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查看: 52213|回复: 259
91#

非音响发烧友 在 2007-3-6 0:56:17 发表的内容
[quote]A.B.M. 在 2007-3-5 10:26:02 发表的内容
[quote]lzyyj 在 2007-3-5 7:36:50 发表的内容

这还不彻底. 因为还没考虑到人脑的信息处理系统.... 人脑的CHIP天生是双声道的,关闭一个声道,其有的人脑心理噪音阀会成为另一个耳朵无法消除的噪音来源,而且会变本加厉.
正确的作法是: 修改人脑的听觉神经系统, 使方位和层次感觉末梢失灵, 这样可以用两只耳朵欣赏最平衡的单声道.



老大,您有创意!谁说人有两个耳朵就天生是双声道的?即将流行多声道SACD,难不成为了迎合新科技您还得多装几只假耳朵?五声道就多装三只耳朵?
其实两声道也好,多声道也好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场合而开发的.都有其适用范围.现代科技的问题是不分场合的滥用新科技,如克隆人.就录音技术而言,单件乐器最适合单声道,5件乐器以下的经本人实践也是单声道好于双声道,6件乐器以上的才是双声道/多声道的舞台!
TOP
92#

我们欣赏音乐从现实世界来讲应该以现场演奏为标准的,可是单声道的那些录音还真比我们现在的那些个大型模拟或者数码高级设备录音真实好听的多了。
TOP
93#

楼主的帖子咋一看有点偏激,其实不是,个人以为古典的乐趣尽在这些老录音里,补充一点,本人基本不听交响,只听提琴、钢琴和室内乐。
TOP
94#

喜欢单声道录音的人一定不会拒绝听双声道立体声,楼主的意思是喜欢单声道时代的经典录音和经典艺术大师吧?
很多人都象楼主一样从玩HIFI而HIFI为了音乐的,这是反朴归真金耳朵炼到炉火纯青了,恭喜恭喜。
TOP
95#

A.B.M. 在 2007-3-5 11:14:22 发表的内容
克莱默、帕尔曼、阿卡多、穆特、明茨、郑京和,穆络娃录制的这些东西,想是主要为了愿意用两只耳聆听的人灌录的吧。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人不可能明鉴是非,既然有观念了,那又何必在乎以上所列糟粕之间的差异呢。不知道是谁拉的,很正常,因为你至少知道这拉的人是在为立体声拉。



您在歪曲我的观点.很不好!
我从未说过现在的大师是糟粕.只是奇怪他们的录音怎么听上去都差不多,但听过两人的现场是完全不同的,这点差异老录音就能捕捉到!而新录音却做不到!
TOP
96#

冰国 在 2007-3-6 16:50:40 发表的内容
支持楼主,理解楼主。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
郑延益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应该说他对小提琴的欣赏水平此地无人能及,但他也说要准确的演绎出小提琴的音色确实不易,他也从各方面评价了克莱斯勒的表演,并竭力向大家推荐他。我虽然不会拉琴,但还是觉得他的说法很有道理,楼主的部分说法同郑相符。



终于有提到郑老先生了,它的<<春风风人>>和亨利罗斯的<<小提琴演奏八大家>>是我的岸头圣经,百看不厌!再也没有那么好的文章了.
郑老在文革期间离开祖国,在上音那会儿,教出了沈蒂西,俞力拿等现在弦乐系的骨干.今年84岁了,听说出版社要出续集,期盼啊!
衷心祝愿老先生身体安康!
TOP
97#

楼上啥意思?不明白!
搜索了老贴,发现关于单声道录音,Dr Kuang; 白色狮子; weiarc等都是专家.有请各位!
TOP
98#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好恶在心,喜欢就行,寻同好者交流,不做争辩。
TOP
99#

“高保真”应该有一些客观的数据评价,比如说频宽,动态范围等,如果只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应该说“自己更喜欢”比较合理。
TOP
100#

[quote]plczj 在 2007-3-5 10:42:26 发表的内容
比如说有些立体声的独奏录音,无论怎么摆位折腾,两个喇叭出来的声音总是耦合不出独奏乐器的位置和形体(只能听到乐器在厅堂的混响声),越是晚近的录音越是这样。但晚期单声道录音和早期立体声录音却比较好搞;另外,单声道录音听起来会也暖厚、舒服一些。

这个问题是录音风格的问题,和'新'录音技术毫无关系. 有的录音师更加注重堂音,把录音地点的声学特点也录进去, 是风格之一种. 其实,您在现场聆听演奏, 恐怕也听不到一些录音的那IN YOUR FACE的聚焦效果吧?
最后编辑非音响发烧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