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冷战悲剧(完整资料)
但据我们观察,她在香港其实很孤独,很少参加演艺界的活动,很少在媒体上露面,也没有自己的公司,甚至连个经纪人也没有.即便有公司愿意为她筹划,事先也无法保密,可能又会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所以她的准备工作始终没有落实.
最後,这个"演出计划"也就拖了下来,未能实现.
邓丽君的演出计划拖延下来.我们便问她愿不愿意到内地作一次旅游?她问怎麽样才能进入内地?我们建议她用个假名,持中旅社的回乡证过关,然後由彭燕燕全程陪同.邓丽君又兴奋起来了,又和彭燕燕商量"旅游计划"了.她提出,旅游时间最好是在冬季,因为她想看雪.她很想在大雪纷飞之际,登上长城,一览塞外风光.
然而,她的这种颇具诗情画意的计划,最终也未能实现.後来她告诉我们,"另纸签证"的办法幷不保险,她的一些到过内地的朋友,返回台湾後都受到了情治单位的审查.她说台湾的情治系统是非常厉害的,是无孔不入的,你们不能不防备.
台湾的情治单位在暗杀旅美作家江南以後,弄得声名狼藉,受到海内外的谴责.
但它对台湾同胞来说,仍有威慑作用.邓丽君跟我们约会,经常变换地点,而且她一出门就要戴墨镜,穿风衣,既是提防媒体发现,也是提防国民党的特务人员.
3,想在苏州安个家
与邓丽君接触一段时间以後,新华分社决定由副社长乔宗淮出面,正式宴请她一次,地点在赤柱的宾馆.这裏原是佳宁集团老板陈青松的住宅,佳宁破产後,新华社便买下来作为宾馆.
金庸後来说他也来看过,要是新华社不买的话,他可能会买下来.
隔了几天,邓丽君约我们吃饭,忽然提到要买房子的事.她说新华社各方面的关系较多,能否帮助她物色一套住宅.
根据邓丽君的要求,我们通过朋友,给她在深水湾找到一套房子,这就是现在的赤柱佳美道十八号,她表示很满意.在买下了赤柱的房子後,她约我们吃饭,谈著谈著,她忽然说:"住在台湾很烦,住在香港也烦,我想在内地买套房子,烦的时候就去住住.你们能不能帮我?"
这更是出人意外!接著她又说:"在中国的城市中,我最喜欢苏州,很想在那裏买套房子."当她听彭燕燕说我曾长期在江苏工作後,便要我帮忙.我当时以为她是随便说说的,便姑漫应之.
不料过了一段时间,她忽然打电话问我,在苏州买房子的事情有没有消息?这倒使我为难了.其时我正好要回江苏休假,就顺便去了一趟苏州.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朱局长带我看了一处地方,这是一套两层楼的花园楼房,院子很大,但楼房非常陈旧,已近危房.朱局长说买下以後可以重新设计建造,买主开价要六万元.我画了个草图,带回香港.邓丽君开始不相信六万元可以买到一院住宅,接著说是不是现在就把钱汇过去?我连忙说此事要等她亲自到苏州看过以後才能决定,可能还要办一些手续,现在急不起来.
1988年春,苏州有个代表团到香港举办食品展览,地点在裕华国货公司四楼.
我让彭燕燕打个电话问邓丽君想不想去看看?邓丽君一口答应.翌日,我们陪她到了裕华,服务员端来了几盘苏州糕点.邓丽君显得很开心,吃了不少.离开时,裕华的余老板给每人送了一斤茶叶,一份糕点.我把我的那一份转送给邓丽君,她毫不客气地收了下来.在走向电梯时,她忽然回过头,又到几位糕点师傅跟前握手致谢.我注意到这个细节,这表现了邓丽君的礼貌与素养,也显示了她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
当天晚上,邓丽君打来电话,说她想请苏州客人吃饭,要我替她约定个时间.我因为忙于其他工作,便请彭燕燕代为安排.这次邓丽君设宴在天香楼,是一家菜价很贵的酒楼.她对客人非常热情,幷宣布说:"我现在打算在苏州买套房子,将来我要住在那裏,每天喝龙井茶,吃你们的糕点,该有多好!"
内地的改革开放,给邓丽君带来了新的希望.她几乎淩乱地给自己编织了许多的梦:驻足长城,憩息水乡,仰望故乡明月,倾听西部天籁,当然更多的是在亿万歌迷的掌声中,再现风采,再铸辉煌.她的梦幷非太虚幻境,而可能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只是由于有一个无形的网笼罩著她,她始终无法冲破.
4,有关邓丽君歌曲解禁的传说
後来,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与邓丽君的联系渐渐变少了.但她的美好形象在我的脑海内久久不能消失.
我记得,邓丽君的歌曲是在文革後期传入内地的.那时大多数人家没有录放影机,不具备听歌带的条件.邓丽君的歌曲是口头传播的,传播很快,特别是像《阿里山》一类的歌,不少人都会哼唱,上头发现後,即下令禁止传播.当时说邓丽君的歌是"黄歌",是"靡靡之音";还讲邓丽君参加过国民党的"劳军"活动,是反共的.粉碎"四人帮"以後,这条禁令仍未废止.
到了1984年,情况起了变化.从内地到香港的人员纷纷争购邓丽君的录音带,这说明海关已经解禁.于是,邓丽君的歌曲像野火春风般在内地传播开来.
这只不过是关系到一位歌星的事,但人们似乎赋予它深层次的含义,把它看作是内地社会更加开放,文化上更加宽容的象徵.因而在香港引起了种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有个中学生直接写信给邓小平,问为什麽要禁邓丽君的歌曲?小平同志在信上批了一句话:"我也喜欢听邓丽君的歌."另一传说是:邓小平在接见香港立法局议员邓莲如时说:"香港有个邓莲如,台湾有个邓丽君,我们都是本家."这些传说无从证实,但肯定有附会的成分.小平接见邓莲如等人的谈话记录我是看到的,其中幷未提到邓丽君.那时正是海外华人所称的"小平中兴"时代,小平同志在海外华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人们看来,只有具有豁达气度与博大胸怀的邓小平,才能为邓丽君"正名",才能使邓丽君的歌曲解禁.
种种传说虽无从证实,但"解禁"却是明白无误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