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冷战悲剧(完整资料)
转载:
邓丽君的歌声开始在大陆民间流传时,有人斥之为"宣扬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靡靡之音"而大加鞭挞.我想这与当时所流行的歌曲有一定的关系.当时邓丽君的演唱风格已渐成熟,舒缓抒情,声调不高,符合那些人的评判条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听惯了说教和颂扬内容的口号式歌曲,邓丽君婉转抒情的歌声, 带来一种十分新鲜的感觉.特别是歌中爱情的主题对当时尚未完全脱离"蓝灰色"氛围的青年人带来一种"蠢蠢欲动"的催动力量.虽然主流媒体从不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在日常生活中,邓丽君的歌曲几乎成了青年人时髦的象徵,许多青年人按照邓丽君歌曲的"教唆"谈起了情,说起了爱.恋人们也敢于在公开场合拉起了手,搂起了肩.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像邓丽君的歌声在当时给大陆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冲击有多大.
那时的日本,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独领亚洲流行歌坛之风骚.台湾虽然是华语流行歌坛的中心(那时香港的大牌歌手很少唱国语歌),但由于科技方面落後于日本,在歌手的培训和乐队的配器等方面仍落後于时代,因此,不少成名的歌手,像欧阳菲菲,陈美龄,翁倩玉,陈芬兰,王芷蕾等,都到日本淘金.邓丽君能被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中,我想主要还是看中了她在演唱中所表现出的巨大潜质.果然,在接受了正规化的演唱进修後,加上现代化流行乐队的烘托,邓丽君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赋,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攀升到亚洲一流流行歌手的地位.
谈到她在日本选择的乐队,邓丽君十分满意.她说:"我和他们合作的很好,所以每次到东南亚地区演唱,都带这支乐队."在当时电子乐器横行之时,邓丽君却坚持要在乐队中加入中国的传统乐器.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自己身在日本,演唱时要穿日本的服装,唱日本歌曲,但终究自己是一个中国女孩.
我忽然想起有一家网站曾出过这麽一个调查题目,大意是:你是否认为邓丽君很中国化?我记得许多人都认为"是".我呢自不必说,单凭她对乐队的构成这一点来看,就足够了!
我不想多谈邓丽君悲伤的恋爱史,也许这是老天有意要把她留给所有喜爱她的亿万歌迷吧. 许多人都知道邓丽君因护照事件曾被台湾当局禁止返台而流亡美国.在美国期间,邓丽君举办了两次巡演,第一次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失败了.1980年夏,在友人和唱片公司的帮助下,第二次巡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拓展了她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之後,大陆有关方面曾有意邀请邓丽君回大陆,台湾方面也由于邓丽君在美国的成功,请她返台.邓丽君还是回到了台湾.
如果说,1981年之前的邓丽君还仅仅是一个普通歌手的话,那麽,重返台湾後的邓丽君,已经身不由己的卷入了台海两岸铁幕纷争的政治旋涡.尽管台湾已经在1980年开始了民主政治的转变进程,但铁幕仍然很沈重.台湾方面利用邓丽君在大陆及海外华人中的影响,开始打起"邓丽君牌",邓丽君被作为对大陆的一种"统战"工具隆重推出.当1981年春节前,北京的一些媒体披露大陆有关方面邀请邓丽君回大陆演唱的消息,幷采访了邓丽君在大陆的几位亲人以示渲染之时,海峡那边的邓丽君却被一次次劳军演出所包围.在那些明显带有政治倾向的演出中,当主持人问到她大陆的邀请时,邓丽君可以说是十分无奈地表示:"我回大陆演唱的那一天,就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那一天".
我曾听过邓丽君在台北和高雄的两场劳军演出实况录音,主持人分别是田文仲和淩峰先生.特别是"光头"淩峰,直到现在,每当我在电视裏看到他,总是联想到,他也曾参与了对邓丽君的"陷害".我搞不懂,在为邓丽君的演出做主持时,他的反共口号远比邓丽君响的多,何以他能回大陆,而邓丽君却不能?
实际上,在1981年,台湾当局还把刘文正置于同样的境地,因为刘文正和邓丽君一样,是最早影响大陆的两位台湾歌手.可能是由于邓丽君在国际间的影响更大一些,所以,刘文正主演的电影《星期六约会》後来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而邓丽君就惨了,我只在电影频道看电影《爱情躲避球》时,听到过她的歌声.我记得,1981年台湾的十大歌星评选中,歌迷有权评选的似乎只有郭金发,陈淑桦等八位,另两个名额早已经预留给邓丽君和刘文正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邓丽君怎麽还有被邀请回大陆演唱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