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唱片版次PK个案及有限总结
开始这个“版次pk“的时候,我手上的东西很少,但是在此之前陆续比较过一些,比较的结果与流传的感觉不大一样。也许因为如此,在好奇心和玩耍心态的驱使下,我陆续将这个事情进行了比较久,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积累的个案也有好几十条。和以前一样,我并不想证明谁好谁坏,只描述我听到的和我所作的,更多的是描述而不是判断。
其实,也不想去化因太多时间,因为 我对版次的要求很低,甚至版本的要求也不高,我甚至还有过这样的看法:听一个版本是听作曲家,听多个版本则是听演奏家。音乐是一种二次创作的艺术,艺术家和作曲家都不可忽视,但是哪一个更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上海音乐学院的留德音乐博士王勇在深圳讲课时,我跟他聊过,他说到一点很有意思,说德国那些经常听音乐会(每周3、4次)讲究的不是谁来演奏,而是在呼演奏的是什么。国内音乐市场对于名明星演奏家的崇拜和追逐,有一定的非理性成分。
演奏如此,版次就更不用说了。
尽管我觉得我来做这个事情到现在为止我还觉得奇怪,我怎么跟这个问题干上了,但是确确实实是我在作。这不等于我对音乐的态度,只能是我对待事情的态度,就是不妄言,求实证。更注重音乐的本身,但是听越多,就觉得难于启齿。就做一点外围的事情,于是,pk开始。
还好,在我们与古典音乐的交往的过程中,介质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因此,我所作的或许还不完全是玩物丧志,至少我自己心里头多了一种认识,不仅仅是对录音,甚至是对音乐,多了一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