坦。可能与我的食物习惯有关,喜味淡。淡味的食物可长吃不烦。
   第一次做了个演奏家的比较,蛮有意思。我相信一句老话:有一百个人演奏xxx就有一百个xxx。
在G弦上……
TOP
6#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浪漫的法兰西。法国钢琴家弗朗索瓦弹奏肖邦夜曲时保持了法国人演奏肖邦的优点:沙龙气味十足,有着无穷的变化,喜欢沉溺于情感的跌宕起伏,听起来十分伤感,带有某种神经质。弗朗索瓦自由纵横的节奏,也会被一些人说成故意造作。他的《夜曲》,晶莹剔透、优美流畅的乐句制造出—片恬淡的梦幻意境,有缓缓道来的倾诉也有不知不觉的梦呓,有李商隐的意境。据说在数十年前,人们演奏肖邦的音乐都极力地表现他的忧郁、柔情,带着浓浓的沙龙味,弗朗索瓦继承了这一传统........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肖邦,莫扎特,舒伯特是葡萄牙女钢琴家皮尔斯的强项,她是浪漫女神的化身。她的肖邦夜曲则在浪漫气氛里,蕴涵着些许阴柔和柔情。她的《肖邦夜曲》以细腻、典雅、秀丽、妩媚而著称于世。富于独特的女性特色。她的音色优美之极,又善于在节奏与分句处理上表现出细微的变化。确实是当今肖邦夜曲的最佳版本之一。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波利尼之前好象没有哪位意大利钢琴家尝试过肖邦夜曲全集。波利尼也老了,一生辉煌之极而归于平淡。因此他的肖邦犹如随手弹来,音色稍带冰冷,宛如漫漫长空的明月,不食一点人间烟火。波利尼出身于时尚之都米兰的一个建筑家庭,他的演奏较为现代前卫。他营造出的音响效果比较内敛沉稳。他的演奏效果给人很明晰干净的感觉,没有丝毫瑕疵和褶皱。在这个版本中,能听出大师的一声惆怅。他的演绎是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希望大师为爱乐者推出更多精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阿图尔·鲁宾斯坦是最权威的演绎肖邦作品的专家、“真正的肖邦代言人”。鲁宾斯坦是肖邦的同胞,因此与肖邦有缘。他琴键上表现出的肖邦是一个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作品充满热情的音乐家。他演奏的夜曲,堂皇大气,将肖邦独特的自由速度、不规则的重音、惊人的极强音、沮丧的渐弱音、极弱音等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这套是历史上第一套肖邦夜曲全集,虽然是19首。是大师鲁宾斯坦30年代的历史录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