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友戒烧必读 [复制链接]

查看: 215163|回复: 348
311#

        约翰.威廉姆斯恐怕是当代最成功的严肃音乐作曲家了。他的成功也得益于好莱坞大片的高规格音乐制作要求。奥斯卡三十多次提名和5次最佳配乐奖的成就是无人能及的。“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这些耳熟能祥的交响式配乐大作都出自他手。
        这是威廉姆斯和马友友合作的专辑,由其本人作曲并指挥。其中四乐章的大提琴协奏曲实在是精彩,个人感觉就好像是“星球大战”的一个“无调性音乐”版本,同时又赋予其旋律性的动机,在无调性变幻莫测的音响色彩上时隐时现,仿佛一首对浩瀚宇宙和生命的赞歌……
      
TOP
312#

        每次都忍不住一口气听完古尔德整卷48首平均律钢琴曲的演绎,接近2个小时的两碟cd…………到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动人,而是这部教科书式的曲集,像一个“音乐调色板”,各种调性的本色一览无余,而我总是想感受到它们。
       根据平均律,一个八度内有12个音,C、#C、D、#D、E、F、#F、G、#G、A、#A、B,以这12个音为大调的“哆”,小调的“啦”,可以组成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正是用这24个调,每个调一首前奏曲,一首赋格曲,从C大调开始,共计48首曲子为一集,两集共96首曲子组成。
       当对调性的研究兴趣不那么浓烈后,我仍然愿意整卷的听。因为这些音乐的固有表情很淡,对听者情绪的干预不是特别的刻意,这让人可以随着音乐,在穷尽式的逻辑推动下荡漾。
       据说,李斯特评论巴赫的平均律是音乐的全部和终结。如果属实,作为一个同样伟大的作曲家,这得是多高的评价啊!在很多音乐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作曲家对神的赞美,唯独在巴赫这里,我们得以窥见神本身!这是一种不带任何“抒情”的、完全“自恰”的存在……
        
          
        
TOP
313#

对巴赫平均律的一些看法

巴赫的音乐,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宗教音乐,象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以及大量的康塔塔等等,这些都属于宗教音乐。巴赫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另一大类属于纯音乐作品,象大量的器乐,尤其是键盘音乐。巴赫的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托卡塔、管风琴作品等等都属于纯音乐作品。

平均律是音乐上的教科书,关于律制的。“十二平均律是西方音乐律制的基础和核心,它不同于毕达格拉斯发现的自然律制,而是人为地将一个音极按等比级数分成十二个相等半音,解决了自然律制在转调上不协和的缺陷,非常适合调式变换、和声写作和器乐演奏,极大地扩展了作曲和演奏的范围”。平均律本来是有点倾向于练习曲那样的性质的。但后来很多钢琴家演奏的平均律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平均律就好像是一个媒介,钢琴家通过演绎平均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说,平均律本来是没有感情色彩的。是钢琴家赋予平均律以色彩。因为钢琴家的感情各自不同,演绎手法也就多姿多彩,所以才出现了众多的版本,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体现了不同钢琴家不同的艺术审美情趣。

古尔德是主观意识很强烈的钢琴家,以其说他诠释平均律,不如说他是通过平均律来表达他自己的思想。对音乐作品的演绎手法,一般分为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手法是将音乐作品本身放在首位的,演绎者只是将作品客观地表现出来,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对音乐作品的忠实还原。这种情况,音乐作品本身的意义要远远高于演绎者的意义。另一种音乐处理方式,是演奏家个人意志“凌驾于”音乐作品之上的,这一类演奏家往往个人风格非常鲜明。象古尔德和索夫朗尼斯基这些人都属于这一类演奏家。古尔德的巴赫平均律,较注重作品本身的逻辑性以及数学特点,整部作品的构建犹如一部恢弘的建筑,内部井然有序。在音乐作品的结构性方面具有深刻和清醒的洞察力。在演奏上,古尔德的触键较为短促,在抒情性上稍差。但古尔德在复调音乐方面,在赋格的处理方面具有超人的能力。古尔德的演奏是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他的巴赫独树一帜,特立独行,也非常具有个人魅力。不过,在音乐专业领域,并非人人都赞同他的。象布伦德尔就认为,他认为古尔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钢琴家,而是一个很“搞怪”的音乐家。

对巴赫平均律这部作品,音乐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录音。如果要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版本,我会选择里赫特的因斯布鲁克版,这是里赫特70年代在奥地利国家广播电台录制的版本。相比萨尔茨堡版,里赫特本人也是更倾向于因斯布鲁克版。因斯布鲁克版更加高雅狂狷,更加具有冥想性和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特点。整部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刻体现了音乐这门艺术的纯粹性以及艺术中的自由精神!







美丽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小镇: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8-03-13 13:07:5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14#

        老兄说得好,提到的版本,我也听过了,谢谢!
        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忍不住对古尔德特别上瘾,这要从巴赫的这类音乐说起。    
        个人拙见,J.S巴赫他老人家在300年前用了不少业余时间写了些可能在今天看来还是未来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权利的游戏》,多线索平行叙事,在文学作品里常见,影视处理手法都是“各说一段”,我们想象一个新方法,把银幕分成若干窗口,按这些线索开展的时间切入点“平行播放”如何?(一开始只有一件事要说,一个窗口,随着故事的发展,有5件要说了,五个窗口,后来合并成两件事了,二个窗口,……最后大结局了,一个窗口),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为什么不这样,因为人没有这样的知觉“认知习惯”,通俗点说,眼睛、耳朵都顾不过来。但巴赫在他的作品里培养的恰恰是这种居于听觉同步的“认知习惯”。所谓“命题”、“应题”、“答题”,实际上就是命题时一个窗口,有人来应题了开一个新窗口,大家答题的时候再合并窗口。扩展开来说,所谓“放大和缩小的卡农”,就像《盗梦空间》,第一层梦境,时间放慢一倍,第二层两倍……。(这也是这部片子“烧脑”的原因)
       而古尔德演绎巴赫这些作品,让我觉得更能接近于培养这种“认知习惯”……
TOP
315#

        老兄说得好,提到的版本,我也听过了,谢谢!
        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忍不住对古尔德特别上瘾,这要从巴赫的这类音乐说起。    
        个人拙见,J.S巴赫他老人家在300年前用了不少业余时间写了些可能在今天看来还是未来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权利的游戏》,多线索平行叙事,在文学作品里常见,影视处理手法都是“各说一段”,我们想象一个新方法,
guoguo 发表于 2018/3/13 17:53:58
兄台的乐理知识不错,哈哈。《权利的游戏》我还没看过,我留意一下。
最近刚好看了一张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会的蓝光,非常不错。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16#

        老兄说得好,提到的版本,我也听过了,谢谢!
        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忍不住对古尔德特别上瘾,这要从巴赫的这类音乐说起。    
        个人拙见,J.S巴赫他老人家在300年前用了不少业余时间写了些可能在今天看来还是未来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权利的游戏》,多线索平行叙事,在文学作品里常见,影视处理手法都是“各说一段”,我们想象一个新方法,
guoguo 发表于 2018/3/13 17:53:58
分析呢妙哇!理性又感性。
TOP
317#
TOP
318#

回复 316楼时光车间的帖子

哦!时光兄,见笑了。大箱调试完毕否?
TOP
319#

        这贴已沉,但还有人点看,就继续吧!
        巴洛克式的“大协奏曲”起源于意大利。这种器乐形式深受歌剧的启发,其非常典型的特点就是所谓的“利都耐罗”,算是独奏之前的一段引子,本来,这段引子后是接咏叹调的,在大协奏中就用独奏乐器来表演了。所以,典型的大协奏曲是乐队一段,独奏一段(独奏段中往往也有乐队的衬句),交替进行……
        维瓦尔弟是威尼斯派的代表,写过太多的大协奏。菲利普这碟称为“鲁特琴协奏曲”,实际上是由罗梅罗家族的古典吉他作为独奏乐器的。这几段曲调非常典型而优美,所以也有用提琴做独奏乐器的版本。
       维瓦尔弟的四季更加著名,但实际上是后期的创新型作品了,并非大协奏的典型。大协奏的典型样式在当年流行于整个欧洲,所以,两位德国人:泰勒曼、亨德尔写得也很好,他们分别在英国和德国受到宫廷的欢迎。
      菲利普这个泰勒曼的圆号协奏曲实际上是由小提琴和圆号一起充当独奏部的,写得妙趣横生,虽然是意大利风,但被这个德国人作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亨德尔这碟archiv的出品,录音极佳,他善于把赋格乐句穿插在意大利风里面,很有个人特色……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4-07 20:45:01
TOP
320#

一场漂亮的古典吉他教堂音乐会。一对留美伉俪,一上来就是巴赫BWV971意大利协奏曲,键盘对位法改造为吉他二重奏,刚好。不知怎么了,对烂漫主义及以后越来越没兴趣,对巴洛克及以前,越来越有兴趣。会不会是发烧惹的祸。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4-21 22:48:0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