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复制链接]

查看: 32845|回复: 215
161#

看了老爷子的文章,收益非潜~
TOP
162#

说起巴赫平均律来,更奇怪的是:我没有接受任何音乐课程的教育,但当我用音响聆听钢琴演奏时,竟然很自然地就以巴赫12的声音来作为标准,而平时想听“真正的音乐”(无欲无求,但虚灵中有所寂寥)时,最愿意听的就是它。类似的,小提琴中巴赫无伴奏也成为最愉快的音乐聆赏节目。
TOP
163#

在这里,我专诚地向一位非常热心的网友sun desong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他非常细心地、主动地替我将整个帖子,做了整篇综合工作,有条不紊地归档并且电邮给我。这种义助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十分可嘉,值得鼓励。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主导社会里,能摆脱功利思想的人委实太少了!谢谢。
TOP
164#

^_^,学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可是全部免费哦!
TOP
165#

KENTRYFO:学习是双方面的,它是给予与接受的双面体,但没有「受」在前则没有东西可「给」了,对吗?
TOP
166#

harvey 在 2005-1-20 9:29:16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学习是双方面的,它是给予与接受的双面体,但没有「受」在前则没有东西可「给」了,对吗?


我这哪叫“学”啊,仅是囫囵吞枣地把它先抄下来而已,如果能双方面互动起来,^_^,前辈此贴足可以“永久固顶”的了。内容多、探讨深、方向明,讨论起来那可非得成为“圣经”不可了。
呵呵,逐一消化?——还是先抄下来(以防意外原因将来找不到),找机会逐段逐段地嘴嚼吧!这简直就是整套“音响音乐学”的课程大纲。精华啊。
“施与受”的关系我当然清楚,但我的意识是:读书也不易,书本有价、知识无价,正如我尽管花大价钱买下一套“哈佛全书”之类的,却自认从来没有达到“消化”的水平,当我面对它时,仍然觉得“不好意思”啦。
TOP
167#

真的,发烧至今,当有机会一窥管豹,心怀感激之余,仍总是心怀敬畏。感觉对不起音乐、对不起音响啊。
TOP
168#

说起十二平均律,记得在帖子里的那一段中提及自己为了想聆听「编钟」的声音,曾经找遍了整个城镇的音乐软件店,才如获至宝地花了98元,买来了两片(一片是VCD) 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20周年的版本(近年D版的以11/5价钱在市面便可买到)。大家不妨买一片,聆听起来古朴隽永,别饶风格。读了解说才知道我国古人对音律的研究,远在明朝 (1368-1644)就有很卓越的成就。十二平均律在「编钟」里早就用上了!巴赫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在1722年才在欧洲始创应用,差了近百多年。

为了最近正在深入地了解巴赫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这里我将有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亨。很有意思,包涵了半音音阶的十二平均律,不是近年来中国作曲家也多用了半音音阶于创作上吗?我就偏爱上半音音阶的乐曲,旋律聆听起来迷人多变,非常好听,对了,巴赫的
Air不是包含了很多半音音阶吗?中国的电影用来作插曲的确数之不到尽了。

中国的编钟的十二平均律
湖北汉口湖边坛村财贸学校宿舍  黄可复

摘要:旧中国以后,编钟技艺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编钟的特点是:钟体呈合瓦形;按12平均律定音;钟体大小依次排列;每钟可发二音(其实敲在钟体不同区域,声音也有不同);纹饰精美而每缛;铸造工艺极精良,例如曾侯乙编钟。清代编钟是:16件外形尺寸统一;分两层挂在木梁上;按十二平均律定音;每钟只发一音。编钟告诉我们: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12平均律,直到清代都在使用。但中国的古12平均律如何和国际律相对应呢?有三种不同的记载:曾侯乙编钟割肆为C;清式编钟夹钟为C;古琴家们说黄钟为C。这里仍有未解之谜。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创作实践证明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还要徘徊很长一段时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其中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年在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
      
巴赫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受了先辈作曲家费歇尔(约1665—1746)的启发。费歇尔在1702年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的标题起源于希腊神话,阿莉阿德尼是古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民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这个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要为民除害,他借助阿莉阿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杀死这个怪物后沿着线顺来路走出了迷宫。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创作实践证明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所以说,没有巴赫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还要徘徊很长一段时期。 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其中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年在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
  
巴赫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受了先辈作曲家费歇尔(约1665-1746)的启发。费歇尔在1702年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的标题起源于希腊神话,阿莉阿德尼是古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民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这个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要为民除害,他借助阿莉阿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杀死这个怪物后沿着线顺来路走出了迷宫。"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指示风琴演奏家用五花八门的大小调作迷宫的引路人(西方有句成语"阿莉阿德尼的线",用来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调中的十九个调,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而e小调用了两次。其中所有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都是很短小的乐曲,主题和《平均律钢琴集》中的主题很相似。巴赫吸收前人经验谱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运用了全部大小二十四调,在音乐史上首开先河。 巴赫"这个名字一般是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伟大的"西方音乐之父"。而在音乐百科全书中,列在"巴赫"条目下的有数十人之多,这是因为巴赫家族是一个兴旺的音乐世家。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三百多年间巴赫家族中共出现了五十二位音乐家。J.S.巴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家,他自幼就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巴赫的哥哥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曾教他学习音乐。巴赫在二十二岁时与表妹玛利亚结了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他娶了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九人长大成人,其中三个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埃曼纽•巴赫(K.P.E.Bach)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他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Bach)长期居住伦敦,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TOP
169#

harvey 在 2005-1-20 9:22:29 发表的内容
在这里,我专诚地向一位非常热心的网友sun desong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他非常细心地、主动地替我将整个帖子,做了整篇综合工作,有条不紊地归档并且电邮给我。这种义助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十分可嘉,值得鼓励。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主导社会里,能摆脱功利思想的人委实太少了!谢谢。

陈老先生,过奖了,只是做了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也是为了自己能方便的仔细学习罢了。如果您能用上,帮助先生最后整理时方便些,那我就很高兴了。
TOP
170#

KENTRYFO 在 2005-1-20 9:12:33 发表的内容
^_^,学得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可是全部免费哦!

觉得内疚就上点好东东大家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