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ilkinson的黄金录音是一个神话! [复制链接]

查看: 9891|回复: 56
11#

而WILKINGSON的录音方法有点特殊,他用自己改装的“立体声咪树”,用多支指向性较强的话筒于“单点”录音;为了增强清晰度,他常有意地减低了位于前排弦乐的量感和独奏或人声的比例,为避免过载失真,他在录制大动态作品时多采用低电平录音,这些做法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乐团整体的平衡度,增加乐团声场的纵深感,是录音更接近真实听感。(具体看“立体声咪树”可以找DECCA传奇系列的唱片,有些就付有使用它录音时的照片。)
TOP
12#

如此来看,这个问题就象“不明飞行物”,“野人”,“天池怪兽”之类,暂时放一边吧。我期待有细心的冷静客观且不盲从的DX也能得出与我类似的结果。不过,韦氏录音小编制的室内乐还是不错,绝大部分录音包括交响乐音色比较美。
TOP
13#

aad 在 2003-8-26 23:01:09 发表的内容
崇拜谁那只是你个人的私事,就象捡垃圾的老太太喜欢空可乐罐一样。你没发现的现象不等于不存在,慢慢听吧。反正我是不会再去刻意买韦氏的碟了,管他伟大还是不伟大。


我真是巴不得人人都这么想,这样Classic Record 那些London 24K金碟就不用卖得这么贵了,也不会这么难找了。那我正好可以再买一套:这样一套可以留在家里听,另一套带回宿舍听,呵呵。
TOP
14#

AAD 在 2003-8-27 23:29:34 发表的内容
这里有个比较的方法问题。你拿三张韦氏的录音来试听,得出的结论还是你个人的感受,推不翻我提的论点。我是用近五万的有一定水准的器材,用时半年多,对decca公司韦氏录音碟(主要是苏提指挥的交响乐作品)与EMI公司Park等人录音的碟,包括巴比罗里,比彻母,克伦倍勒等指挥的作品反复对比试听,水晶的碟,DG,Philips等碟作为参考,我发现的问题的确实存在。我还是那句话,你们去好好对比听一下就知到了。在这里讽刺挖苦有什么用呢?交响乐队的结构和排列也不用给我上课,在这里发贴的人最好把尾巴夹住为好。


此贴不是友善的讨论,本来不值得回复,但为澄清一些问题,再说一些意见:
1.我发此贴的目的就如你所说,只是说明我个人感受而已,我是否有权表白自己的看法呢?
2. 5万元器材是个什么概念?这和别人听音的不同感觉有何关系?我从未有否定过你的比较过程和你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但如果说你因为你有5万器材,所测听得出的结论会比别人强那就大错特错了。
3.请看看我整篇文章及第5点意见,就没有理由认为我有任何挖苦的恶意了。
最后,你对讨论有此成见,我从此不再参与,就如你说那样:"夹着尾巴"再加上逃跑,满意未?
TOP
15#

至于说到录音技术,在立体声早期(1967年前)多数是用“三点”录音,三轨立体声母带制作成双声道母带,这种录音的优点在于能捕捉到“乐团整体的混响”,较接近真实听感,但录音技术难度较大,而且不能对局部进行调整,有不满时必需重录,耗时较多;67年后就多采用“多点”录音,多声道近距离录音,使用指向性较强的话筒,再在调音台混声成为立体声母带,优点在于可以方便地调整各声道的强弱,耗时较少,但整体是靠“人工混合”,和真实听感有较大差距。到80年后的数码录音,其实还是多点录音,但多了一道数——模转换,只是看这转换在那一环节进行,而且调音更为方便灵活,而且可以有选择地过滤某些杂讯。但无论采取那一种录音,EMI和MERCURY都有意加大了人声或独奏乐器的比例关系,“三点”录音时代同过中置话筒的角度和距离来调节,多点时加大其声道的电平。
最后编辑dr kuang
TOP
16#

这....这...这....◎#¥%……¥#※
TOP
17#

      另外补充一点,我一直请反方列出具体的哪一个Wilkinson录音,具体哪些地方有较明显的问题。但为什么反方一直不回复呢?我觉得这样像简直就是在大雾中捉迷藏。

再说反方大段大段文字都写下来了,对照着唱片封面打几个字很辛苦吗?
TOP
18#

AAD 在 2003-8-27 23:29:34 发表的内容
我是用近五万的有一定水准的器材,用时半年多,对decca公司韦氏录音碟(主要是苏提指挥的交响乐作品)与EMI公司Park等人录音的碟,包括巴比罗里,比彻母,克伦倍勒等指挥的作品反复对比试听,水晶的碟,DG,Philips等碟作为参考。


呵呵,五万元的器材。
首先5万元虽然是一笔大钱,但对于音响来说,则不算怎样;
其次音响声音的好坏不一定用钱来衡量的。

至于说唱片数量和听音乐时间长短,我听过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在GZ有2000张CD不算稀罕事。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要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摆出自己的器材、阅历来压阵。
一个人的音响器材水平高低、音乐阅历多与少,知识积累是否充足——这些都可以从一个人写的东西中看得出来的,不必摆出来明说大家都会知道的。因此,一个人的修养、水平不是自我吹嘘出来的,而是从点点滴滴的踏实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有水平有道理的见解,不用特别明示大家都会心领神会;相反的话的结果,不说我想大家都知道的。
TOP
19#

谢谢eric 版主鼓励,我所说的也只不过个人一管之见,有错谬之处还望多指正啊!
TOP
20#

这里有个比较的方法问题。你拿三张韦氏的录音来试听,得出的结论还是你个人的感受,推不翻我提的论点。我是用近五万的有一定水准的器材,用时半年多,对decca公司韦氏录音碟(主要是苏提指挥的交响乐作品)与EMI公司Park等人录音的碟,包括巴比罗里,比彻母,克伦倍勒等指挥的作品反复对比试听,水晶的碟,DG,Philips等碟作为参考,我发现的问题的确实存在。我还是那句话,你们去好好对比听一下就知到了。在这里讽刺挖苦有什么用呢?交响乐队的结构和排列也不用给我上课,在这里发贴的人最好把尾巴夹住为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