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再來
鄧麗君走了,音容宛在,晚上播一曲《何日君再來》,已是完全超越時空,讓自己浸淫在歌聲的柔美中,領略苦別離的一份纏綿。最近翻看一本台灣雜誌,當中發表了一篇研究式文章,題為《禁歌金曲話當年》,作者是張夢瑞。他的研究旨在探討上個世紀,為何會有歌曲被禁﹖它們的特質是甚麼﹖為何會觸怒了政府﹖當中《何日君再來》是一首被禁次數最多的歌曲,且讓作曲家劉雪庵一生含冤莫白。
《何日君再來》原創於三十年代,那年劉雪庵於上海音專畢業,便創作了這首探戈,在聯歡會上演出。到了一九三八年,上海藝華電影公司開拍周璇主演的《三星伴月》,講述中國人在外資競爭下創業求出路,中間加插了男女戀愛片段,《何日君再來》大派用場,成為插曲。
當《何日君再來》開始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走紅,日本方面卻把它當成**歌曲,指「君」是指當時被逐的中國軍隊,因而禁唱。到了一九四九年,台灣認為「君」是指解放軍,亦禁了。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劉雪庵給揪了出來,說他所寫的歌曲頹廢,特別是當年一曲《何日君再來》,由李香蘭以中日兩種語言演唱過,根本就是問日本皇軍何日再來中國的土地上。百辭莫辯,劉雪庵給扣上帽子,並遭到紅衛兵毒打,而他的妻子喬景雲為了保護丈夫奮不顧身,卻被人不斷朝她的肚子和下體踢去,直到她陰部大量出血。後來喬景雲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而劉雪庵則被判以多年勞改。歌曲名字一語成讖,任憑劉雪庵大呼何日君再來,妻子已不會歸來了。
一首歌曲害了劉雪庵一生,直到三中全會他才得到平反。《何日君再來》餘波未了,到了一九八零年,大陸政府又指「君」是指台灣,再度禁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