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伪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 7707|回复: 51
31#

舒存 在 2006-1-14 11:30:48 发表的内容

长篇大论不敢当,用意也没有,因为答案是昭然若揭的。中国的理论家总喜欢讨论姓资姓社,正好说明了这种讨论的现实意义有多大?把音乐联想到现代艺术,还可以联想到其他更多的形式吧?


不知道你指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关于“把音乐联想到现代艺术”,这个质疑有点奇怪。就好像是对把对“青菜”的讨论联想到对“蔬菜”的讨论的质疑一般。
TOP
32#

不是我摆出老学究的派头,我想说说自己的见解.
这不是个伪问题,而是个错问题.
音乐是什么,音乐的作用是什么,大家有没有弄清楚呢.
跟其他的艺术一样,音乐也是以美妙的享受来引导人,启迪人,以启情而开智,因为情感和智慧是相关统一的.
但是智慧的最高是清明,情感的最高是平静,这是生命的最健康状态.所以这里注意了,好的艺术是使人的情感觉醒,而不是使人动情.使人动情的不是好艺术,我们可以叫它们"流行艺术".
不要为"让人动情"找"纠枉必过正"的借口,对具体的某个人,我们可以这样教育他,就象针疚,用刺激治病;但是我们的音乐是面向整个社会人群的,是有传播性的,另外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艺术品对情感的刺激可以做到精确到象针疚认穴一样位置,轻重都准确吗?
以上是从比较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的,不知道大家看不看得进去.
所以我们做音乐,演绎音乐,目的只有一个,让人感,而不能让人动,感就是感知,如果自己演绎的自己都不能感知,还说什么让别人感知?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让听众感知.只是让人感知而已,你如果稍微加重一点点东西,别人反而感知不到了.这里是统一的,很好理解吧.
我再说一句题外话,宇宙的各方面,每个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都是同步的.我们的流行音乐是如此地让人"动"情,我们的影视作品是如此地崇尚让人感"动",我们的经济体制是如此地多姿多彩,热火朝天,人人都"动"得不得了,我们的政策是如此地频频出台,"动"作迅速,这一切都是同步的,相关统一,互为因果.
TOP
33#

舒存 在 2006-1-14 11:44:09 发表的内容
老兄忘记了自己不是在上面还批评我长篇大论吗?“不言自明”或“昭然若揭”8个字用得着长篇大论?

我以前在这里干过笔仗,也见过别人的笔仗,最后无不演变成口舌之争,回过头来看看,发现自己什么长进也没有,还白白浪费了时间。所以,大家还是求同存异吧。
TOP
34#

netwilliam 在 2006-1-13 12:54:32 发表的内容
[quote]不会吧,是黄牛票?一朋友很早就预定了低价票,迟迟没有音信,临开演,电告知已售罄。(上海演出市场的服务水准确实低下)

《留声机》送的那段我也反复听了,以前还看过布吕根和18世纪乐团的贝三DVD,确实让人有清风拂面的感觉。
hanssler出的诺灵顿和SWR的贝多芬交响曲已由普罗引进,价位也蛮实惠。不知道与他之前在Virgin出的那套相比,演绎上有什么区别?



上海的廉价票,要么不花钱,要么只有斗牛。中国特色有什么办法?
没有听过hanssler的和Virgin的,不知道有什么区别。

诺灵顿和斯图加特的现场与录音有很大不同,我的朋友说声音很单薄,他听的是《留声机中文版》送的那张录音。我到他家去听,声音确实是单薄了一些,但后来我又在其他几个场合试听过,声音还是很饱满的,所以我告诉那位朋友,可能是系统与小喇叭的原因。

个人听感是个很难三言两语在论坛上说清楚的,所以我都习惯“长篇大论”。 上面有人说诺灵顿他们演奏的声音,感受到某种的干涩僵硬,不太适合长线条的细腻的音色变化。我不清楚很多东西,例如聆听的位置等等,这大概是个人听感的区别。

诺林顿追求的这种声音,如果真有某种程度的干涩和僵硬,他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如何感动作曲家陈其钢的?从我个人的听感来说,没有什么国家的乐队比德奥乐团更擅长于长线条的作品,更专于细腻的音色。法国有很多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这个我们从法比学派可以知道。但没有什么好乐队,名声很大的巴黎管弦乐团,严格说来,也不过是个世界二流乐团......
TOP
35#

Beethoven 在 2006-1-14 23:25:25 发表的内容
舒存 在 2006-1-14 11:44:09 发表的内容
老兄忘记了自己不是在上面还批评我长篇大论吗?“不言自明”或“昭然若揭”8个字用得着长篇大论?

我以前在这里干过笔仗,也见过别人的笔仗,最后无不演变成口舌之争,回过头来看看,发现自己什么长进也没有,还白白浪费了时间。所以,大家还是求同存异吧。


我很脏同你的这些观点,但我们都面临一个现实,BBS离不开讨论问题争论问题。可以说BBS没有一个平等对话的心态,就没有了对话的基础。我既不把讨论与争论看做打口战或口舌之争,也从不往心里这么想、这么做。

可以这么说吧,虽然我与很多人有过争论,正如你所看到的“长篇大论”,但都是有具体内容的,这些内容言辞干净,认真诚恳对带。这么做的基点是讨论问题,交流意见,目的并不是说服任何人。只是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是摆事实,讲道理,不是颐指气使,更不是故做高深,从理论到理论推测。

交流、讨论,甚至分歧、争论,可以带来很大的收益,至少可以加深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依我的偏见,如果可以客观冷静心态平和地看待和对待这些讨论争论,并没有什么危害,也不存在浪费时间。
TOP
36#

高卢人有高卢人的优雅轻灵,德奥人学不来的,德奥人有德奥人的团结严密,高卢人也学不来的。讨论南辕和北辙孰高孰低,有何意义?
TOP
37#

舒存 在 2006-1-15 12:53:06 发表的内容

个人听感是个很难三言两语在论坛上说清楚的,所以我都习惯“长篇大论”。 上面有人说诺灵顿他们演奏的声音,感受到某种的干涩僵硬,不太适合长线条的细腻的音色变化。我不清楚很多东西,例如聆听的位置等等,这大概是个人听感的区别。

诺林顿追求的这种声音,如果真有某种程度的干涩和僵硬,他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如何感动作曲家陈其钢的?从我个人的听感来说,没有什么国家的乐队比德奥乐团更擅长于长线条的作品,更专于细腻的音色。法国有很多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这个我们从法比学派可以知道。但没有什么好乐队,名声很大的巴黎管弦乐团,严格说来,也不过是个世界二流乐团......



首先陈先生是受乐团委约而作,似乎并不是因为先被诺灵顿感动了才写的,当然诺也不至于那么糟糕。我跟陈先生聊起过乐队的表现,他也只平静的说了一句这个指挥不错,他有他自己的意图。当然这里不便细说。

我认真对比过蝶恋花和听不见的声音的录音(后者是现场录制),要说细腻和音色的长线条过渡,前者很明显更为突出。法国向来以细腻,色彩著称,怎么会走到德奥去呢? 也许我们对“长线条”的定义不同,我所谓的是来自德彪的一种地道的法国式线条。诺林顿的风格似乎有点类似克伦佩勒,很直,这点那天在现场我和几位作曲系朋友以及陈先生在内都略有同感。尤其那个贝多芬小协,总是略输一些弹性和张力,或许这不是一种批评,或许贝多芬适合这种直来直去的演绎,但待到法国线条时,则总让我不能十分适应。当然这些都是一时的印象,也许有偏激,希望今年陈先生的新唱片能够问世,应该还是由原班人马演绎,到时可能会有更中肯的认识。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38#

还能看明白点。
TOP
39#

这回我咋就一个字也看不明白呢:-(
TOP
40#

scfan 在 2006-1-15 18:54:34 发表的内容
高卢人有高卢人的优雅轻灵,德奥人学不来的,德奥人有德奥人的团结严密,高卢人也学不来的。讨论南辕和北辙孰高孰低,有何意义?


法国人跟德国人较真,确实没有意义,说的是古典音乐。法国人浪漫的个性,德国人团结严密,这个对一个乐团意味着什?

德国对古典音乐发展成熟来说有什么意义?阿巴多有过非常精辟的介绍,他还特别强调了是除了法国意大利之外的欧洲中部这个地区。也许我们很长一个时期受到俄罗斯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又受到英美媒介的影响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