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ilkinson的黄金录音是一个神话! [复制链接]

查看: 9887|回复: 56
31#

2000 在 2003-8-25 15:51:21 发表的内容
楼上说的有什么根据吗?能在交响乐里这么干简直是奇迹呀。在流行歌曲里这么干也是有了电脑剪辑设备之后的事。


首先在没有电脑剪接设备的时代,录音剪接的工具是一把剪刀、透明胶纸,具体剪接方法是在需要剪接的地方,用剪刀按45度角把磁带剪开,然后把需要拼接上的部分用透明胶纸在后面牢固粘上——这个在图书馆中任何有关录音方面的书籍中都会介绍;另外声道混合没有电脑也可以做,这个不用多说。当然去掉背景某些声音,“增加声音密度”等这些新功能,要到80年代以后才比较容易做到。总之没有电脑剪接设备之前,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完成的,这个只要找找有关这方面知识的书看看就知道了。
具体对于DG的录音,就拿Karajan录的Mahler No.6那个录音,是分在4个月内一点一点录的,同时还进行R.Strauss的最后四首歌那个录音。录音师Hermann写到,Karajan每次录音时经常一阵子在Mahler交响曲上,接着半个小时又回到R.Strauss的歌曲上;同时,录音场地还另外进行Orff布兰拉诗歌的录音——这些都是混在一起做的,所以其实现在欣赏的最终制成的CD,其实每过几分钟就剪接过一次,并且是相隔了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的声音;甚至DG的录音里出现过,乐队的某个音不准,后来就专门录那个音附近的片断,然后剪贴上去。
    当然,剪接工作是要受过专业训练才能胜任的,所以现在我们听DG的唱片,很难知道什么地方是剪接过的。有一个例外,大家可以找Rostropovich指挥BPO录的Tchaikovsky三大芭蕾选段那一张Original,第2曲开头不久的那一段大鼓,里面有一处很明显能听出剪接过的痕迹(如果用耳机听更明显)。
    上面列举的事情,第一段前半部分是来源于《爱乐》杂志某一期介绍Karajan录制Mahler交响曲的文章,后半部分是我看过的一本书,但书名忘记了,不过我保证上面写的都是没有记错的。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2#

天,交响乐能这样录制吗?可真的没想到。
TOP
33#

felixcat 在 2003-8-26 12:01:40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突然记起来,这里有一个反例。我上次在这里贴过的Wilkinson主要的录音270多款,其中有他为DG公司录的,大家翻回去看看就知道了。



要允许人才交流嘛!Wilkinson经常背着老东家干私活,比如《苏格兰舞曲》。但是这并不能影响DG的一贯风格。
TOP
34#

[quote]2000 在 2003-8-25 17:26:44 发表的内容

那种准确的节奏,各种乐器适时地加入奏鸣的阵容,真正体现了交响的含义,这种奏鸣的效果会因为某些乐器的自由发挥而谬以千里。比较一下DG的天鹅湖与RCA的皇家芭蕾、或DG的贝5和RCA的贝五就明白了。
[quote]

我觉得,的确DG的声音有个性。不过体现的“交响的含义”,我则认为这仅仅是录音师自己心目中的个人看法而已,具体来说,是DG录音师Hermanns的个人主张而已(DG很多名录音都是他负责的)。不可否认,DG的一部分录音声音有点异常地浑浊,这是由于这部分录音是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录的(事实上该教堂是DG主要录音的场地)——柏林音乐厅二战被炸掉了,直到70年代末柏林爱乐才有回自己真正的音乐厅和录音场地。
我有朋友前段时间去过德国访问,在柏林音乐厅听过音乐会,在耶稣基督教堂听过教堂里的音乐。他回来反映说,DG在这些地方录音的声音,跟实地去听相去得太远,并且他还补充说,如果靠听DG的唱片而认为柏林爱乐的音色是这样这样的,Karajan时代的音色又是这样这样的,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被DG给误导了。他说,事实上,柏林爱乐的声音跟DG唱片里的声音完全是两个样。——以上是他的看法,但我没去过德国所以我只是把他的意思传达出来。我相信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亲身去验证一下。
TOP
35#

felixcat 在 2003-8-25 19:03:10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的确DG的声音有个性。不过体现的“交响的含义”,我则认为这仅仅是录音师自己心目中的个人看法而已,具体来说,是DG录音师Hermanns的个人主张而已(DG很多名录音都是他负责的)。不可否认,DG的一部分录音声音有点异常地浑浊,这是由于这部分录音是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录的(事实上该教堂是DG主要录音的场地)——柏林音乐厅二战被炸掉了,直到70年代末柏林爱乐才有回自己真正的音乐厅和录音场地。
我有朋友前段时间去过德国访问,在柏林音乐厅听过音乐会,在耶稣基督教堂听过教堂里的音乐。他回来反映说,DG在这些地方录音的声音,跟实地去听相去得太远,并且他还补充说,如果靠听DG的唱片而认为柏林爱乐的音色是这样这样的,Karajan时代的音色又是这样这样的,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是被DG给误导了。他说,事实上,柏林爱乐的声音跟DG唱片里的声音完全是两个样。——以上是他的看法,但我没去过德国所以我只是把他的意思传达出来。我相信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亲身去验证一下。


我是说DG公司的大乐队录音的音乐性往往比较好,也就是说乐队对每个音符的强弱、节拍等音乐因素把握准确。而别的公司在注重音响性、话筒摆位的时候,往往忽视乐队的充分磨合以及对场地的适应,所以在音乐性上略逊一筹。柏林爱乐在音乐厅的声音、柏林爱乐在耶稣基督教堂的声音、以及耶稣基督教堂里管风琴的声音,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TOP
36#

felixcat 在 2003-8-25 18:47:47 发表的内容
首先在没有电脑剪接设备的时代,录音剪接的工具是一把剪刀、透明胶纸,具体剪接方法是在需要剪接的地方,用剪刀按45度角把磁带剪开,然后把需要拼接上的部分用透明胶纸在后面牢固粘上——这个在图书馆中任何有关录音方面的书籍中都会介绍;另外声道混合没有电脑也可以做,这个不用多说。当然去掉背景某些声音,“增加声音密度”等这些新功能,要到80年代以后才比较容易做到。总之没有电脑剪接设备之前,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完成的,这个只要找找有关这方面知识的书看看就知道了。



你说的是修复家用卡式磁带的做法,如果用在需要长期保存的母带上,透明胶会把相邻的磁带粘在一起。电脑剪接设备的优点是方便,接得不好可以UNDO,所以在它出现以前用你说的剪刀胶带剪接是说梦话.
TOP
37#

不够恰当。
老太太喜欢空可乐罐好象还不至于崇拜空可乐罐吧。而且,老太太喜欢空可乐罐基本是因为空可乐罐能换钱,还挺实用的,又环保,也不算私事嘛。总比喜欢发现一些根本无用或不存在的东西要实在一点吧。
呵呵呵。
TOP
38#

楼上的大哥呀,我是在比喻啊!怎么能往“意味着”方面联想呢?真是想象力丰富阿!

LP的分离度是多少DB?CD的分离度又是多少?
TOP
39#

录音中有剪接是很正常的现象,并非某唱片公司独有,那部举世闻名的《指环》就是一段一段剪接而成的。
TOP
40#

2000 在 2003-8-26 16:41:45 发表的内容
您的论述隐含了一个假设,就是别人列举的非DECCA公司的著名录音,在大多数人的器材上肯定是定位模糊的,只有少数人硬要说成是“很有交响层次”。


怎么会看出有这个假设呢?
定位清晰的反面不一定就是定位模糊啊。我指的是Decca的录音定位特别清晰,我没否认其他公司的录音定位不清晰啊(“清晰”也可以分程度高低嘛,对吧)。我上面已经说过我赞扬一样事物不会同时贬低其他事物的,我一直遵守这个原则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