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霍络维兹好在哪? [复制链接]

查看: 34238|回复: 131
11#

jiajia1982 在 2006-4-3 20:35:11 发表的内容
VRMLSite 在 2006-4-3 12:55:44 发表的内容
霍洛维茨的舒曼虽然出色,但也不足以傲视群雄,弹舒曼的大家太多了,里赫特,肯普夫,索弗朗斯基,都十分出彩,个人认为里赫特的舒曼远在霍洛维茨之上。

很遗憾阿劳的李斯特超级没听过。但阿劳的肖邦带乐队作品和肖邦夜曲都听过。因为肖邦带乐队作品的出色的版本太多太多数不清了,阿劳的演绎在这么多出色版本前感觉不出有什么多大的光彩。还有肖邦的夜曲。阿劳的意境很好,音色也很符合夜曲的意味。美中不足的是节奏上很不流畅。他的节奏跟人很不一样。明明可以匀速演奏的地方,他偏偏要时快时慢。(这不是他技巧造成的,而是他有意这么做)。给人的感觉是他不敢触键,每一个音都十分小心。生怕破坏了这美好意境。这样就造成节奏上的不连贯,不流畅,听起来也就十分费神了。阿劳的夜曲其他地方都很好,就这节奏上的不足将原本可以成为很完美的演绎破坏殆尽!


很明显,是rubato的处理


rubato的太过了,都不自然了,显的很别扭。
TOP
12#

霍洛维茨弹得拉3听LP比较容易理解他的美妙。
TOP
13#

听他和奥曼迪的拉三吧。
我是听一次感动一次
他这个应该可以解释他的伟大了吧
TOP
14#

记得有一位才子曾经说过王勃算不上什么天才!象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显得很累赘,应该改为“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才精简,也对哦!
TOP
15#

声音“干”是RCA的录音问题,同期的托斯卡尼尼,克莱斯勒的录音都有这个特点,60年代中期的CBS录音这个现象就不太突出。
他的演出生涯中曾有两次因健康原因中断,第一次中断到复出正好错过了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录音黄金时期”;60年代中他曾短暂复出并在CBS留下一些独奏的录音,之后到70年代后期才复出,这时因为年龄关系,他的技巧开始出现退化了。
TOP
16#

VRMLSite 在 2006-4-3 12:55:44 发表的内容
霍洛维茨的舒曼虽然出色,但也不足以傲视群雄,弹舒曼的大家太多了,里赫特,肯普夫,索弗朗斯基,都十分出彩,个人认为里赫特的舒曼远在霍洛维茨之上。

很遗憾阿劳的李斯特超级没听过。但阿劳的肖邦带乐队作品和肖邦夜曲都听过。因为肖邦带乐队作品的出色的版本太多太多数不清了,阿劳的演绎在这么多出色版本前感觉不出有什么多大的光彩。还有肖邦的夜曲。阿劳的意境很好,音色也很符合夜曲的意味。美中不足的是节奏上很不流畅。他的节奏跟人很不一样。明明可以匀速演奏的地方,他偏偏要时快时慢。(这不是他技巧造成的,而是他有意这么做)。给人的感觉是他不敢触键,每一个音都十分小心。生怕破坏了这美好意境。这样就造成节奏上的不连贯,不流畅,听起来也就十分费神了。阿劳的夜曲其他地方都很好,就这节奏上的不足将原本可以成为很完美的演绎破坏殆尽!


很明显,是rubato的处理
TOP
17#

80岁的老人,其技巧不衰退是不可能的,就像巴克豪斯80岁以后的录音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方面的影响,海菲茨70岁以后索性就退出舞台了,但关键要看这些大师在古稀、耄耋之年所展现出来的超出常人的音乐艺术中的意境:像霍洛维茨在DG录的那几张唱片中,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和《童年情景》是那样具有美好的意味,让人久久不能自已,那寥寥几篇的斯克里亚宾练习曲、拉赫马尼诺夫练习曲简直就是字字矶珠,另外,我还十分喜欢他晚年的那几个莫扎特奏鸣曲录音,十分奇怪的是,霍洛维茨盛年时几乎不演奏莫扎特,晚年他确实是以老顽童的心态来joer莫扎特的,那个和朱里尼的莫扎特23协奏曲也是如此,这里的莫扎特显得特别随性、忍俊不禁、十分可爱,他的力度的变化在此不是什么技巧的衰退,而是一抹淡淡的晚霞,在录影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触键的力度似乎减弱了,但触键的频率分毫未减,每一次按键都显得深思熟虑、游刃有余,总之,我不认为老霍的技巧有多大的衰退。
TOP
18#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58468&ftdate=20040817&ntypeid=11
TOP
19#

何不听听horowitz弹的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后再发表言论呢?就像开始我听里赫特的巴赫,总觉得不对味(其实也只是个人感受),后来听了他的D.960,连呼大师(还是个人感受)!
所以说,音乐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主观体验,各抒己见啦!
当然,楼主的观点倒是挺奇特的,呵呵,有个性!
最后编辑hyajia
TOP
20#

喵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