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amati:
我倒是没有留意这个问题,有区别吗?
回wxs:
兄所提到的甚有道理。这里我们应该先明白一个问题:人的声音系统大概又发声体、共鸣腔和动力组成,共鸣腔包括胸腔、口咽腔和头腔。这象一个乐器,各部分都是需要参与工作的。与美声唱法相比,民族唱法更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声音亲切、自然、直接,也讲究高位置,所以头腔共鸣是很受注重的,甚至比美声唱法更注重。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以强调某种音色,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膛音”是基础支持,“脑后音”是主要表达手段,口咽音就是色彩。
我们现在还有好多的民族唱法流派,“金氏唱法”与王昆的唱法就有很大的不同,除了表达的意向不一样,强调不同的共鸣侧重也是他们的主要差异;同时,李谷一和彭丽媛的唱法也相差很大(同是金氏门下),大概也有因地制宜的色彩吧。
好象扯远了。我想说的是,胸腔共鸣那是一定有的,只是民族唱法的发音位置靠前。我家LP是从苗寨山沟里唱出来的音乐教师,纯民族,我常听她的现场(好象应该说“眼前”);或者,现场听许MM,不会没有胸腔共鸣的,只是我们的注意力被口齿占据了。
这就象高音竹笛,我们听到的不只是笛膜的声音啊!
其实在那个帖里,我想表达的是录音的问题。按照这张碟的录音、合成方法,我想,老帕也会很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