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查看: 52200|回复: 259
121#

hyao 在 2007-3-6 16:07:53 发表的内容
"我们现场去听那些老大师当场演奏,我们能否做到闭上眼也能听出差别呢?"
能,资深提琴迷一定能.尽管今生无幸.可以看亨利.罗素的<<小提琴演奏八大家>>,有中文版的,一个资深提琴手,乐迷的现场聆听感悟,写得极好,强烈推荐!



这个似乎太过于主观了。


hyao 在 2007-3-6 16:07:53 发表的内容
"到底现在的现场演奏和以前的现场演奏,有些什么差别呢?"
是否用麦克风扩声!好的独奏者,上千人的大厅都不用扩声的,特别是声乐家如卡鲁索,玛利亚安德森,庞赛尔等.现代独奏家,声乐家用麦克风的不在少数!即使不用麦克风,现在的大师在演绎上确实不如老大师有自己标志性的发音.如著名的艾尔曼之音.


目前真正的古典音乐会仍然是在音乐厅里举行的,当然也不用扩音的。历史上的任何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是他本人和当时社会状况共同的产物,任何一方脱离另一方都难成气候。假如让Elman“移到”当今社会中来,那很可能他不够当今某些艺术家受听众欢迎。


说回到78转老录音来,当时绝大部分的录音,由于单面播放时间很短,在开始录音之前录音师要先和艺术家商量好,在乐曲的哪一小节停下来好让换一面,所以相当一部分录音里演奏家都像有急事似地看着表那样地演奏(生怕一面刻完了但曲子没有演到预定的地方),速度明显偏快,这让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这一点直到磁带录音发明才得以解决,但这已经是40年代末了。
TOP
122#

我们打一个比方,比如拉宾拉出小提琴的基音一个音准为440赫兹,阿卡多同样也用同一把琴拉出一个基因音准,假如用同样的设备录制和播放同一个基音或者曲目,哪一个更准确那,肯定大部分人说拉宾的好听准确,为什么一样的音准风格却不一样那,声音厚薄也不一样那,这不就是他们之间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之间存在的差距吗,我们为什么听40年代的海非茨也不就是这个道理吗。除非哪位录音师都把小提琴录成大提琴我们才是无从分辨的。而且一个版本的录音可能体现不了演奏家的风格,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录音或者历史录音来描绘演奏家在那个年代的演奏风格绝对是准确的,而马勒肖斯塔克维奇正好处在立体声录音的黄金年代,我们照样也可以立体声录音找到他们的作曲风格和演奏风格,争论的焦点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听历史录音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本真的演奏录音而不是征论什么准确与否,不是很复杂的问题大家说的复杂了。现在的录音最可怕的有的录音听不出风格来比如德国指挥新锐地勒曼指挥的舒曼交响曲1.4,和老一辈的的奥德指挥家比起来犹如白开水,这里绝对是演奏风格的差距,既然演奏的不行我们不就顺其自然的追求那些更加好听耐听更加接近于作曲家本真的历史录音了吗。
TOP
123#

能引经据典才是真大师。非我等“乡下人”能仰望。还望大师多多指点小弟一二。
TOP
124#

楼上的felixcat兄,您是辩手!您总能找出理由歪曲我的观点.
从未否认名琴的作用,只是更多的陶醉于老大师标志性的发音,而忽略了是哪把琴.就像我听老录音,关注的是音乐演绎而非炒豆声,尽管有时炒豆声还挺大.
金耳朵经常标榜能听出名琴的区别,或者能听出某段录音几分几秒乐谱落地的声音.爱乐者谈论的是为什么海老和克老的贝多芬小协演绎如此的不同,但都是无可取代的经典.
您认为听出名琴之间的区别要比听出不同人的演绎更重要吗?恭喜您,您是金耳朵!
您提到的老奥确实不是我喜欢的提琴手,再说老奥的年代是模拟录音的顶峰之作,还是属于老录音范畴,尽管不是单声道的.现代录音,特别是1990年之后的4D录音什么的确实很难听出是谁拉的,持同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相反单声道录音能听出的大有人在.这是事实!如果你硬要把这种"标志性的发音"归结于"历史录音不完善的技术和指标让声音产生某种特定规律的失真",那我是彻底服了你了.
TOP
125#

富盛 在 2007-3-6 17:19:12 发表的内容
光有音响理论而不作实际思考的是“机器人”;
光有实际经验但没能把经验汇聚成理论的是“乡下人”;

音响观和“纯粹的音响理论”最大的冲突和分歧就是“人”。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世界观”,只要不强加于“别人”就行。就像我不反对吸烟,也不支持吸烟一样,只要不影响别人影响社会,管他有什么嗜好?


呵呵,但当一个人大谈吸烟有益健康,你会.....?
TOP
126#

classicrach 在 2007-3-6 17:58:26 发表的内容

楼主的论点总有很多逻辑的游移,比如你一边说要追求高保真,一边又说要极简,一会追求真,一会又说要美。实际上你说要追求真,那就只要比较与真实的差距,这与是否简单无关、也和好听不好听没关系。要说喜欢单声道本来也没什么,非要扯到现代录音如何不真,而你的理由事实上是他们不美、操作起来太复杂,把这些不相干的杂糅起来,并不能言之成理。



这些是不相干的吗?难道美和真是对立的吗?难道简单就做不到高保真?一定要经过您讲的那些个复杂的现代录音处理才能高保真?无语!
TOP
127#

A.B.M. 在 2007-3-6 15:40:42 发表的内容

FELIX兄说人家死活不承认,应该不是。或许人家真就听不出呢?耳朵毕竟在人家头上嘛!



那倒是,差点就犯错误了。多谢兄台提醒。
TOP
128#

支持楼主,理解楼主。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
郑延益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应该说他对小提琴的欣赏水平此地无人能及,但他也说要准确的演绎出小提琴的音色确实不易,他也从各方面评价了克莱斯勒的表演,并竭力向大家推荐他。我虽然不会拉琴,但还是觉得他的说法很有道理,楼主的部分说法同郑相符。
TOP
129#

felixcat 在 2007-3-6 16:32:27 发表的内容
说回到78转老录音来,当时绝大部分的录音,由于单面播放时间很短,在开始录音之前录音师要先和艺术家商量好,在乐曲的哪一小节停下来好让换一面,所以相当一部分录音里演奏家都像有急事似地看着表那样地演奏(生怕一面刻完了但曲子没有演到预定的地方),速度明显偏快,这让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大打折扣。这一点直到磁带录音发明才得以解决,但这已经是40年代末了。



不敢苟同,海老和托翁30年代的贝小协赶吗?恰恰不是,如果你对照贝多芬的总谱,托翁正是严格按照贝多芬标明的速度在演绎,极精彩!现代演奏往往偏慢,不是贝多芬的原意.要是有自己的理解,慢也可以啊,艾尔曼退休的那场演奏会,贝小协足足拉了一个钟头,慢的也站的住脚.尽管不是贝多芬的原意.
现代演奏家也真不容易,各种经典的演绎都有了,要有突破的确很难,于是乎,模仿成了一条途径,但海老是学不像的;另一种途径是搞怪,先锋派演绎,靠盘外招吸引观众.殊不知没有自己对作品的真诚感悟,是拉不出好音乐的.
说到艾尔曼,您可以不喜欢,但绝对不能否认他的特别.现在的大师能有几个有这样的"特别"?
TOP
130#

呵呵,支持楼主的个人口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