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6237238239240241242243» / 3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老版、古典、流行。每日新增! [复制链接]

查看: 1349152|回复: 3370
2391#

2022.09.14
今日唱片
稀绝珍藏 ERATO 莫扎特 - 管乐协奏曲集/朗帕尔/拉斯金/帕拉德等 4CD  日JVC刻字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6987651/[/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7751[/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19544941[/url]

本碟由世界著名唱片公司ERATO录制,由长笛演奏家朗帕尔/竖琴演奏家拉斯金/指挥帕拉德等著名艺术家担纳演奏的莫扎特著名的管乐协奏曲集,演奏富于清新典雅体现了莫扎特的音乐气质,录音制作精良,配合JVC的制片,是莫扎特管乐协奏曲集的珍藏绝品。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392#

2022.09.15
今日唱片
PHILIPS 莫扎特-第4、8、15钢琴奏鸣曲/里赫特RICHTER/MOZART 日三洋金线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004847/[/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7917[/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25292127[/url]

钢琴大师里赫特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282, K545, K310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 (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хтер,1915.3.20-1997.8.1),父亲为德国人的乌克兰钢琴家,里赫特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393#

2022.09.16
今日唱片
CBS 德沃夏克 - 钢琴三重奏Op.65 & 90”杜姆卡”/马友友 日凸字CSR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008929/[/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7960[/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31631592[/url]

本唱片由艾克斯与马友友及金约克合作演绎,是这两首作品的推荐版本。

德沃夏克在其一生共创作了六部钢琴三重奏。作于1883年的F小调Op.65和1891年所作的E小调Op90“杜姆卡”,则是他在室内乐创作中的杰作。尤其是称为“杜姆卡”的这部,是德沃夏克最为人所知和最受人喜爱的室内乐杰作之一。

“杜姆卡”是斯拉夫民间的一种叙事歌曲,其富有伤感和忧郁的特性,但通常又被穿插其间的宁静或欢喜的间奏所冲淡。在中文中也有将此词译成“悲歌”的,所以也称德沃夏克这部作品为“悲歌”三重奏。但是,完全说这部作品是悲歌,并不十分确切,尽管作品中的确有感伤沉重的段落和主题。因为这些段落和主题之后,总有与之对比的快乐的段落来冲淡抵消那种消极的情绪。
德沃夏克的音乐是民族主义情感与古典主义结构完美结合的产物,他努力地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的结合起来,尽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其作品旋律优美质朴,反映出田园般的天然色彩,钢琴三重奏“杜姆卡”便是这样的杰作。这部作品总共六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典型“杜姆卡”,并在速度上极富变化,以此勾画出多姿多彩、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

第一乐章以悲怆而庄严的慢板开始,之后的主题则很温柔,悲喜交加的情绪就这样贯穿始终。

第二乐章的柔板是全曲最令人心碎的部分,中间在大提琴伴随之下钢琴奏出的旋律,极为美妙,宛如陷于沉思之中。

第三乐章柔情似水般的旋律,在整个乐章得到了深情诠释。

第四乐章的速度变化极为复杂,不断变幻的情感随乐声流淌不息。

第五乐章则延续了上一乐章的纷繁情绪,为终乐章做了铺垫。

第六乐章以庄严的慢板开始,具有怀旧的感觉,仿佛梦中的伤感与梦中的舞蹈。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394#

2022.09.17
今日唱片
CBS 柏辽兹 - 幻想交响曲 / 巴伦波伊姆 美凸字内圈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022382/[/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8029[/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37508590[/url]

本片由著名指挥家巴伦波伊姆和柏林爱乐演奏,演录俱佳,为本曲的经典版本。

幻想交响曲》:1827年秋日某晚,柏辽兹在巴黎奥德翁剧院观看英国剧团演出莎士比亚悲剧,深受感动,且爱上了饰演朱丽叶的演员,却遭拒绝,使他极度苦闷。1830年,27岁的柏辽兹写成这部表现个人爱情狂热、绝望、幻想的标题交响曲,副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活的插曲”。
  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梦幻、热情”。先是广板,而后是热情的急快板,奏鸣曲式。作者于1832年在该曲的总谱上曾写了很长的文字,描述了一个神经衰弱、狂热而富于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在失恋时服毒自杀,因剂量不足,在昏迷中进入光怪陆离的幻境的情景。他还指出,贯穿全曲的“固定乐思”,表示着使音乐家神魂飘荡的恋人形象,第一乐章中,这一主题的出现顿使阴暗、忧郁的情绪变得热情、明朗。第二乐章“舞会”。适中的快板,在华丽宴会的舞会上,艺术家遇到心爱的人。这是一段辉煌的圆舞曲,作者在乐队中首次采用了两架竖琴。第三乐章“田园景色”。慢板,以英国管与双簧管模仿乡间牧童的二重唱,使沉思中的艺术家产生热情和希望。“固定乐思”再次出现,他求之不得,十分痛苦。牧歌复现,远处天边传来了雷声。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从容的快板。艺术家服毒后昏迷,以为自己杀死了情人,被判死刑。在描写押赴刑场时,“固定乐思”的出现,仿佛是对爱情的最后眷念。这里用了三个长号,两个低音号,四个定音鼓及其它打击乐器。第五乐章,“妖魔夜宴的梦”。快板,是一段群魔狂舞的回旋曲。圣咏主题“愤怒的日子”在低声部与钟声、舞蹈节奏混为一片,情人的主题又以怪诞的面貌重现。乐曲在急速而狂热的舞蹈中结束。《幻想交响曲》从失恋这样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一些艺术家在生活逆境中的苦闷情绪。它还从标题音乐创作和交响乐配器两个方面,为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舒曼曾撰文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李斯特将它改编成钢琴曲, 帕格尼尼对“幻想”推崇备至,并建议柏辽兹创作一部中提琴与乐队作品,也就是著名的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395#

2022.09.18
今日唱片
DENON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No.1&2 / 斯美塔纳组& 科西安组  天龙虚字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029603/[/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8613[/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42675040[/url]

本碟由斯美塔纳组和科西安组成员演奏,原汁原味的演绎加上天龙发烧级的录音,为本曲的很好的收藏。

勃拉姆斯一生共创做两首弦乐六重奏,分别是:第一号《降B大调弦乐六重奏》,第二号《G大调弦乐六重奏》。

在这两首首弦乐六重奏中的第一首写成的四年前,音乐大师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去世了。这自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对勃拉姆斯稍微熟悉点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年9月13日—1896年5月20日)之间的故事。在舒曼生前,克拉拉和勃拉姆斯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无比亲密。但在舒曼去世以后,两人经过理智的讨论,还是决定维持一种朋友关系。勃拉姆斯也至此稍微放下了自己对克拉拉的爱恋,转而面对新的生活。后来,他又与别人相爱,还差点就结了婚。这两首首弦乐六重奏,便是那一时期的作品。
一、降B大调第一号弦乐六重奏,Op. 18
这首弦乐六重奏写于1860年,并在1862年出版。是勃拉姆斯的第二首室内乐作品。这段时期不仅是勃拉姆斯颜值的高峰期,也是其创作丰硕时期。这首曲子写成的时候,勃拉姆斯和西波尔德**的爱情刚刚结束。他创作这首六重奏,估计部分也是为了纪念这段短暂的爱情。全曲富有青春朝气和充满对爱情的回忆。尼斯对这首作品的评价是“勃拉姆斯执着于在其作品中塑造形象,在曲中表现出像阿波罗一样的阳刚,把明快、放纵的乐天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首作品涵盖了古典乐派前人的遗风,其形式很接近于贝多芬的七重奏。同时,又能从中听出舒伯特的曲风和海顿改编民谣的手法。复杂之中含着明快,有着作曲家本人清晰的个性。
二、G大调第二号弦乐六重奏,Op. 36
这首弦乐六重奏写于1864至1865年间,于1866年11月11日在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首演。该曲的大部分都是勃拉姆斯在里赫登塔尔***的舒适的乡村里写成的。
与第一首相比,这一首更为沉静。勃拉姆斯写成这首曲子的时候,距和西波尔德**相遇已有六年。这首曲子明显抒发了勃拉姆斯对与西波尔德**的那段爱情的回忆,因为在这首六重奏中,西波尔德**的名字Agathe曾三次以A-G-A-D-H-E的形式出现。由此可见,这段短暂的爱情对作者本人有着多大的影响。
这两首弦乐六重奏便是勃拉姆斯的作品。抛开其中的爱情故事不谈,就冲在他之后,有许多作曲家都开始了弦乐六重奏的创作,也可以看出这首曲子伟大的历史意义了。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396#

2022.09.19
今日唱片
DG 贝尔格-璐璐组曲&管弦乐小品/阿巴多 西德银圈PDO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036214/[/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8653[/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48580074[/url]

本碟由阿巴多与伦敦交响乐团录制,是此曲的权威版本。

《璐璐》是奥地利作曲家贝尔格生平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在歌剧艺术中占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剧作。在这部歌剧中,贝尔格采用了反传统的手法,运用无调性与十二音体系创作的音乐被认为是现代歌剧的典范。作者生前并未写完,其遗孀一直拒绝将其搬上舞台。法国指挥家布列兹1979年完成该剧完整版首演,对遗作重新进行了配器与改造。而贝尔格1935年去世时留下的作品是钢琴曲谱,还没来得及写分谱。

当然布列兹的“璐璐”是否是贝尔格的“璐璐”,存在争议。但根据贝尔格生前文本,指挥家时常在音乐会演出的《璐璐组曲》,却是保真的。

剧情简介具有天生媚态和破坏性魅力的女人璐璐,先后把身为医务顾问,画家的丈夫都弄死了,而且最后把多年的情人舍恩医生也杀死了。为此璐璐被关进监狱,由于得到同性恋**的帮助才从狱中逃出。璐璐逃到伦敦沦为娼妓,最后又得罪了流氓黑社会老大杰克,而成为刀下鬼,从此结束了其堕落的一生。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397#

2022.09.20
今日唱片
PHILIPS 莫扎特 & 贝多芬 -钢琴、木管五重奏/布伦德尔/霍利格尔/鲍曼等 西德银圈PDO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044020/[/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8741[/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52492509[/url]

本片由布伦德尔/霍利格尔/鲍曼等艺术家演绎,首屈一指的飞利浦的室内乐的唱片录音,本曲的最佳收藏。

1780年代,莫扎特创作的作品主要有交响曲、咏叹调、协奏曲等。在维也纳,室内乐很少在音乐会上演奏。因此,1784年4月1日,莫扎特在伯格剧场演出的钢琴、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巴松管五重奏(K452)就显得非常新颖。这部木管五重奏融合了这个时期莫扎特的三种主要风格。1784年春天,莫扎特创作了协奏曲K449、K 450、K45l和K453;三部献给海顿的室内乐作品K387、K421和K 428;还有个性鲜明的维也纳木管小夜曲K361、K375、K388。这部木管五重奏和声,织体非常丰满,钢琴部分技巧复杂,钢琴与乐队的对话非常密切。可以说,这部作品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协奏曲。这部作品首演取得巨大成功,不仅受到公众喜欢,莫扎特也非常满意。大约十天后,莫扎特给父亲写信说:“我演奏了两部大协奏曲(K450、K451),以及一部五重奏,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自己认为这部作品是我一生最好的创作……我多么希望您能听到,那次演出非常美妙。”
然而,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非常不清楚,留下了许多疑问。最主要的是,作品有两个结尾。莫扎特的手稿里单独有一页,写下了四小节音乐,显然是作为原来末乐章七小节的替代。这个替代部分有些奇怪,音乐上并不令人满意。也许这也是莫扎特没有删掉原来结尾的原因。不管怎样,这个修正并没有引起多大重视,所以手稿副本都保留原来的结尾。
作品随后的命运和手稿一样,也有些疑问。据传闻,1799年2月6日,在《音乐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位波兰伯爵参加了莫扎特的某场聚会演出。他和其他人一样,非常喜欢这部木管五重奏。他把自己的喜爱之情如实告诉莫扎特,并希望他能够为自己创作一部长笛三重奏。莫扎特答应有机会再为他创作。伯爵回到家中,就给莫扎特送去100金币和一封表达溢美之词的信件。莫扎特非常高兴,作为回报,给伯爵寄去了木管五重奏的原始总谱。伯爵
随后离开了。一年以后,他找到莫扎特,询问三重奏的事情。莫扎特说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创作一部与伯爵相配的作品。伯爵回答说,那么也许你也没有准备归还我的100金币,那是我付给你的定金。事实上,在他给莫扎特的信中,这100金币只是为了表达伯爵的敬意,感谢莫扎特带来的愉悦享受。莫扎特虽然很气愤但很有气节,归还了l00金币。伯爵却没有归还木管五重奏总谱。没过多久,未经莫扎特允许,这部作品以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重奏的形式发表了。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有待考证。首先,文章发表不久,海顿的传记作者奥古斯特.格雷辛格就说:“据说莫扎特的遗孀并不承认《音乐通讯》上发表的故事。”不管怎样,莫扎特这部作品的命运的确有些不同寻常。1791年莫扎特去世时,的确没有在他的房子里找到这部手
稿。而且,正像传闻所讲的,作品最早时在维也纳与钢琴四重奏的形式发表的,不过时间是1794年。这部作品原始版本第一次发表是在1 800年。也许传闻多少有些事实依据?
这部作品的传闻远不止这个。更有趣的故事是,这部作品对贝多芬木管五重奏Op.16的影响。从许多角度看,两部作品有同样的命运。莫扎特第一次发表这部五重奏的时间与贝多芬Op.16的发表时间非常接近。最早提及贝多芬这部作品的记录,是说在小提琴演奏家伊格纳兹·舒潘兹格(Ignaz Schuppanzigh)在雅恩的家中演奏。而莫扎特也经常在这个地方演奏。1797年4月6日,金斯基(kinsky)甚至猜测作品最早在1794年就动笔了。那么,贝多芬在1801年才发表这部作品,是否与莫扎特作品再次出现在维也纳音乐会上有关?莫扎特这部五重奏最早的演出在1800年4月4日。此后两天,贝多芬刚刚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出,曲目是莫扎特一部交响曲和海顿的咏叹调,还有几部贝多芬自己的作品。或许莫扎特五重奏的再次演出最终促使贝多芬发表白己的五重奏作品,而且,也是以钢琴四重奏和木管五重奏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个巧合。1800年5月30日,康斯坦策·莫扎特写信给出版商:匈牙利大使H.V.兹梅斯卡尔,持有钢琴五重奏的原始总谱。这是一位不知名的匈牙利作曲家,大提琴家,他也是贝多芬的密友,贝多芬F小调四重奏就是题献给他的。
还有一些地方可以看出,莫扎特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的榜样。贝多芬肯定知道莫扎特的名气。人们公认贝多芬是莫扎特的接班人。早在1783年,贝多芬在波恩的老师就发表文章,认为贝多芬“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肯定会成为莫扎特第二。”1792年,在即将前往维也纳的时候,他的资助人华勒斯坦伯爵给他写了一封信,让贝多芬多年难忘:“你这次去维也纳可以了却多年的愿望。莫扎特的天才因为他的去世而后继乏人。这种天才在勤奋的海顿那里找到暂时的依托,但并不长久。这种天才通过海顿表达了它渴望找到继承人的愿望。通过你不懈的努力,请从海顿手里接过莫扎特的灵魂。”
贝多芬早年的维也纳岁月肯定受到莫扎特的心理影响。这方面也留下了一些互相矛盾的传闻。一种是说,贝多芬曾经公然表示,从未听过莫扎特的任何一个音符。这显然是假的。贝多芬早在波恩宫廷乐团演奏中提琴的时候,就演奏过莫扎特的歌剧。他还在l796年康斯坦策安排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K466。1790年代后期,他在创作最早的四重奏Op.18的时候,从莫扎特的作品中借用了许多段落,尤其是他的K387和K464.。另一种是说,贝多芬曾经对友人说,他绝对创作不出K49l这样的作品。
传说总归是传说,是否真实并不重要。莫扎特的五重奏对木管音色进行了很大的开拓,作品轻松优雅,实为杰作。有人说过莫扎特的作品“好听但缺乏深度”。这很难说。这几种乐器组合是非常少见的。每件乐器彼此呼应,没有特别表现哪一个。其中乐器分别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合奏,听来非常有趣。莫扎特动用了各件乐器的多种音色,几乎包括了每种搭配。第一乐章是庄严的广板,然后是抒情快板。末乐章是回旋曲,也是华彩部分,每件乐器一次进入,彼此对位。这里展现了朱比特交响曲末乐章那样的五部赋格。
1792年11月,贝多芬来到维也纳的时候,希望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取得成就。他学习莫扎特的地方,在于开头乐章的缓慢引子,歌唱性的第二乐章,回旋曲的末乐章。不同的是,此时的贝多芬喜欢展现钢琴的绚烂技巧。此时的钢琴技巧比l 2年轻莫扎特时期已经进步不少了。贝多芬希望利用这个优这部作品持批评态度,认为缺少“莫扎特那种将想象力与克制完美融合”的特点。其实,贝多芬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审慎和打破传统的矛盾。他一生都处在这种斗争之中。这部作品可能审慎的因素占了上风。虽然有些个性化的声音,但总体上比较少突破。这些都表示了贝多芬对莫扎特和他音乐的矛盾心情。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失去自己的声音,就算在模仿莫扎特的五重奏中,也能听到这种声音。尽管调性一样,都是用复杂的慢速度进入。但是贝多芬在第一乐章,就表现出超越莫扎特的特性,他在室内乐和独奏作品中,也能表现出交响的特性。这和莫扎特那种亲切简洁的风格完全不同的。(转)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398#

2022.09.21
今日唱片
人声天碟 CBS Willie Nelson-Without A Song/威利·尼尔森-没有一首歌  日凸字内圈3500元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209081/[/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8800[/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57976688[/url]

美国著名乡村摇滚运动的领头人威利·纳尔逊(Willie Nelson)演唱生涯长达40年。他至今仍是乡村音乐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70年代中期,纳尔逊成为以得克萨斯、奥斯丁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乡村-摇滚运动”带头人。他代表了乡村音乐的主流;他写的许多乡村歌曲成为经典之作,他录制的很多专辑,都进入了乡村音乐榜……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美国的音乐偶像和乡村音乐传奇人物。2000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他以乡村音乐创作家身份踏入歌坛,后来开始亲自演唱歌曲,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为止。他演唱的流行歌曲旋律优美,演唱风格质朴,因而受到主流音乐爱好者的欢迎。70年代,他和维隆·杰宁斯开创了一种非传统的乡村西部音乐风格,有时被称为“亡命徒音乐”。他的很多歌曲综合了摇滚乐和传统乡村音乐的元素。这一时期他创作的流行歌曲有《永在我心中》(1971年)。1978年推出的《星尘》专辑包括《我的乔治亚》、《蓝天》、《我的一切》等著名单曲。他录制的畅销歌曲有《蓝眼睛在雨中哭泣》、《善心的女士》(与詹宁斯合唱)、《再次启程》(1980年)(这也是他创作的最优秀作品之一)、《天使飞得太低了》(Angel Flying Too Close to the Ground)。20世纪60年代,他创作了很多畅销歌曲,其中包括为歌手帕齐·克莱茵写的《疯狂》(1961年),为其他歌手写的《你好,沃尔斯》、《夜生活》等歌曲。1984年,纳尔逊与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共同录制了多年来一直畅销的《我曾经爱过的女孩》。这些畅销歌曲同时受到流行音乐爱好者与乡村音乐爱好者的喜欢,促进了这两个群体的交流。他还与默尔·哈格德等著名乡村音乐歌手同台演唱。
1933年4月30日,威利·休·纳尔逊生于德克萨斯州阿伯特。6岁就被双亲抛弃,由祖父母养大**。1960年来到纳什维尔,以歌曲创作开始其职业生涯。但这个城市并不如意,不久他便前往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1985年,纳尔逊组织了为穷困农场主筹资的第一届“援助农民”(Farm Aid)音乐会,受到多方好评。他还从1972年开始赞助在德克萨斯州滴泉(Dripping Springs)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独立日野餐会(每年7月4日),这是风靡全国的乡村乐和摇滚乐爱好者聚会。
1991年,他因与国内税务署的税收纠葛落得身无分文,国人为之瞩目。1985年,纳尔逊与维隆·杰宁斯、约翰尼·卡什、克里斯·克里斯多佛森等人组建了“公路人”歌唱团体,于1985、1990、1995年推出流行专辑,此后定期巡回演出。
纳尔逊还出演《电光骑士》(1979年)、《忍冬玫瑰》(1980年)、《贼》(1981年)、《大盗巴巴罗沙》(1982年)等多部影视作品。1988年出版自传《威利》。2001年出版回忆录《生活的真相》。他在《威利之道:内心幸福指南》(2006年)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2000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399#

2022.09.22
今日唱片
東芝EMI  Sinead O'Connor -The Lion And The Cobra/光头妹/奥康娜-狮子与眼镜蛇 日3200元1A1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214407/[/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8914[/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61968389[/url]

奥康纳的首张专辑,当年只有20岁的她凭借这张处女作一鸣惊人。狂躁的激情让这张专辑散发着年少轻狂的愤怒情绪。一个时而高声呐喊、时而低吟控诉的光头女性形象为她平添了激进色彩。早在她14岁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创作音乐,这张专辑里的愤怒情绪包含了她青春期受虐待阴影的反应。她那冷峻高亢的声音和光头形象,成为了另类音乐的主要标志,至今仍影响深远。

1987年,Sinéad O'Connor的首张个人专辑《The Lion and The Cobra》(狮子与眼镜蛇)发行于世。这张由她自己制作,取材于圣歌第91章的独特专辑,一经面世便取得了商业与艺术的双重成功。世人得以窥见她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她特立独行的叛逆性格。

专辑封面上,她清朗秀美的面容与象征反叛的光头形象让人有略微的刺痛感。在Sinéad O'Connor进入歌坛之初,唱片公司原想把她包装为**可人的金发美女形象,但Sinéad O'Connor的叛逆却让自己以光头形象出现。她的性格影响了许多爱尔兰音乐人。著名乐队TheCranberries(卡百利)主唱DoloresO’Riordan就留一头白色短发、耳朵上串着十几个耳环,外形另类与Sinéad O'Connor如出一辙。而她所开创的咽音发声技巧掀起了歌坛的热烈风潮,天后王菲在《容易受伤的女人》中的发音转型就深受Dolores的影响,而王菲的《梦中人》也翻唱自TheCranberries的单曲《Dreams》。

除了性格对乐坛有深远的影响力之外,Sinéad O'Connor的才华也耀眼夺目。她拥有宽广的音域,嗓音表现力多变,在同一首歌中,她的声音既有浅吟低唱的空灵清丽,又不失浑厚有力的爆发。歌曲中强烈的宗教风格让人宛如聆听圣歌。优美、空旷、宁静。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400#

2022.09.23
今日唱片
原声珍品 EPIC 与狼共舞 /JORN BARRY/ DANCES WITH WOLVES 美凸字CMU P94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77216566/[/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078968[/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5567012477[/url]

看过《与狼共舞》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那广阔的远野,那令人神往的大西部。原始与现实、友谊与侵略、人性与自然,毫无虚假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出自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巴里之手的电影配乐更是影片中的灵魂所在。他为这部影片的配乐可与同出他手的得意之作《走出非洲》配乐一比高下,凯文科斯纳酷爱音乐气氛,因为整部影片的音乐比例极大,不亚于他的自言自语,以至干没有音乐背景的镜头也有了独特的风味,《与狼共舞》摄像也十分成功,壮美的西部大草原在这平缓而又气韵十足的音乐衬托下,令人想望不已。与狼共舞的整体音乐风格就如一个巨人的低声吟唱,虽然音调始终不高,但依然让人感到气势不凡,作为制片加导演的凯文科斯纳调动镜头、运用音乐的功力的确不凡,加之他十分有分寸的表演融入其中,让我们对这位影坛才子不能不刮目相看。

34 EPIC 与狼共舞1.jpg (, 下载次数:0)

(2022/9/23 10:25:18 上传)

34 EPIC 与狼共舞1.jpg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