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俺的唱片心水集,涂鸦手扎 [复制链接]

查看: 23981|回复: 121
71#

有时间有心情再继续!
几张照片
[upload=jpg]Upload/200543019562460845.jpg[/upload]
[upload=gif]Upload/200543019564116084.gif[/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43019565730213.jpg[/upload]
TOP
72#

40年酗酒太厉害了,而且也已经近70了,不过要是象鲁宾斯坦般长寿,连立体声录音可能都留下不少呢!当然这也是个小遗憾就是了。
TOP
73#

[upload=jpg]Upload/20055121956251966.jpg[/upload]
Leonid Kogan =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13,14.VI.1957
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5 in A Major, K. 219 "Turkish"
Leonid Kogan, violin
29,30.VI.1957
Andre Vandernoot conducts Paris Conservatory Orchestra
Testament SBT 1228

很早就想说说科岗了,可惜一直闲不下心来,这两天被大家一提起,不由得兴致大发,遂写两段。作为苏俄的两大名家之一,可悲的是一旦想找他的一些代表录音听听,居然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过到了2002年,形势不同啦,在科岗去世20周年之际,TESTMENT一口气重新发行了6张科岗早年的EMI录音,这批录音也是科岗早年的西方商业录音,大部分是MONO的,只有一小部分是立体声。这些都是经典作品,包括全四大小协,遗憾的是没有发现那些题献给科岗的作品,例如Vainberg的小协,可能是因为这些不属于“早年”的范畴了;再例如西贝流斯,科岗重来没有在舞台上演奏过,然而这是十分契合他气质的作品,原本幻想着能在TESTMENT找到,结果也失望了。

那么再次张望科岗的拿手范畴,这一张贝小协是最吸引眼球的了,原因在于这是首次发行的录音。这是科岗5个贝小录音里的第一个,跟莫扎特第五一样都是1957年,立体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不过这两个录音都没有应用立体技术(对我来说这真的不是问题),后录的莫扎特第五却幸运地得以发行。估计是贝小实在太重要,因此科岗很快在1959年在立体声重录了,这就是不断流传的版本,然而悲剧性地,就像原声时期过渡到电声时期一样,早前的MONO版本一下被尘封了近50年。

科岗在贝小协的三个乐章里处理得惊人地一致、均衡,是的,我们很多时候重银幕上他大刀阔斧的形象去理解他的演奏风格,不过应该更深入一点,看看他手中的兵器,神往一下“人剑合一”的境界,要知道,不像其他一些大师(例如肥肥的老奥,hehe)科岗一生只用法国弓,而且一定是音色沉稳饱满而又穿透力强劲的Peccatte(1810-1874)弓,这种弓子比较沉重,但是演奏却不太费劲,而且可以表达出比较细腻的情感,非常符合科岗胃口。不浪费大家时间,举两个例子,第一乐章3'15小提琴第一次出现,你只听10秒就够了,科岗并没有形成一个强烈的进入,而且进入后只有极少量的加速进入一个很小加强声响,表现得非常的沉着平稳,有没有留意到那种弓子和弦之间有种“粘粘的”感觉?对了!就是Peccatte弓的感觉!再来,也是10秒,第三乐章一开始,漂亮!科岗拉得轻灵而有带点严肃的成分,清晰,毫不含糊,不是那种欢快狂奔的感觉对吧?留意一下那种惬意的“粘粘的”感觉,漂亮啊!什么?科岗刚好没有用这种弓子?……还是耳朵收货好了。

接着是琴,科岗有一把早年用的斯特拉底和后来两把吉苏,肯定是吉苏更对他胃口了,可惜我不清楚他何时用哪一把,不过在贝小协听来,我想他应该已用上吉苏了,比如你留意一下第二乐章科岗所表现出来的深沉感,那种音色巨大的深度,广阔无边的特质,贵族般的、抒情性,这会是用了别的琴?如果,不幸地,又说错了……还是从音乐上理解我的推测吧!

写了这么多你还是搞不清楚我想说科岗这个版本有什么特色?恼火啊,再来:第一乐章华采乐段,19'30开始,受西盖弟的感召,科岗一般遵循古典原则,因此这里也是用的Joachim版,有没有觉得一开始科岗拉得就如卡尺的刻度般均匀?在这短短的70秒里,科岗既处理得充满了力度又富色彩变化,更加不失古典得庄重感,严格控制速度、力度变化,形成和缓的行进曲线,你听到的绝对不是仪器上看到的充满突变的“心电图”!他的弓子就像粘在弦上一样,线条连绵不绝,平缓,清晰,但是不断!这种形象就像一条线,三个乐章完整统一地连在了一起(留心一下第三乐章跟前两个乐章的对比,跟其他名家有什么不同?)。

其他……?快交卷了,赶快来说说音质问题。TESTMENT的质量一贯有保证,转制Paul Baily,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在EMI的指挥家系列里发现他的踪迹,遵循TESTMENT的一贯风格,Baily非常谨慎地平衡各方利弊,小心地处理中音区,显得尤其优美;少量地控制低频和高频;为了改善听感,极少量地进行混音(非常谨慎地),当然略有恶果就是音色微量地变薄了;最显著的缺陷在于高音区域,小提琴音色被削去了一点点,察觉到有毛刺感,工程师显然意识到了,因而极少量的混音抹去这种毛刺(当然还能听出来)。虽然我认为还有缺陷,但是总的来说音质仍然不俗,知足吧,想找到更好的并不容易!

一个有趣的体验是,曾经那这张更2002年的样本CD做了比较(里面有第三乐章开头),原本以为这张CD应该胜出或者至少分不出才对,意外的是,我发现样本CD的音色要略微地饱满一点,听起来更迷人。写文章时我没有再比较,因为这是比讨论刻录跟原盘更为危险的事,还是撇了。
TOP
74#

俺现在学聪明了,定时作业,时间一到马上收尾交卷,不管还有哪些曲子没写,哈哈。
照片上的弓子看不清楚吧?俺贴个样板瞧瞧:
[upload=jpg]Upload/2005512201548279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5122022579810.jpg[/upload]
TOP
75#

稍微顶一小下
对KOGAN兴趣不大,老毛子的贝多芬一直没有感觉
但是WEIARC兄的好贴还是要顶一下
谈到贝小协,还是我亲爱的MENUHIN加FURTWANGLER
库伦肯普夫也很牛
原来很喜欢西盖蒂早年的,现在特别不喜欢这个人的演奏
不管是贝小,勃小。门小还是BACH无伴奏
他的那种演绎方式被人称为理解深刻
但是我觉得太死板了,不喜欢
个人意见,仅供批评
TOP
76#

继续!
琴……?自己看照片,哈哈。
[upload=jpg]Upload/200551220614311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512206173441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5122064311699.jpg[/upload]
TOP
77#

这里写心得的朋友不少啊。呵呵,有收获。
TOP
78#

再来几张:
[upload=jpg]Upload/2005513161524948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513162227629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5131623488848.jpg[/upload]
TOP
79#

回enescu兄,如果钟情于非凡的演绎,当然还得找那些光芒四射的天才人物,贝小协毫无疑问俺还是倾向于海菲茨1940年的。西盖弟的揉弦太慢,情绪激烈起来时还是比较狼狈,不过他30年代的发音是很漂亮的!
科岗俺觉得受到西盖弟和海菲茨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音乐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是力度和色彩的变化。据说Arlecchino有他不下30张的录音发行,可惜俺一张也没,TESTMENT好是好,只是那点美化的倾向有点点抹去科岗的音色特点。看到有大侠说TESTMENT用ART技术,不知道真假(俺没有任何资料),如果是真的,那再次证明了技术和工具能否发挥作用,掌握在谁的手里至关重要啊!
[upload=jpg]Upload/20055131520276390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5131520417283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5131521564873.jpg[/upload]
TOP
80#

Excellen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