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维克终于实现了自已曾有过的表示,自已要谈一下肖帮。今天看到了这样认真写出的帖子,令人欣赏。这才是真正爱乐者的正气。
维克兄谈到阿劳的肖邦,施兄谈到鲁宾斯坦的肖邦。他们俩确实很不同。看到帖后,我对比二人的op37、No1。只听了一分又三十秒,有太多不同。分句、触键力度。旋律起伏的力度变化。甚至重音选择。
简单说,阿劳着力营造一种夜的氛围之中的思绪,触键轻,连线大而长。偶一重音后余音长《踏扳未抬起》。充分利用钢琴共呜。琶音弹的园滑而快《象竖琴拨奏般》。
鲁宾斯坦则简扑些《没听过肯普夫》。更具古典传统。分句规整。触键结实。情绪变化似乎更多的是靠乐曲本身的起承转合。
这是二种风格的肖邦。维克有句很有灵感的形容,那小杯干红。听阿劳时想到了干红这句时,我自已微笑了一下。哈、是有点意思。
依个人口味而言。我还是喜欢鲁宾斯坦。可能与我的食物习惯有关,喜味淡。淡味的食物可长吃不烦。
第一次做了个演奏家的比较,蛮有意思。我相信一句老话:有一百个人演奏xxx就有一百个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