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级旗舰”朋友所说在某一方面很有点道理,特别是就录音的“发烧”以及音乐的可听性而言,你所提出的两张都算得上是“发烧”的天碟。
不过,就我个人对所谓“天碟”的要求——“具体到爵士‘天碟’,应该做到演录阵容超一流、演录水准超一流、制作水准超一流、总体艺术价值(主要是音乐方面,也不能忽视音响因素)及感染力超一流”——而言,它们还是力有不逮的。为什么?或者因为歌手(乐手)本身的爵士风格不够地道(比如Radka Toneff),或者因为他们缺乏开宗立派的大师风范以及乐坛地位(Radka Toneff与CAROL KIDD都是这样),或者因为他们缺乏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个性化作品(绝大多数是“口水歌”),或者因为他们的唱片音响性强过音乐性而有些舍本逐末···其实,简而言之,如果某张碟是因为录音够“发烧”而被人捧为“天碟”的,那么不管它所容纳的是不是JAZZ,它能不能够被称为“爵士天碟”还是值得另行甄别一番的。
其实我也很喜欢听Radka Toneff这张“FAIRYTALES”,而且已经买很久了,但我不觉得它能称为“爵士天碟”——或者,说它“EASY LISTENING”会更加合适。至于CAROL KIDD,她在“发烧”圈中名声赫赫,在英国爵士乐坛也薄有令名,不过并不代表她的“GOLD”、“AULD LANG SYNE”等唱片可以列入“爵士天碟”之中。
至于ESTHER,她唱的东西多是犹太民谣,或者用希伯来语,或者用古老的依地语。她的两张“发烧名碟”我都有,不过不能归入爵士乐中。
其实,以上列举的种种“天碟”只是我的个人心水之选,所体现的只是我个人的艺术价值观以及所喜所好,不过我的甄选标准在客观上还是比较靠近西方人的眼光而已。我不会以声音“发烧”来作为第一甄选标准,我第一推崇的还是唱片(或者说专辑)本身所积聚的爵士艺术价值以及它对百年爵士乐发展的客观贡献。当然,正像我在附带评价中说到的,以上爵士“天碟”每一张录音都是上上之选,或许都当得起大家平时对“发烧天碟”的高要求,不过我所着重介绍和指出的并不是它们的录音特色而已。
“爵士天碟”并不等同于“发烧天碟”,这一点很明白。可以说我列出的“爵士天碟”都是“发烧天碟”,可“发烧天碟”却未必都是“爵士天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