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复制链接]

查看: 26556|回复: 185
1#
精密的信息读取设备,现在全部都是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读取信息的——光盘、硬盘。至于闪存RAM之类的更加厉害,不单只“非接触”,并且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只有做到非接触、零运动,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干扰和失真。

唱针+唱盘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

一方面,你不得不去用唱针去刮唱片读取信息:想用激光等方式读取黑胶?现在的ELP唱机的例子告诉我们,这种方式的代价是额外带来了比用唱针这种方式更大的干扰和噪音;

另一方面,最好的方式却是趋向于“不接触”:气浮臂、零谐振设计、超细针尖、特殊制造的唱头结构等等,无非是想做到让唱头+唱臂达到自身零惯性,也就是说100%按照唱片沟纹去走。但事实上不管你怎么设计制造,产品如何精密高级,用料如何高科技,唱针、唱头、唱臂还是存在的,唱针的质量还是有的,唱针材料仍然是有柔韧形变特性的......这些是它们的物理先天性质,不是用钱和技术可以解决的。这就好比不可能制造出永动机;也好比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不管如何减肥、锻炼,人都不可能像鸟那样自己飞起来。

非接触读取这种创意真是巧妙;同时发明使用数值方式存储信息这种方法,更加伟大。因为数值方式存储这种方式(常见的便是二进制),甚至可以使得“接触式”读取都能做到零失真!——数码磁带便是典型例子。只要不损坏它,不管你读取多少次,数码磁带的每一次读取、播放都是100%准确的(要知道,数码磁带每次播放都是会掉磁粉的;但神奇的是,只要磁粉还有一定的量,上面的数码信息都不会改变)。

因此,在拥有“高保真”和“高精度”的优点之余,成本低、使用方便、容易保存是光盘、硬盘等媒质“顺手拈来”的优点。假如我们反而用这些优点去抨击他们,那明显便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把非接触数码方式媒体的优点发挥出来的技术一早就有了、成熟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做到在商业生产中,在满足成本、利润的条件下,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准。

有时候我们批评CD、SACD等播出来的声音不好听,其实这不是它们上面记录的信号不好,而是我们所能买到的唱机,生产厂家在这样的成本、利润要求下,没办法在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帮你做到更好。不要以为多做一些成本只多花一点点,音响厂子里每一个员工都要养活一家四口的(这是按西方国家来算,一般是丈夫工作,妻子全职在家带两个孩子),一个厂子有多少员工?——所以能省便要省,不是省材料,而是省人工(人工远比材料贵多了,美国的电子工程师薪水的行情价大概是一小时40到50美元,设计IC的甚至可以开价更贵)。

举个例子:在美国的民用汽车市场里,日本的“两田”的销量最好。美车一直都在苦苦挣扎。为何?质量和耐用性不行。你觉得是因为美国厂子的技术不好吗?——当然不是了,他们的技术可能是最顶尖的。关键是管理和成本问题。丰田的管理和质检有独特一套,可以在同样的成本下在质量上多做一些。所以通用才跟丰田合作在加州联合设厂生产Corolla。现在通用已经从丰田身上学到一些了,所以这几年通用的车子质量上去了不少。

对于音响产品来讲同理。你只要不顾成本,走天价路线,拿什么东西都能挖尽潜能(当然,物理上的先天限制仍然是不可逾越的)。近来LP唱盘便是一个例子,现在LP唱盘走的是高价路线,天价产品已经不算罕见,这是因为假如LP走大众路线,那么它在音质上没法跟大众路线的数码产品竞争。并且由于数码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模拟唱盘高,所以要走精品路线的话,数码产品要花更多成本,所以这也鼓励了模拟唱盘去竞争高价档位的市场。

但我最后一个观点是:非接触的数码媒质的厉害之处便是,它们的播放设备所需要的成本,是随着设计、生产技术的发展而下降的。几年前很好的指标和很昂贵的技术成本,在现在以平价便能做到,降价幅度很大。反观接触式的模拟媒质,其技术成本已经接近极限了,不可能再有太大幅度的余地的。因此大家可见:LP唱盘是越想做得精密,售价也越卖越贵;数码产品性能越来越好,但售价不变甚至下降。所以如题所示:还是当初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有远见!
分享 转发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2#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新的战胜老的是自然界的规律。
TOP
3#
威傲音响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分析得很对!
所以,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连CD、D-AUDIO等等都会逐渐退出音响舞台。
不过有一个前提:软件商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说到底,技术还是要跟着市场走的。
TOP
4#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比如,现在国内有人能把十多集连续剧压缩到一张DVD碟片上,用一般的DVD机不用通过特别的解压方式就能正常播放该碟片。但正规厂商是不会这么做的,这就是市场规律。
同理,DVD的容量是CD的十倍,但软件商会把它装满吗?
TOP
5#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28 23:28:00 发表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精密的信息读取设备,现在全部都是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读取信息的——光盘、硬盘。至于闪存RAM之类的更加厉害,不单只“非接触”,并且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只有做到非接触、零运动,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干扰和失真。

唱针+唱盘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

一方面,你不得不去用唱针去刮唱片读取信息:想用激光等方式读取黑胶?现在的ELP唱机的例子告诉我们,这种方式的代价是额外带来了比用唱针这种方式更大的干扰和噪音;

另一方面,最好的方式却是趋向于“不接触”:气浮臂、零谐振设计、超细针尖、特殊制造的唱头结构等等,无非是想做到让唱头+唱臂达到自身零惯性,也就是说100%按照唱片沟纹去走。但事实上不管你怎么设计制造,产品如何精密高级,用料如何高科技,唱针、唱头、唱臂还是存在的,唱针的质量还是有的,唱针材料仍然是有柔韧形变特性的......这些是它们的物理先天性质,不是用钱和技术可以解决的。这就好比不可能制造出永动机;也好比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不管如何减肥、锻炼,人都不可能像鸟那样自己飞起来。

非接触读取这种创意真是巧妙;同时发明使用数值方式存储信息这种方法,更加伟大。因为数值方式存储这种方式(常见的便是二进制),甚至可以使得“接触式”读取都能做到零失真!——数码磁带便是典型例子。只要不损坏它,不管你读取多少次,数码磁带的每一次读取、播放都是100%准确的(要知道,数码磁带每次播放都是会掉磁粉的;但神奇的是,只要磁粉还有一定的量,上面的数码信息都不会改变)。

因此,在拥有“高保真”和“高精度”的优点之余,成本低、使用方便、容易保存是光盘、硬盘等媒质“顺手拈来”的优点。假如我们反而用这些优点去抨击他们,那明显便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把非接触数码方式媒体的优点发挥出来的技术一早就有了、成熟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做到在商业生产中,在满足成本、利润的条件下,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准。

有时候我们批评CD、SACD等播出来的声音不好听,其实这不是它们上面记录的信号不好,而是我们所能买到的唱机,生产厂家在这样的成本、利润要求下,没办法在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帮你做到更好。不要以为多做一些成本只多花一点点,音响厂子里每一个员工都要养活一家四口的(这是按西方国家来算,一般是丈夫工作,妻子全职在家带两个孩子),一个厂子有多少员工?——所以能省便要省,不是省材料,而是省人工(人工远比材料贵多了,美国的电子工程师薪水的行情价大概是一小时40到50美元,设计IC的甚至可以开价更贵)。

举个例子:在美国的民用汽车市场里,日本的“两田”的销量最好。美车一直都在苦苦挣扎。为何?质量和耐用性不行。你觉得是因为美国厂子的技术不好吗?——当然不是了,他们的技术可能是最顶尖的。关键是管理和成本问题。丰田的管理和质检有独特一套,可以在同样的成本下在质量上多做一些。所以通用才跟丰田合作在加州联合设厂生产Corolla。现在通用已经从丰田身上学到一些了,所以这几年通用的车子质量上去了不少。

对于音响产品来讲同理。你只要不顾成本,走天价路线,拿什么东西都能挖尽潜能(当然,物理上的先天限制仍然是不可逾越的)。近来LP唱盘便是一个例子,现在LP唱盘走的是高价路线,天价产品已经不算罕见,这是因为假如LP走大众路线,那么它在音质上没法跟大众路线的数码产品竞争。并且由于数码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模拟唱盘高,所以要走精品路线的话,数码产品要花更多成本,所以这也鼓励了模拟唱盘去竞争高价档位的市场。

但我最后一个观点是:非接触的数码媒质的厉害之处便是,它们的播放设备所需要的成本,是随着设计、生产技术的发展而下降的。几年前很好的指标和很昂贵的技术成本,在现在以平价便能做到,降价幅度很大。反观接触式的模拟媒质,其技术成本已经接近极限了,不可能再有太大幅度的余地的。因此大家可见:LP唱盘是越想做得精密,售价也越卖越贵;数码产品性能越来越好,但售价不变甚至下降。所以如题所示:还是当初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有远见!


        虽然仍有漏洞与错误可抓,但相比从前那些胡说八道的,总算是有了“巨大”的进步!看来这段时间的沉默,到底还是在书本里、网络中找到了些正确也值得宣扬的东西。值得鼓励!但静观其变……
My mane is MENN KWOO - 很欢迎大家来http://www.yhwr.cn坐坐(原网站服务器调整,暂时转战至此)、聊聊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技术、声音,以及看看David & MENN Lab.的相关产品等等、等等。(头像中的唱臂为私人收藏——Fidelity Research FR-54)
TOP
6#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多高档的CD唱机放音都带一股数码味,不是唱片本身的原因会这样吗.连数码录音的LP,磁带都带数码味的.只不过比CD小很多.数码的极限是模拟,采样率越低,离模拟越远.
TOP
7#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speed8888 于 2007-8-29 1:01:00 发表
多高档的CD唱机放音都带一股数码味,不是唱片本身的原因会这样吗.连数码录音的LP,磁带都带数码味的.只不过比CD小很多.数码的极限是模拟,采样率越低,离模拟越远.


我觉得普通CD机的“数码味”,跟数码录音LP的“数码味”,两者不是同一回事。甚至“数码味”这个词的概念太模糊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觉;这样来说吧,我觉得假如您心中已经有“数码味”这个想法的话,那我建议假如您要今后要听一个新录音的时候,要尽量设法不去知道那是不是数码录音。不然的话您真的没有新录音可以去听了。不过这也不是不行,因为已经存在很多旧模拟录音的,所以这个烧还是可以发下去。

不管如何,好的设备播好的数码唱片,声音绝对真实自然。

另外,“数码味”这是一个历史词汇。现在情况已经有变化,我提议大家改用别的更准确或者形象的词汇,比如老浦东兄所说的“原子粒声”便是一个更形象的词,我建议用“粗糙感”来形容不正确设计或者使用数码设备,导致在还原声音中所带来的失真。“数码味”会让人误以为这是数码方式先天的固有的声音,但现在事实已证明并非如此。几十年前由于大众对数码技术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有待提高,从而产生诸如“数码声”这类的称呼是可以理解的;但按照现在情况的发展,假如我们仍然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显得退步了。这就好比旧时侯人们理解不了一夜脱发的现象,所以就称这是“鬼舔头”,但现代医学已经找到了其多种病因,很明显世界上是没有鬼的,“鬼舔头”纯粹是瞎说。所以“鬼舔头”拿来当成娱乐消遣的词汇还可以,而正经地讨论脱发现象时候仍用“鬼舔头”来说,就会显得很不应景。
您回贴了但我没答复?请点击这里 <——(2007.12.10更新!请各位网友留意察看)
TOP
8#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数码味'根本只是一个媒体词, 而且还是SNOB得厉害的高保真圈子杂志上发明出来的. 其出处很模糊,应用者也是胡里胡涂.

LZ提到了闪存. 闪存作为将来的万能信息储存媒体已经没有任何疑问. CD机其实还是'模拟'机器.CD本身是个模拟媒体, 它的读取归根到底是一个AD过程.(虽然错误率很小因为使用了特定的错误纠正码,而这个密码本身也很占地方, CD容量基本上一半是用来记录它的...)而闪存是真正的全数字记录/读取.

我坚信,(一年前就发过贴子说明)随着电脑的IO周边的外延化(现在的无线键盘和MOUSE就是例子)和操作系统的分配式功能(目前WINDOWS的USER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功能, 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个SESION供几个IO使用)进一步发展, 由一个电脑作为中央储存/控制中心, 全家庭式的数字系统终将结束所有目前的娱乐硬件.

核心概念是格式跟着软件解码走,而不跟着硬件走. 如同我们在电脑里用万能媒体播放机可以播放各种格式的视频节目.

具体到音频格式, 其实现在所有的格式争论都是无意义的,只是处于商业利益. 面对一个闪存, 你要怎样定义编码都可以, 你只要给出一个软件(解码器)来执行你认为最好的编码就行.好比现在APE,FLAC等等. 没有人愚蠢到觉得APE也要出个机器,FLAC再出一个. 这对SACD,DVDA都是一样的.主要问题还是一个: 软件制造商怎样在新形式下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决定继续供应软件. 我觉得现在的古典音乐的软件制作已经到了基本上死亡的地步.这其实是一个更加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
TOP
9#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数码味是由数字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击响应造成的,只要有D/A存在就不可避免...
TOP
10#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28 23:28:00 发表
精密的信息读取设备,现在全部都是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读取信息的——光盘、硬盘。至于闪存RAM之类的更加厉害,不单只“非接触”,并且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只有做到非接触、零运动,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干扰和失真。......

有人情味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