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环境和器材我们应该注意些怎么?音箱的频响与什么有关?新内容:... [复制链接]

查看: 28282|回复: 189
81#

松香味 在 2006-3-1 15:11:29 发表的内容
......
2、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哪?
理论依据源于实践。你如果住在平原地区,注意观察雷鸣现象,大概就可以估算出来了,估算方法:记录闪电时间;记录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记录最后达到的声音的时间;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338m/s,可以得到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
这个距离/{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就是低频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
注意;我们说声音的平均速度为338m/s;它是以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声音的平均速度有取340m/s的,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这个精确度已经足够了。
假如: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是5s,
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5s*338m/s=1690m      ;
{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0.2s(这完全与你认为“结束”的最小声音有关)
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1690m  /(5s+0.2s)=325m/s(大约值);
说明一点;这个实验的误差是比较大的,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只能是(大约值)。而且我也没有找到关于不同频率具体的速度是多少的相关资料,非常抱歉。
另外,这个实验只能比较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与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的情况,因为高频已经被空气、雨水“滤掉”了,距离越远滤掉的越多越“干净”。
在音箱喇叭安装时,我们只能考虑分频点确定后,两个频率段的中心能量频率(基本上在中频段和高频段)的“速度”差别,完全也是一个估算值。
因为家庭环境下音箱距离我们一般只有3~5m,中频段和高频段(比如950Hz与4500Hz)要跑完这个距离,“速度”的差别是不明显的,更何况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分频点的衔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过分强调计算数字,分频点的衔接就成问题了。我说的只是经验,不一定对。



老兄,这样称呼不介意吧。我认为有个问题你没交代,就是“最早到达的声音和最后到达的后声音”,这两个声音是同时发声吗?我认为不是。
TOP
82#

有不同时发声的情况,连续放电时。你可以选择不是连续放电的时候分析。我们这里山太多,反射声影响太大,会产生错觉。
TOP
83#

xiaopeng_zqb 在 2006-3-2 0:29:22 发表的内容
不要拿闪电来说事,因为它又不是你放的,谁知道他响了几下,另外,产生的声压太高了,已经属于非线性声学研究的问题了。而且这个闪电到目前为止好象自然学家也无法很好的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
回到音箱设计来,在人能居住的温度下,在人能承受的声压下,都没有证据表明高频声波就跑的比低频的快,(声波速度倒受气压气温影响),任何箱子多个单元同时发声高频跑的路程绝对不比低频多哪怕是1个毫米。
至于为什么要移后,那是一些严谨的设计中为了对齐单元的声中心而采取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尤其要在设计低滚降(例如声滚降为-6DB/OCT)的时候要考虑,否则高低音之间的相位差会引起频率曲线的强烈起伏。


是的。证据不足的问题,我会希望听到更多不同意见。
你对于高音为什么要移后一些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前面我也说过,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分频点的衔接问题。
TOP
84#

有请xiaopeng_zqb兄对不同频率期望获得相同声压时,消耗能量的情况进行更详细科学的分析。谢谢!
TOP
85#

四、关于“摩机”容易走入的误区及结果表现主要有那些?
1、迷信“高级补品”元件;
2、更换“高级元件”没有考虑这个“高级元件”发挥威力需要的条件;
3、最普通的元件“此处”可能最适合;
4、了解电路工作原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5、“摩机”的主要目标应该是:
(1)减少信号传递、放大过程的信号损失,减少失真,提高信息量;
(2)最重要的要求是保持平衡;
(3)最难做到的,具有实质性提高的表现——是提高瞬态、动态、信息量的同时,提高信噪比。

以上内容讨论过程中可能会有争议,欢迎发表自己的“摩机”体会共同讨论。

(未完待续)
TOP
86#

下面我们就开始分题讨论了。

1、迷信“高级补品”元件;
“高级补品”元件的确有不可取代的优点,这是毫无疑问的。正因为这样,它们的价格就趋高不下;一两千元一个电容;几十元一只电阻;上万元一只喇叭单元或者一只古董“胆”;喜欢DIY“摩机”的朋友一定了解这些“行情”。那么,这些“贵族”们是不是能够象神仙般的:“请”到“病除”呢?
未必!
假如你是对症下药,又给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那这些“贵族”们自然会风度偏偏,表现自如;如果你给他进住断水缺粮甚至没有茅厕的环境,我看他还不如一只猿猴更能适应这个环境。现实生活中“用人”如此,DIY“摩机”用“高级补品”元件也是如此。企图把奔驰发动机安装到拖拉机上改善拖拉机的性能,倒不如把这个拖拉机卖掉买性能更好的拖拉机。企图把奔驰发动机安装到性能已经不错只是动力不足的轿车上改善轿车的动力性能,那就比较实际,但是投资同样不小,直接更换性能更好的轿车可能更加省事;不过,DIY的乐趣可在其中,这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对于喜欢DIY“摩机”的朋友,我更主张首先了解自己期望机器达到的水平是什么?然后选择DIY“摩机”可能达到这个水平的机器;进一步了解机器可否还有调整提高的潜力?找出“瓶颈”并针对“瓶颈”适当“进补”。千万不要过分迷信“高级补品”元件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说不定它的优点到了你的机器上就变成了缺点。
这是DIY“摩机”可能普遍容易走入的误区,其结果表现主要有(1)失去平衡;(2)音色失去连贯自然;(3)得此失彼。

(未完待续)
TOP
87#

关于换“胆”,有几个建议;

补充一点,就是工作电压的调整问题。一般“胆”的工作电压可以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内“正常”工作,但是它也有一个最佳工作电压范围,可按照资料调整工作电压至最佳工作电压范围。
换运放也一样需要给它提供一个最佳工作环境。如提供最佳输入、输出阻抗环境等。
TOP
88#

2、更换“高级元件”没有考虑这个“高级元件”发挥威力需要的条件;

例如:换“胆”、换晶体管、换电阻、电容等;
先说换“胆”,难道换“胆”就是拨下来、插上去那么简单吗?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的,我看这坛子里很多朋友发表换“胆”体会,就很少谈到需要调整的。其实“胆”的输入、输出阻抗、偏压、开环增益等参数、要求等,差别是非常大的,同样型号的“胆”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试问,一对输出阻抗5500欧姆的功率放大“胆”,替换下一对输出阻抗3500欧姆的功率放大“胆”,输出变压器又不调整或者更换,换上去的“胆”能够发挥它的威力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这个输出变压器是为输出阻抗3500欧姆的功率放大“胆”设计的,它的输入阻抗就应该是3500欧姆,换上了一对输出阻抗5500欧姆的功率放大“胆”,他们就不能良好的匹配工作了。
用输出阻抗3500欧姆的功率放大“胆”替换输出阻抗5500欧姆的功率放大“胆”,情况也是一样。
这时候的声音一定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这声音绝对不是替换上去的“胆”真正应该有的声音。
有人认为某“胆”声音非常好,上到另一机器时却发现还不如最最一般的“胆”好,大概就是这个问题了。
再就是偏压和开环增益,不同型号的管子偏压条件可能会有明显的差别,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偏压条件,同样会影响这个管子正常发挥;开环增益的差别总是存在的,同批同型号的管子开环增益的差别都会非常大(大到一个数量级都有可能),如果没有配对,或者配对误差太大,一样影响该型号管子正常发挥。这个情况下的声音也不能代表该型号管子的声音。
因此,关于换“胆”,有几个建议;
(1)查找资料,选择输出阻抗相近的型号(相近值达到正负90%以上);
(2)按照资料调整偏压至要求范围;
(3)尽量“严格”地配对;
(4)调整上一级输出阻抗,使之与新“胆”输入阻抗匹配。

再说换晶体管、换电阻、电容等,不同的这些元件,确实有不同的声音“风格”,但更换时同样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参数。如功率、型号类型、频率特性、耐压值、工作环境温度条件等。
对电容,尤其是电解电容,耐压值不一定是越高越好。通常的电源滤波电解电容,其耐压值高出工作电压10%~20%是比较合理的状态,内阻小才是最重要的。
相同品牌型号,相同容量的,内阻基本相同时,耐压值高的体积一般都会比较大;如果体积相同,耐压值高的内阻就会比较大了。因为耐压值高意味着电容内部绝缘层加厚、金属导电膜减薄、内阻增加。当然内阻的大小还与结构及内部金属导电膜材料有关;相同品牌型号的,结构及内部金属导电膜材料就基本一样。
低压部分如5V,一般不应该选择耐压值大于16V以上的电解电容。因为那样会造成电容体积增大,电路连接走线加长的等问题。
相同耐压,体积大的内阻小,声音好。因为体积大的高意味着电容内部绝缘层减薄、金属导电膜加厚、内阻减小。
说明一点,这些只是大多数情况下的一种规律,一定会有特殊例外。
(未完待续)
TOP
89#

3、最普通的元件“此处”可能最适合;

“高级补品”元件的确有不可取代的优点,但是最普通的元件并非一无是处,有时候还真的需要利用普通元件的特定“缺点”以达到我们需要的目的。前面说过的一个例子——是关于分频器的设计的问题;

“分频点的衔接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理论上计算出的分频曲线,是在假设所有电子元件没有损耗的情况下得到的,实际是所有电子元件都是有损耗的,这个损耗我们可以用Q值来表达;损耗小的,我们认为它的Q值高;损耗大的,我们认为它的Q值低。
损耗小Q值高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分频器,它的分频曲线就比较接近理论上计算出的分频曲线。但是它的曲线斜率总是要小于理论斜率。损耗大Q值小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分频器,它的曲线斜率就更小。
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利用这个现象达到我们的目的。
我们知道,一阶分频,曲线斜率就小;二阶分频,曲线斜率就大些;三阶分频,曲线斜率就更大…………。
但是,有时候为了达到我们的设计目的,我们会认为一阶分频,曲线斜率太小,二阶分频,曲线斜率又太大了些。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二阶分频方式,选择损耗大Q值小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分频器,就可以得到比一阶分频曲线斜率大、比二阶分频曲线斜率小的分频曲线斜率了。这样不就达到我们的要求了吗?”

“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一些数万甚至更高价格的箱子,里面的分频器常常用到电解电容,我们也知道电解电容是损耗大Q值小的电子元件,难道厂家舍不得使用“高级补品”瓣膜电容?不是的!那是为了调整分频曲线斜率确保频点衔接自然而采取的措施。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把它换成什么“高级补品”。在这里,“高级补品”不一定能出好声就是这个道理。”

选择应用不同Q值、参数的元件,可以达到“效声”的目的。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90#

松香味 在 2006-3-4 0:50:09 发表的内容
一对输出阻抗5500欧姆的功率放大“胆”,替换下一对输出阻抗3500欧姆的功率放大“胆”,输出变压器又不调整或者更换,换上去的“胆”能够发挥它的威力吗?


相同的型号,不同的厂家生产的,输出阻抗等性能指标不一样吗? 比如12AXT, 大顿的和德根的,有多大区别? 我一直以为相同型号的性能指标是一样的呢(全新状态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