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音响悖论?——“小音量美学”的误读
222#kdbker兄说的是一针见血,也见证了我们老一辈发烧友的心路历程,想当年我们年轻时水平不高,听得都是人声为主,蔡琴.杨小琳.邓丽君….调声音时要多甜调多甜,偶尔听小提琴都是听小夜曲,梁祝.穆特,小提琴有多大把调多大把,最好能奏成中提琴.甚至大提琴的共鸣腔,什么海菲尔.阿卡多.一摆上去马上取下来,太干太薄了。乐器听的都是再果的中国乐曲,日本的悲情城市,什么交响乐一概不听,所以做的都是胆机。从6P13,6L6到后来的300B,845,也享受了很多年,当年对进口品牌都不喜欢,觉得不厚,不甜美,在音展时听乐林推盟主,一进去30秒就出来,觉得太薄了,不亲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进口高端品牌大规模进入中国,还有经常去听观场的演奏,才知道听人声不止是要甜美,还要真实,还有演唱时歌手的真情流露,还有歌手演唱时细微的变化,高低起伏,抑扬颂挫,这时我们听人声不再追求声音有多厚,而追求歌者能否唱的动情,该轻盈时轻盈,该声嘶力竭时声嘶力竭,而不再是那种声音很厚都很平淡没有起伏感的声音,小提琴更喜欢海菲兹,阿卡多,大为等,追求那种在你面前演奏的淋漓尽致,每一下的擦弦,运弓的手法,手指的颤动,没有一秒手指是不动的,而且古典交响乐,歌剧更是喜爱,这时候能满足的基本是晶体管机为主流了,顶级的进口器材也是晶体管机一统天下,高文,柏林之声,宝达,FM,连胆机的老大哥麦景图也去生产晶体管机,而且功率越来越大,宝达卖一百多万的后级都用到124个功率管了,这时候大功率的优势就很明显了,小声压时频率均衡,高低频率都从容不迫,大声压时气势如虹,层次分明,细节纤毫笔观,背景零静,给人极致的享受,更接近我们去现场听演奏时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