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将无锡的朋友贴上skyline泡塑块的感想. 登录:
陈羲伟先生:
您好!
这几天我正试着将扩散板贴到我的听音室内,效果真是令我大吃一惊,对声音的提升极大,高频要圆润得多,低频下潜更深,而且很富有弹性,似乎声音更有力道了,气势也大了很多。说实话比上次您给我的OCOS线的提升要大的多。我在室内已贴了22块,我不知道贴多了声音会不会发干?不知您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
另外我要告诉您,我的朋友贴了扩散板后也给我打电话效果很好。所以,真要好好谢谢您。
这两天我在HIFI168的论坛上天天在看您的贴子,关于对刘汉盛《音响二十要》的几点批判,我坚决支持您的观点。写散文不要紧,如果要写这种带有指导性的文章,我觉得应有严谨的态度,充分的理论依据,至少名词定义要准确不含糊。而刘先生的文章只能算是散文,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我感觉也是一头雾水,不过那时本人是刚接触HIFI,所以只以为自己道行不深,理解不了这些“已深入人心,无须解释”的名词罢了,再想想其它更玄的文章,也就不了了之了。没想道您会这么认真地提出批判,真应该向您这种求真的精神致敬,多一点您这样的人,多一点这种认真劲儿,对净化、科学化HIFI界有好处。在此向您表示支持,希望能读到更多您的文章。
祝
身体健康!
胡……
2005.01.06
胡,
我正想去信问你skyline装好后的效果,以为你高兴得将我忘了,你的报告却来了。很抱歉,我的skyline还搁在厂里未拿回家,看来等朋友货车能抽空希望省钱这念头落空了,今天只好叫货车运回来,其实我也急切地希望聆听到好效果。
祝聆听愉快!
陈
陈羲伟先生:
您好!
这两天我的扩散板从天花上掉下了四块,我估计六块会全部掉下来,还得想个法子固定才行,双面胶看来是不行的。贴上skyline扩散板声音效果是很好的,只是有点儿影响美观,唉,世事难两全啊!
祝
身体健康!
胡……
2005.01.11
这位朋友急于聆听改善效果,把我提醒的方法忘记用了。我是这样建议的:skyline是泡塑制品,订制时虽然把密度提高了,但泡塑本身的吸音系数相当高,因此它的表面必须涂上乳胶漆(当然效果最好是喷石粉漆) ,然后定造木框子,将skyline挤紧压入框格内,格子多少,按需要面积而定。最后是钻墙孔把木框子吊挂,这样就不会掉下来了。
洋设计土制的便宜办法说了,价格已经降低了90%有多。下面再谈一些更土的办法:
我为了寻找一些较省钱的声学处理方法,结果给我找到下列的帖子。《穷人有哪些搞好环境的好招数?》—2003-3-14 22:50:01 这个帖子很有意思,大家不妨看看土办法是怎样做声学处理的: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25654&ntypeid=10&did=23
—今天到装饰材料市场问了一下那些地毯店,他们介绍的吸音布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绒面的,比较薄,8块一平方;另一种也是绒面但是有竖的凹凸条纹,十多块一平方。我算了一下,如果贴客厅的两个面(音箱正对和背对的两面墙),大概是30个方左右(5*3*2),那加起来也就最多四百块,似乎很便宜,试想如果挂地毯,一张几个方的地毯至少四五百块。但是就不知道效果好不好,有没有人用过呢?
—其实穷人也可以穷人的“活法“,在陋室中的东西(衣柜、衣服架、还有衣服,可以挂在墙上的衣服,如大衣、西服之类的,还有一些纸箱等等)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吸音材料,但是关键是你要懂得摆设哦!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否则那些东西反而会让你拥有更多的噪音哦!请注意!!!
用纸箱,或用纸板做的园筒,里面放满旧报纸,放在墙角等地方。
—挂了绒布就不用扩散板???最近我也想搞搞听音室,想知道有啥法子,天花吊密封的还是窗格的?
—房间的处理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系统搭配。
—用杉木薄板钉个合用的架子,再去批发几打鸡蛋托,最好是白色的,根据需要钉在木架上,如果嫌不好看,可以买些水性颜料,在蛋托上做画也行,简单的着色也行。
这样好不好啊?
—有一调音师傅讲过:
低频:的驻波就用一个空木制箱体与之共振就会解决问题喔~(当然要计算位置)
中频:好多大师都讲过(例如L版)~~一般家具都会吸收并共鸣...
高频:是直线反射...毯之类的东西可以搞掂
—我开始时也是用鸡蛋托,效果显着,就是难看.而且粘贴麻烦。
后来,一次逛街时突发灵感,买回50顶彩色草帽,回到家里,钉一颗钉挂一顶帽.又快又漂亮又有效又浪漫又与众不同。
—好办法!我也挂了两件蓑衣。
—我在天花上也吊了一行草帽
—绿色植物能不能吸音呢?
又想不花钱又想不让家里看着乱,难办啊!没钱就多找些纸箱窗帘加厚,地毯也用不着太多,那玩意对低频作用不大,找准位置放一块就行了,主要是4个角,再就是音箱放的位置和人坐的位置,自己多摆摆位。
—大量收购碎纸机的碎纸吧,装进几个大布袋放四角.....
—鸡蛋托是好东西,先把蛋托钉在木板上,然后把木板钻孔上到天花那,固定好。
—听音区的两个侧面尽量吸音,地面铺一块稍厚的地毯,至于顶嘛,前面已有很多方法,有米的话吊满二次余数扩散板。(请个木匠DIY)
—leslie转贴的文章:
有朋友提了关于吸音的问题,小弟就己所知,提供以下关于声音方面的理论,希望对于各位有所帮助:
1当音波向墙面入射时,有所谓入射的音能(I),墙面会吸收一部份的能量(A),反射一部份的能量(R),其余则为透过的音能(T)。I=R+A+T。材料(建筑材料)中,对于入射音能有较大吸收能力者称为吸音材料,反射能力较大者称为反射材料,透过能量较小者,则称为隔音材料。材料的吸音能力一般以吸音率α表示,定义如下:
α=(I-R)/I=(A+T)/I 声音的透过率,则以τ表示,为透过音能与入射音能之比。τ=T/I。透过率的倒数,则称为透过损失(transmission lost, TL)。
2.以声音的传播特性,我们可以用a.音源侧(点)b.传播途径c.受音侧(点)三个部分作讨论。日后有机会,可作细论。坊间其实也有许多关于声学或音响学方面的书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书局找找。
……
3.吸音材料的种类与特性:所谓声音被吸收,乃是指入射音能,因为材料内的摩擦作用转换为热能而消失。音波传递时会引起介质的振动,例如空气层、木板、合板等板材的振动,分子振动时将消耗能量,音能就逐渐减少。
a.多孔性材质:例如海绵、岩棉、石绵等纤维质。多孔性吸音材料,因为材料中含有大量的细孔、细缝或气泡,所以主要利用细孔中的摩擦作用。音能的抵抗损失则与粒子运动的速度压成比例,空气质点振动最大的部位,是距离壁面1/4、3/4波长之处,在这些地方放置吸音材,效果最大。高频声音的波长较短,于吸音材料处的粒子速度较大,故较易吸音。当音波的1/4波长与材料厚度相等时,音波便极易被吸收。所以当多孔性吸音材料紧靠刚性墙壁装设时,对于高音的吸音效果远甚于低频音。若离开壁面一段距离再装设多孔材质,则既不影响高频吸音,对于低频的吸音能力可再提高。
b.板振动材料:例如合板、石膏版、水泥版等。当声音传至板材时,因音压而使版发生振动,所以音能转换为板振动之机械能,并由于版内部摩擦与版之按装部分的摩擦而转为热能消失。版对于共鸣频率音波的吸音率最大,所以其吸音频率以低频为主。这种特性与前述之多孔材质恰好相反。
c.开孔板:例如有孔石膏版、有孔铝版等。开孔板的吸音能力在于版面上的孔洞或缝隙藉由共鸣而吸音,又称为共鸣吸音体,凡多孔性材质无法处理的低音域至中音域的音波,可以利用开孔板来处理。单一的共鸣器,只在共鸣频率附近有敏锐的吸音作用,要作全面的吸音处理就较困难,其吸音率也受开口率及背后空气层影响,若在空气层再加上多孔材质,其吸音率便可提升。
其实以聆听音乐而言(而非阻绝噪音),与其说「吸音」,倒不如说是控制「反射音」来得贴切。聆听空间其实对于器材的表现有着重要影响,许多前辈也时常强调「摆位、调整」的重要性,(所以回到老话:量力而为、多看多听)。以上野人献曝,希望对于各位能有所帮助,避免消除掉不想失去的声音。(事实上还有所谓「余响」,而余响时间对于室内空间的音响性能评估,恐怕比吸音更为重要)。最后祝各位欣赏音乐愉快!
聆听环境应不应该先要煲?这个问题真将我问倒了。我在<三谈音响贵气>文章里,谈到摆置了Diffractal洐射扩散板块后试聆听时的感想:
「扩散板摆放在计划的位置后,该是聆听付出的金钱和劳动能收到怎样的效果的时候了。
「开声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整个聆听环境忽然变得宁静寂穆了(不单是七八名发着烧的大汉鸦雀无声,瞠目结舌不作声,而是整个聆听环境本身完全没有背景声音了) ;另外一个方面,音乐的节奏聆听起来似乎变得比较「慢」了——它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变得比较慢了。事实是音响系统在诠释音乐的时间空间,彷佛忽然间变得充裕起来,不必匆匆的去处理,有很多时间去作细致分析,宁静寂穆令回放出来的声音显露得更清晰玲珑、纤毫毕现。弱音乐段的迅态,是一种很难呈现得令人信服的音响回放特性,这时变得轻而易举,我在我的音乐软件中,挖掘出很多以前忽略了的迅态信息…
「习惯了聆听匆匆而过的声音分析的人,骤然聆听到这种颇为陌生的演绎,难免不引起产生这种「慢」的感觉。这是一种就像是从以往的简单的听热闹,升级到细品音韵;从纷乱烦嚣的「急功近利」华尔街股票联合交易所,忽然置身在一个寂漻无为的「看破红尘」寺院里;从吵闹嘈杂进入到空灵宁谧;就像彻头彻尾的一种人生观概念的骤变,不由不感到陌生。
「这种从容不迫的、优游豁达的、闲云野鹤的、逍遥怡然的、淡漠超脱的、慢条厮理的、悠闲潇洒的、一尘不染的、抽丝剥茧的、纤毫毕现的处理音乐讯号的姿态,是我个人最为向往的、可遇不可求的、可望不可即的、雍容高雅的气质风范。它是音乐再生十分珍贵的「贵气」呈露!」
「聆听环境应不应该先要煲?」这纯粹是对陌生的聆听经验的感性初步认知过程,说穿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对新的聆听环境所回放出来的声音的熟习过程。试想环境怎样去「煲」?以声音怎样才算是将它「煲」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