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反犹政策,禁演全部犹太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当然包括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一直是音乐会上的重要常规曲目,需要用一部其它德国作曲家的协奏曲来填补其留下的空白,于是舒曼的这部不被世人知晓的、同属浪漫派作品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便正好成了替代品。1937年出版家赫尔曼-施普林格在柏林国立图书馆发现了这部作品的手稿,将之取出,公开发表于巴黎的《音乐评论》杂志的舒曼专集上。同年6月13日,Georg Schunemann将柏林国立图书馆的手稿与约阿西姆生前手抄的钢琴总谱相对照并加以修订,由Schott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协奏曲的正式总谱,由此,这部协奏曲被提前公之于众,并引起舒曼研究专家的注意。梅纽因想在美国首演这部协奏曲,但却遭到当时纳粹德国政府的阻挠。经由纳粹政府安排,由库仑坎普夫在1937年12月20日在柏林作了广播首演向全世界转播(希特勒亲自到场),并且灌录了唱片。梅纽因要等到1938年的2月9日在纽约RCA的录音室录制了唱片。作品在德国以外的公开首演,要等到1938年的2月16日,由一个称呼约阿西姆为大伯父的匈牙利籍女小提琴家Jelly d’Aranyi(1895~1966)在伦敦初演了这部协奏曲。这以后,纳粹德国并未对这部作品进一步大加宣传,以致后人很快又遗忘了这部作品。此后的一些小提琴大师也并未垂青于这部作品,一直要等到二十世纪末期的80年代左右,这部协奏曲在此获得广泛灌注,自Perlman后,Kremer、Mintz、Shaham等新的录音接踵而来。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自此总算焕发了青春光彩,获得世人的瞩目。凭心而论,舒曼的这部协奏曲完全能称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浪漫派杰作,内中充满了德语化的抒情旋律,并且有着深沉委婉的气质,同时又具有“狂飙突进”时期的充沛精神,风格绮丽,动态强烈。
[upload=jpg]Upload/2004114234181666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1423412637060.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