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奥塔拉
M.奥塔拉对现代电声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晶体管功率放大器失真的新见解。主要有瞬态互调(T I M)失真,交界面互调(I I M)失真,相位互调(P I M)失真,热容量失真和电源引起的失真等。
1963年,芬兰Helvar 工厂的一名工程师,设计了一台晶体管功率放大器。试作样机的音质相当优美,然而性能测试远非预期的那样理想。经仔细检查,发现是电路有几处误接。令人意外的是,在电路接线改正以后,客观测试得出的性能参数虽然达到了设计要求,可是放大器的音质(主观听音)却反而较误接时明显下降。
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在同一工厂的M.奥塔拉的重视。之后,他在OUIU 大学执教期间,又对此进行了悉心的研究。终于在1970年首先写出了关于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瞬态互调失真的论文。至1975年,M.奥塔拉博士领导的小组,就T I M失真理论的论文就发表了20余篇。这一理论已为大多数专业人员所接受,并由实践得到了证实。
1975年,基本终止了对T I M失真研究。转到了对晶体管功率放大器低频区音质问题的探索。到了1978年,他又提出了交界面互调(I I M)失真的理论。
随后又提出了相位互调(P I M)失真,热容量失真和电源引起的失真等新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