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友戒烧必读 [复制链接]

查看: 215172|回复: 348
301#

纪录片: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EzNzQ2NTQ0.html

朱晓玫在圣托马斯教堂演奏哥德堡变奏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65783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02#

       哥德堡的话,个人拙见,朱的演绎偏旋律化,古的演绎又是结构化的典型(尤其是81年那个录音),听多了古的演奏,会觉得朱的演奏很清新,反过来,又会觉得古的演奏建构宏伟。
       复调音乐是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东西,于直抒胸怀来说,显得含蓄有余,所以才有文艺复兴后斯到巴洛克时期的所谓“第二法”,实际上是孕育了后来主调音乐的天下!(所谓“通奏低音”,就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调音乐的典型特征)到了烂漫主义时期,由于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大音乐家的推广,巴赫的复调音乐才于严肃音乐领域被大加赞赏。
        再推荐一个哥德堡的手风琴版本,非常值得一听啊!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15 23:09:20
TOP
303#

        不熟悉古典吉他,很容易错过西班牙两位烂漫主义钢琴家、作曲家——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也很可能无缘阿利西娅.德.拉罗查的钢琴音乐。
         阿斯图里亚斯、格拉纳达、塞维利亚、卡吉斯、西班牙舞曲第五号、戈雅的美女、红塔……这些著名的吉他曲原来都是出自他们两位,其知名度远大于钢琴原作,可见西班牙音乐的吉他情节。
       这些曲子确实非常适合吉他的音色变幻和节奏演绎(我想,这也是拉罗查在钢琴演绎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一方面能表现出浓烈的安达鲁西亚音乐特色(独特的节奏和切分音型),另一方面又由作曲家赋予其欧洲大陆传来的丰富和声色彩,可算作西班牙音乐在19世纪的“国际化”和“当代化”。
       “没有拉罗查,就没有西班牙浪漫主义钢琴曲的今天”。即便说这句话稍显过了,但也不能掩盖她作为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法雅钢琴曲诠释的第一专家,当然,拉罗查的先人也成就了她。无可非议的大师级演奏!……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格氏的“诗意圆舞曲”,4/4拍的序奏和7段短小精致的三拍子舞曲组合在一起,独特而又各有优美的旋律,都是a、b段结构。叙奏和第一段的衔接、最后一段和第一段重复的衔接,在和弦的安排上都是及其自然的转折,似乎要赋予整曲各个独立片段完整的故事性,难道是应了7仙女的下凡……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18 10:27:37
TOP
304#

买了个“小冰葫”。对着带静电的cd及各种表面一吹,劈劈啪啪的响!声音和之前比到也不觉有什么变化,但少了接触器材放电的烦恼。我们这里冬天干燥,静电厉害,之前有两次
手触到前级导致声音突然停顿了。
TOP
305#

        哥德堡这个变奏曲不易把握!因为它的变奏主题在低声部展开,又在其上根据对位法加上五花八门的高声部旋律(由于为古钢琴而做,这个高声部“加花”多,繁复),如果按常规听高声部的旋律进行,你将无法感知其变奏,而要盯住低声部,你又很难将其从听感上独立出来(受高声部旋律影响),所以,除非对和声走向有专业听辩能力,否则很难听出它是一首变奏曲。
      一般说变奏曲,变奏部分在高音部(主调通常的旋律部),无论复调、主调,都很容易听出来,如亨德尔的“铁匠铺”、“帕萨卡利亚”,巴赫的“恰空”、索尔的“魔笛主题变奏”等……即便大型、复杂的变奏,如贝多芬的“欢乐颂”也没问题,那首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就更不用说了(典型的旋律变奏曲)。
      变奏在低声部(主调通常的伴奏部)的例子还有海顿“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那个著名的德国国歌主题,但由于主题旋律不变,其伴奏部分的变奏也是很容易识别的!
      古尔德的哥德堡,低声部音乐线条的保持做的及好,特别81年这个演绎,高低声部音色、强弱的处理已达化境了,无论2部托卡塔、3部卡农、4部赋格,都充分发挥了复调的精髓。你几乎能靠耳朵盯住低声部的进行而尽可能排除高声部的干扰,所以能尽量感知到这个曲子作为变奏曲的一点端倪,这就是为什么说其“结构化”的原因。
       无论演绎还是录音,都强烈推荐81年古尔得这个版本!
      
TOP
306#

古尔德的音乐纪录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07#

古尔德的生活

古尔德生平,文中谈到他的爱情生活,古尔德终身未婚。
http://www.doc88.com/p-1876011142325.html

古尔德的恋人科里妮亚: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08#

回复 307楼shinelb的帖子

文中说到不用踏板,就多说两句:我想这正是古尔得把巴赫这种复调音乐各声部线条演奏的如此清晰的一大诀窍。其实修伊特也是这么做的,她甚至弹意大利协奏曲第二乐章都不用踏板,而大量的“保留指”技法是及其精细的技术,牛啊!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24 18:43:06
TOP
309#

       没有哪一首单曲在欧洲世俗宗教生活里的影响力能大过亨德尔的“哈利路亚”。自从它被莫扎特重新编写后,数百上千人的合唱和大规模的器乐伴奏在世界各地无数次的上演,流传至今,已成“神曲”!如果你知道听“拉德茨基”要击掌,那一定也知道听“哈利路亚”要起立。
       这碟是“弥赛亚”这部英文清唱剧的精选,3个小时的东西选出不到1个小时,都是经典,音乐亦是保持了足够的情节连贯性。小规模的演绎编制遵从原作,同时又非常适合家里的音响欣赏。合唱部女高、女中、男高、男低从左到右展开,与独唱部从右向左的展开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有特色的演唱排位。
      录音有高水品的声像定位制作!合唱与独唱的形体比例保持难得的好,这也是小编制棚录的优势——相对较好的体现出无过度压缩的现场感。所以也很值得发烧友拿来试机……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28 23:58:30
TOP
310#

       这个是圣马丁现场版的“弥撒”。同样是highlights,两个版本的选曲及其相似,第一部分前八首完全相同。最后一首自然也都是第三部分的“阿门”,“哈利路亚”更是都不会放过。
       两个版本的合唱编制相当,加迪纳版的录音声像定位显然好得多,声场拉得开,层次感好,更符合发烧碟的制作方向(于音乐欣赏而言,则不一定就受欢迎。之前说过有人批评为“马戏团杂耍”的录音方式)。这也是棚录的后期制作优势。所以说,音响里的舞台感是靠录音师做出来的一种“蒙太奇”
      拿“哈利路亚”来比较两个演绎,加迪纳版本有一种很好的“弹跳性”,“−−↑  ↓”这个唱为“哈利路亚”的动机处理得很精细,在不同声部显现的这个动机穿插在音乐的流动中似不时翻起的朵朵浪花(这也是本曲的重要特色)。中部赋格段展开的“插句”(这个宣叙调式的插句对音乐后半部分的推进很重要),个人认为,马里纳的处理更加紧凑,加迪纳则略显臃肿。最后以平行音高唱出的“结束式”,两个版本都有很高的演唱水准,让音乐在无比崇高的庄严中结束,不朽之作啊!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2-08 01:39:0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