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声音的好坏,音箱的音色比较明显,当然影响最大的仍是脱离不了聆听环境。
其实所谓发烧音响系统,只是一套重放录音软件的音响设备,难免会对原录音进行一些再加工,任何音响系统或聆听环境,都不会与原录音的系统环境一模一样,而且录音本身实际上就是一次对自然声音的加工过程,渗入一些录音师本人的东西,对声音作些艺术的处理。加上各种电、声、磁的转换的物理失真情况,发烧音响系统在回放这些被「加工」过到录音软件时候,又会加入自己音响系统的一些东西,聆听房间环境再肆意蹂躏的破坏声波,试问音响系统还能够有余下几多?
因此,我认为想自己音响系统的音响性与音乐性的熔融,最优先需要处理的是聆听房间的声学环境。聆听房间的声学问题处理得好,什么影响音响性再现得好的影响因素都消除了,声音自然会呈现出真面目,软件录制得好的话,音乐性自然会随即呈现,音响系统的音响性与音乐性便熔融了。
音乐性的问题主要在于软件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制作严谨性,录音师的个人修养,聆听者的音乐文化水平高低,脑子里对音乐所涵盖各种声音的认知程度……等有关。为此,我曾经贴了一个帖子:
无奈的接受!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80196&page=1
我们既不可能用原录音母带进行参考对比,更不可能听到原录音当时的自然状况,当时的环境里的演奏现场,所以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发烧中的听感,去作为标准衡量。我以为不管是作为「艺术加工」的录音,还是作为「再加工」的回放音乐,如果要监听的话,都不能偏离原真实自然的声音太远,越接近越好。作为听音乐的要求,当然是各乐器的音色越接近真实越好。
作为「回放音乐大师」的发烧友,往往喜欢在重放过程中更多地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例如用不同的讯号线、电源线、钉脚……再加添诸多「艺术的加工」。回放出来的声音或亮或暗,或硬或软,或实或空......风格千变万化。喜欢音乐性的发烧友,能不能在这「艺术的再加工」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的感觉?难道这就是发烧的乐趣?发烧者人的文化?是发烧的知识、智慧、修养的综合体现?
很多发烧朋友强调音响性是讲求搭配的,搭配得好音乐性才会和谐;为什么要把音乐性和音响性分开呢? 难道音乐性不是音响性的另一种表现吗? 没有音乐性的音响性,是片面的音响性, 没有音响性的音乐性是变形的音乐性,我认为两者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