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环境和器材我们应该注意些怎么?音箱的频响与什么有关?新内容:... [复制链接]

查看: 28338|回复: 189
71#

好文
TOP
72#

粗略看了一下,有几点觉得:
1、“但是严格地说,高音单元的安装位置和音箱的障板外形结构及材料对高频的反射是有一定影响的,只是不在极端严格的要求时我们可以把他“忽略”而已。
这种“忽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包括绝大多数中、高价位的名牌音箱在内。”
基本上,箱体外型引起的衍射效应无法忽略,包括大多数正确设计的大厂低档箱子,他们都用各种手段来修正。
2、“A、不同的频率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频率越高“跑”的越快;频率越低“跑”的越慢;通常我们说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8m/s只是一个“近距离下”的平均值;

实际上在我们听音距离内,频率高低声音速度还是一样的。因此下面一段“如果我们不“妥协”,那么,分频点在2.5KHz时高音单元“靠后”5mm就可以了;分频点在4KHz左右时高音单元“靠后”7mm也可以了。千万不要画蛇添足。

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哪?
3、“频率响应曲线图(照片)上我们看到,横坐标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能量/频率分布特征,”
频率响应根本和能量/频率分布完全是两码事,仅有一些联系。
大部分非全向的箱子的频率/能量分布都是频率越高能量越小的。
4、“因此,到目前为止,大口径单元上成功应用“长冲程”技术的例子非常少”例子应该是比较多。“口径6英寸及6英寸以上的单元,“长冲程”出来的声音已经分割失真很大,实际上有“量”无“质”了,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假低音”现象。”
另外最大的声能输出与单元能推动空气的体积成正比,当今冲程最长的的5寸单元之一为SCAN的一款,其冲程为正负6.5mm,但振动面积不到100平方厘米,而同样SCAN的10寸单元振动面积接近300平方厘米,冲程一样,因此大口径能输出更大的声压,同时(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大口径单元的悬挂系统的线性可以做的更好,磁路系统也可以做的更好,因此在同样的输出时,大口径单元的失真也更小些。只要工作频带合适,也不会产生上文说的分割失真。
5、“有资料证明,中低频单元安装到音箱上后的总阻尼系数在0.7左右时,低频的下潜比较平衡,没有“突起峰”现象,”
倒相箱并无总阻尼一说。

。。。。。。。。。。。。
以上仅个人意见
TOP
73#

好文,已收藏。
TOP
74#

好文章!!!
TOP
75#

一烁 在 2006-3-1 10:25:44 发表的内容
好文章,已收藏。有一问题想请教松老师,我最近淘到一对美国12寸的纸盆全频喇叭,想听听老师对全频喇叭的评价,如要自己DIY音箱,尺寸为多少合适?


12寸的纸盆全频喇叭,振盆中心应该还有一个“固定安装”的高音单元,如果是“与低频振盆连体安装的高音单元”,高频的失真就非常大,没有多大意义。
全频喇叭是追求“点声源”的一种设计方案,全频的指标都有所“折中”,失真也比较大,高频也很难平坦(-3dB)延伸达到20KHz,多数只能达到16KHz以下。大多数全频喇叭最大优点应该是自带了“分频电路”,不用另外加“分频器”。另外,纸盆全频喇叭声音比较宽松,瞬态比较差,动态一般。灵敏度够高的话(90dB/1w/1m以上),比较适合“胆机器”。还可以加超高音弥补高频的不足。
但是如果追求真正意义的HIFI,又用于晶体管机器,建议放弃。

尺寸为多少合适?如果没有参数、图表资料,这就很难说了。建议自己测量后计算,或者参考使用相同单元的箱子尺寸。
TOP
76#

xiaopeng_zqb 在 2006-3-1 15:51:5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3-1 15:11:29 发表的内容
欢迎大家象xiaopeng_zqb兄弟一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讨论,下面回答xiaopeng_zqb兄的问题;
1、“基本上,箱体外型引起的衍射效应无法忽略,包括大多数正确设计的大厂低档箱子,他们都用各种手段来修正。”
个人认为,你所说的“各种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没有箱子这个物体存在,只是做了一些“努力”而已,“效果”与“忽略”的区别不明显。

2、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哪?
理论依据源于实践。你如果住在平原地区,注意观察雷鸣现象,大概就可以估算出来了,估算方法:记录闪电时间;记录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记录最后达到的声音的时间;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338m/s,可以得到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
这个距离/{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就是低频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
注意;我们说声音的平均速度为338m/s;它是以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声音的平均速度有取340m/s的,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这个精确度已经足够了。
假如: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是5s,
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5s*338m/s=1690m      ;
{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0.2s(这完全与你认为“结束”的最小声音有关)
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1690m  /(5s+0.2s)=325m/s(大约值);
说明一点;这个实验的误差是比较大的,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只能是(大约值)。而且我也没有找到关于不同频率具体的速度是多少的相关资料,非常抱歉。
另外,这个实验只能比较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与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的情况,因为高频已经被空气、雨水“滤掉”了,距离越远滤掉的越多越“干净”。
在音箱喇叭安装时,我们只能考虑分频点确定后,两个频率段的中心能量频率(基本上在中频段和高频段)的“速度”差别,完全也是一个估算值。
因为家庭环境下音箱距离我们一般只有3~5m,中频段和高频段(比如950Hz与4500Hz)要跑完这个距离,“速度”的差别是不明显的,更何况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分频点的衔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过分强调计算数字,分频点的衔接就成问题了。我说的只是经验,不一定对。

3、你说的对,但瀑布图比较难看的懂,我说的是“可以理解为”,实际上频率响应曲线图里,1000Hz的位置也基本处在20Hz~20KHz频率范围图里中心位置,也是全频声音能量的平衡分割点,每个频率段的“能量”分布位置一目了然,方便直观,方便理解而已。

4、你说的对,实际中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所以文中我强调“有效”一词。

5、倒相箱并无总阻尼一说。
接受批评,本意是安装到箱子后的阻尼系数。

继续讨论:
1、关于衍射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可参看我发表在《现代音响技术》上面的拙文(好象是2003年11期),文中定性和定量详细分析原因并提供测量结果和建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口头的感性认知。
事实上可采用类似贵族的镜像方法或THIEL的圆角过渡来大大降低衍射对中高频的影响,再配合恰当的分频电路,得到的效果才可以说是“忽略”了衍射的影响,而不是这些手段的效果与忽略差不多。
2、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有关,而跟频率无关系(线性情况下,也就是排除非常高声压的情况下---例如180 DB),至于由于长距离传输引起的高频衰减那是存在的------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要拿它来说各频率声速不一样,至于闪电引起的雷声,传过来有高频有低频有拖尾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3、你前文说的“能量/频率分布特征”我理解为箱子辐射的总声能量。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总声能量在各频率的分布,与瀑布图(累积频谱延时图)也没什么关系。



我手上没有《现代音响技术》这个杂志,这样的文章我一定尽量找来看看。
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有关,这完全正确,固体物质就比空气传播声音速度快的多。不同的固体物质具有不同的阻尼系数,不同的阻尼系数对不同的频率“阻尼”就不一样。固体物质传播声音的形式主要是“弹性”直接交换传递;
但是,由于没有象空气那样的“弹性压缩”“弹性释放”的过程,对低频的传播能力比较差、损耗大。(固体物质的质量大刚性高,大幅度的低频震动就很难传递了)
有人会说;上万公里以外的地震不是可以测量到吗?那是用了人无法感知它也能感知的仪器。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用两个极端的现象来分析,再引申回来;
极端低频的传播(我们就讨论在空气里声音传播的情况)形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声音源对空气的“弹性压缩”与被压缩空气的“弹性释放”的过程不断连续的结果。注意:参与这个“弹性压缩”与被压缩气体的“弹性释放”的体积“量”相对就非常大,参与这个过程的空气‘质量’也大。
对极端高频的传播形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是声音源对空气的“弹性压缩”与被压缩气体的“弹性释放”的过程不断连续的结果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参与这个“弹性压缩”与被压缩气体的“弹性释放”的体积“量”相对极端低频就非常少,参与这个过程的空气‘质量’相对也非常小。
推动体积“量”大、‘质量’也大的空气,与推动体积“量”相对非常少、‘质量’相对也非常小的空气,两者相比:推动体积“量”大、‘质量’也大的空气,受到“阻尼”、空气‘质量’较大等因素影响就明显一些,表现如“弹性压缩”滞后、“弹性释放”滞后等;与推动体积“量”相对非常少、‘质量’相对也非常小的空气,“弹性压缩”滞后、“弹性释放”滞后等现象就小得多,更接近固体物质的“弹性”直接交换传递方式。
引申回来;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频率不同频率的传播速度就不同了。有些什么规律?我也不得而知。应该是这个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后,能够足以使“弹性压缩”、“弹性释放”的过程开始转向“弹性”直接交换传递方式转变或者“接近”时,他们的速度差别才会体现出来。或者随着频率不断升高就开始不断地向“弹性”直接交换传递的方式转变或者“接近”了。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77#

感谢上面两位大侠的精彩讨论,这才是我们初烧友所需要了解的东西,而不单纯的停留于XX味的认知上。毕竟发烧器材也是商品,应该可以被科技所量化检验的。
TOP
78#

欢迎大家象xiaopeng_zqb兄弟一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讨论,下面回答xiaopeng_zqb兄的问题;
1、“基本上,箱体外型引起的衍射效应无法忽略,包括大多数正确设计的大厂低档箱子,他们都用各种手段来修正。”
个人认为,你所说的“各种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没有箱子这个物体存在,只是做了一些“努力”而已,“效果”与“忽略”的区别不明显。

2、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哪?
理论依据源于实践。你如果住在平原地区,注意观察雷鸣现象,大概就可以估算出来了,估算方法:记录闪电时间;记录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记录最后达到的声音的时间;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338m/s,可以得到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
这个距离/{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就是低频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
注意;我们说声音的平均速度为338m/s;它是以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声音的平均速度有取340m/s的,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这个精确度已经足够了。
假如: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是5s,
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5s*338m/s=1690m      ;
{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0.2s(这完全与你认为“结束”的最小声音有关)
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1690m  /(5s+0.2s)=325m/s(大约值);
说明一点;这个实验的误差是比较大的,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只能是(大约值)。而且我也没有找到关于不同频率具体的速度是多少的相关资料,非常抱歉。
另外,这个实验只能比较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与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的情况,因为高频已经被空气、雨水“滤掉”了,距离越远滤掉的越多越“干净”。
在音箱喇叭安装时,我们只能考虑分频点确定后,两个频率段的中心能量频率(基本上在中频段和高频段)的“速度”差别,完全也是一个估算值。
因为家庭环境下音箱距离我们一般只有3~5m,中频段和高频段(比如950Hz与4500Hz)要跑完这个距离,“速度”的差别是不明显的,更何况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分频点的衔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过分强调计算数字,分频点的衔接就成问题了。我说的只是经验,不一定对。

3、你说的对,但瀑布图比较难看的懂,我说的是“可以理解为”,实际上频率响应曲线图里,1000Hz的位置也基本处在20Hz~20KHz频率范围图里中心位置,也是全频声音能量的平衡分割点,每个频率段的“能量”分布位置一目了然,方便直观,方便理解而已。

4、你说的对,实际中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所以文中我强调“有效”一词。

5、倒相箱并无总阻尼一说。
接受批评,本意是安装到箱子后的阻尼系数。
TOP
79#

松香味 在 2006-3-1 15:11:29 发表的内容
欢迎大家象xiaopeng_zqb兄弟一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讨论,下面回答xiaopeng_zqb兄的问题;
1、“基本上,箱体外型引起的衍射效应无法忽略,包括大多数正确设计的大厂低档箱子,他们都用各种手段来修正。”
个人认为,你所说的“各种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没有箱子这个物体存在,只是做了一些“努力”而已,“效果”与“忽略”的区别不明显。

2、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哪?
理论依据源于实践。你如果住在平原地区,注意观察雷鸣现象,大概就可以估算出来了,估算方法:记录闪电时间;记录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记录最后达到的声音的时间;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338m/s,可以得到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
这个距离/{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就是低频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
注意;我们说声音的平均速度为338m/s;它是以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声音的平均速度有取340m/s的,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这个精确度已经足够了。
假如: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是5s,
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5s*338m/s=1690m      ;
{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0.2s(这完全与你认为“结束”的最小声音有关)
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1690m  /(5s+0.2s)=325m/s(大约值);
说明一点;这个实验的误差是比较大的,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只能是(大约值)。而且我也没有找到关于不同频率具体的速度是多少的相关资料,非常抱歉。
另外,这个实验只能比较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与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的情况,因为高频已经被空气、雨水“滤掉”了,距离越远滤掉的越多越“干净”。
在音箱喇叭安装时,我们只能考虑分频点确定后,两个频率段的中心能量频率(基本上在中频段和高频段)的“速度”差别,完全也是一个估算值。
因为家庭环境下音箱距离我们一般只有3~5m,中频段和高频段(比如950Hz与4500Hz)要跑完这个距离,“速度”的差别是不明显的,更何况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分频点的衔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过分强调计算数字,分频点的衔接就成问题了。我说的只是经验,不一定对。

3、你说的对,但瀑布图比较难看的懂,我说的是“可以理解为”,实际上频率响应曲线图里,1000Hz的位置也基本处在20Hz~20KHz频率范围图里中心位置,也是全频声音能量的平衡分割点,每个频率段的“能量”分布位置一目了然,方便直观,方便理解而已。

4、你说的对,实际中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所以文中我强调“有效”一词。

5、倒相箱并无总阻尼一说。
接受批评,本意是安装到箱子后的阻尼系数。

继续讨论:
1、关于衍射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可参看我发表在《现代音响技术》上面的拙文(好象是2003年11期),文中定性和定量详细分析原因并提供测量结果和建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口头的感性认知。
事实上可采用类似贵族的镜像方法或THIEL的圆角过渡来大大降低衍射对中高频的影响,再配合恰当的分频电路,得到的效果才可以说是“忽略”了衍射的影响,而不是这些手段的效果与忽略差不多。
2、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有关,而跟频率无关系(线性情况下,也就是排除非常高声压的情况下---例如180 DB),至于由于长距离传输引起的高频衰减那是存在的------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要拿它来说各频率声速不一样,至于闪电引起的雷声,传过来有高频有低频有拖尾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3、你前文说的“能量/频率分布特征”我理解为箱子辐射的总声能量。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总声能量在各频率的分布,与瀑布图(累积频谱延时图)也没什么关系。
TOP
80#

不要拿闪电来说事,因为它又不是你放的,谁知道他响了几下,另外,产生的声压太高了,已经属于非线性声学研究的问题了。而且这个闪电到目前为止好象自然学家也无法很好的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
回到音箱设计来,在人能居住的温度下,在人能承受的声压下,都没有证据表明高频声波就跑的比低频的快,(声波速度倒受气压气温影响),任何箱子多个单元同时发声高频跑的路程绝对不比低频多哪怕是1个毫米。
至于为什么要移后,那是一些严谨的设计中为了对齐单元的声中心而采取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尤其要在设计低滚降(例如声滚降为-6DB/OCT)的时候要考虑,否则高低音之间的相位差会引起频率曲线的强烈起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