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上大学时,对哲学、美学非常感兴趣。曾经关注过50年代国内美学届关于美的本质大讨论,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属性(以蔡仪为代表,不过蔡本身是机械唯物主义者,认知很肤浅,所写《美学原理》是不折不扣的丑学);二是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对外部事物的感知结果(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可以说是我这一生的精神导师,很幸运大学第一学期就接触到朱光潜的著作,引发了对哲学、艺术和历史的强烈兴趣,特别是朱老主张的“用最少的物质材料,构筑最丰富的精神境界”,影响了我整个人生观);三是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物质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是李泽厚,很有思想很有才华的学者,可惜89年之后远走他乡了)。
记得李泽厚曾经引用过苏东坡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