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重作为电影配乐的作曲家(中日部分) [复制链接]

查看: 48905|回复: 165
91#

11.  小裁缝   配乐:王蒲建

小裁缝的作曲者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王蒲建老师,可惜了,功夫熊猫的音乐居然没有找他作配乐。以下是本人N年前为小裁缝写的影评,慎重申明下,其它网页上都是转笔者的,呵呵



总评

这部影片是笔者近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中国题材的电影,与它对比,只有花样年华、霸王别姬等少数几部影片可以与之相比美。而在音乐上,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故事情节

在1971年,三峡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凤凰山,来了两个“古怪”的年青人,带着些山里人从未见过的东西包括一把小提琴与一个小闹钟---他们是下乡插队的支青马剑玲与罗明,为了说服生产队长不烧小提琴,罗明被迫把莫扎特的奏鸣曲说成《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山歌,在优美的莫扎特的旋律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乡村的繁重的劳动,单调的生活让两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感到枯燥,他们少有的乐趣就是拉拉小提琴,去温泉偷看女孩子们洗澡。在一天拉琴时,进来了一个清秀美丽的姑娘,她的活泼与开朗感染了罗明和马剑铃,他们不约而同的喜欢上了这个叫小裁缝的女孩。尤其是罗明,更是希望自己能够去改变小裁缝。
在相处中,从小裁缝的口中,他们知道另一个知青“四眼”那里,有一箱珍贵的藏书。于是在“四眼”要走的头一天晚上,他们偷走了这一箱子书。从此,他们每天都沉浸在果戈里的《死魂灵》、巴克扎克的《贝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并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乐趣。直到有一天,小裁缝告诉他们她要离开山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该剧根据已被翻译成25种文字的海外畅销小说改编而成,而小说的作者正是影片的导演戴斯洁,主演是周讯与陈坤、刘烨。在02年里获得金球、夏纳电影节的获奖提名。在国外早已上影并累获好评,而在国内,至今没有上映。
和同时获得提名的《英雄》不同,《英雄》的故事情节是苍白无力的,人物形象是苍白公式化的,全是靠精彩的打斗、唯美的画面及音乐取胜。而《小裁缝》的故事情节丰富,真实感人;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个性,思想内涵深刻。而在音乐上更胜《英雄》一筹。

艺术的真实

为了艺术上的真实,影片里面的对白采用了故事发生地的地方语言—重庆三峡地带的乡土四川话,而且是非常地道的地方语言,所有人物的对白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在影片里,生产队长及其它农民包括小裁缝说着带浓郁的土语,罗明说着地道但是略带书生味的重庆话,而马剑铃则说着带有非常书生味的带了成都味的半普通与四川话。而老裁缝则用语言表明他是外地人,但是已在四川生活很久的老人。而四眼(即眼镜的绰号)则是典型的外地话。这对影片的真实性及感染力是非常有力的。对于理解影片人物的性格也有更多的帮助。仅管这种严谨对于非四川人,对于外国人更是难以体会的。
在另一方面,影片所采用的道具是如此的真实,不管是罗明与马剑铃所住的小木屋,不管是那辆破旧的风车,不管是四眼犁田用的犁,还是罗明的小闹钟与老裁缝所用的缝纫机,所有这些都是绝对地方化与农村化的。如此多、如此真实的道具,对故事的环境的真实的渲染力都是无以伦比的。从许多小细节中,作为一个四川农村人(很幸运我是),能更多的体会导演的严谨与他所表现的感染力。但是,对一个不是从地道的四川农村出来的观众来说,很有可能对这些微小的细节一笔带过。而对于从小在这种小山村中长大的人来说,里面的每种道具都让人感到如此熟悉与亲切。
从这个几个角度上分析,这部影片并没有故意讨好外国人(这与张艺谋的作法是不同)。因此,对于这部在金球、夏纳电影中荣获提名的影片,笔者觉得它的艺术成就与它所获得的成绩是不相当的。

丰满人物的形象性格

在《小裁缝》中,几个主人翁的性格是个性鲜明且统一,人物形象饱满的,而且与故事情节紧紧相连的。当然,这是与演员在片中极其投入与敬业的表演分不开的。

小裁缝,作为故事的女主角。她比其它的农村女孩更开化,因为她的爷爷是一个见过一些世面的老人,因为她没有从事繁重的农业活,因为她有一个山村唯一的乡村老师妈妈。因此,在影片中,美丽的小裁缝会比其它的农村妇女更向往外面的世界,在与外地人罗明与马剑玲的交往中也就更大胆和更容易受到影响。故事中一个情节是在她把罗明的小闹钟偷出来折开看里面是不是有只小公鸡,这里对她的那种好奇与大胆有相当好的体现。而她接下来说:“你们城里人好安逸哟,大大小小的事都晓得。”更直接的说明她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然后是她经常上山看飞机,并用泥巴塑成飞机放在自己的屋里。这里的几个情节充分表现她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而最后她一个走进一间黑暗的非常农村化的卧室里,一个人站在床前从木窗往外望时,所有的观众都和她一样无比的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小裁缝容易受影响表现在她在读了很多的西方的小说后,竟然仿书里的描写,作出了山村的第一套胸罩,还偷偷在闺房中展示给其它的农村女孩看。
小裁缝的大胆还体现在,在四眼要走时,罗明跟马剑玲都束手无策时居然敢说:“我们把书偷了”这样的让罗明和马剑玲都吃惊的话出来。
小裁缝的语言,也和她的人一样,带有农村人的朴实语调,但却没有太多的土语。  

罗明,作为故事的男一号主角,他比马剑铃更大胆与外向,而且头脑也更灵活。在影片一开始时,从他敢从生产队长手中抢下小提琴时就可以看出。再后纵恿马剑铃拉小提琴时,也只有他能说奏鸣曲是一种山歌,还巧妙的把莫扎特与毛主席联系到一起,从而使那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合法化。
罗明的外向与大胆还表现在他主动的要教小裁缝识字与邀请小裁缝过来玩上,以及在与马剑铃的种种行动中他总是主动者上。在追求小裁缝上,他的表现也比马剑铃主动和大胆得多。甚至在给农村人讲电影故事时,敢把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当阿尔巴利亚的电影故事讲,还让大家一起高呼故事里的女主人翁名的小细节上。
罗明与马剑铃都是讲故事高手,能把《卖花姑娘》讲得有声有色,让下面的农村妇女与小裁缝感动得满脸眼泪。让小裁缝也感叹“听你们讲比看电影还好”。这让后面的故事变得非常的自然与顺理成章。如马剑铃给老裁缝讲《基督山伯爵》时,听得老裁缝如醉如痴,以至在缝衣服时加上许多故事里的水手标志。
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罗明操着一口地道但带有书生味的重庆话,也使他更容易溶入农村人并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快结束时,当马剑铃再次回到凤凰山时,当地的农村妇女已经想不起马剑铃了,却能想起罗明,想起他讲的故事。

马剑铃,男主角第二号。他和罗明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的内向,他没有勇气去抢自己的小提琴,也没有勇气去跟罗明抢小裁缝,只好把自己对小裁缝的爱深深的藏在心底。只有在小裁缝被蛇咬后,他用嘴帮她吸毒时,竟激动得全身颤抖。为了安慰小裁缝,他竟卖掉自己心爱的小提琴,换取可怜的25元钱。他对小裁缝的爱是如此的深,以至于几十年后,当知道三峡将被淹没后,不远千里从法国回来寻找小裁缝。在机场还不忘给小裁缝买一瓶法国的香水。最后,得知小裁缝的纸船可能在水里时,他竟毫不犹豫的跳入水中,寻找可能有小裁缝名字的小船。

其它人物也同样丰满并真实,如其中的老裁缝与生产队长。但是笔者已经不愿再作分析了。读者可以去影片中感受这个演员在一举手一投脚中所表现出的人物真实自然动人的性格。

情节丰富、自然

在短短的2个多小时中,影片给我们的情节极其丰富,可以说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如果详细讲,恐怕一天都讲不完。仅举一例:影片中,四眼来到农村改造,已经变得和农村人一样,并在各种活动中百般温顺。可是,在犁田时却对无端的对老耕牛发火。而在临走前一天,止不住花钱杀了那条象征着农活的老耕牛,并真的喝牛血以泄愤。这个人外表顺从,而骨子里对这种压抑人性的所谓上山下乡的反抗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影片中所有拍四眼的镜头加起来还没有超过5分钟。

音乐,电影的灵魂

影片使用了大量优美动听的音乐来表现故事,来表现故事情节以及用语言与表演无法表现的东西。
小裁缝中的音乐是我听过的最纯正的中国音乐。我不知道里面音乐作者王蒲建(音译)是谁,但是我相信这是我听过的最优美感人、最纯正、最地道的中国音乐(当然里面也选了几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K261与K334,同样也极美)。而且可以大胆的肯定,这张唱片可以骄傲说:中国音乐是可以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而毫无愧色的。
影片最开始的凤凰山的主题,感伤忧郁却又是如此的优美动人,就如同美丽的凤凰山和小裁缝。在片中,音乐(或其变奏)和片中美好的山水是如此的和谐,以至于在看完影片后,我相信只有在如此美丽的中国山水中,才能产生如同片中的中国音乐。
当马剑铃奏响他的莫扎特时,优美的音乐与周围的人与美丽的山村竟是如此的不协调。在这段音乐的最后,我们听到中国笛与之混合在一起,似乎已经暗示着两种文化的冲突。
在影片中有一段,是罗明用缝纫机改装的钻子帮生产队长补牙。当小裁缝踩缝纫机时,是一段轻快的中国特色的改编卡门选段,笔者当时听了很久,硬是没听出来这是卡门中的曲子。对比卡门中的这一段发现二胡改编比卡门中的原曲还要有味道得多,不说出来根本不会怀疑它不是中国音乐。
片中的音乐是如此的感人至深,笔者现在经常聆听并为之感动,在这张碟中,我们听到了中国五千年农村的疾苦与欢乐,听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现在本人已将这张原声碟作为中国音乐的首选示范碟了。在此不得不说,这张原声碟的录音是笔者见过的最好的中国音乐,不管是音乐还是录音都和出名的发烧碟《江湖水》在一个水平上,当中的每一段都达到了示范级的水平。音场真实自然,乐器的质感极好,演奏也非常的地道。如果没有这张碟,你可能不知道中国的音乐是如此的优美动人。

思想内涵与思考

片中美丽的中国农村,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封闭、落后、愚昧,但是片中农村人与农村的山水,却朴实、真诚、美丽动人,让人怀念。
文化的冲突在片中是如此的强烈,以至罗明与马剑铃那怕穿上农村的衣服,都让人感到他们与环境是如此的不和谐。
影片的最后,三峡工程彻底的征服了这片古老的土地,涛涛的江水永远将它淹没。那大自然千亿年留给中华民族和人类的精心的杰作----优美胜过画的三峡的秀丽风光,那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农村的一切,那让人怀念的石级小路、农家的风车、老裁缝的凤凰版缝纫机,那朴实而真诚的农村人,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永远淹灭在了滚滚的江水之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而千千万万寻梦的少男少女们,像小裁缝一样离开那片土地来到现代化的都市寻找他们的梦想。
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表明什么,而是把这个问题带给观众去思考——那就是,在现代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失去的东西是不是太多太珍贵!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2#

12.  武满彻

武满彻(1930年10月8日-1996年2月20日),日本20世纪古典音乐作曲家。

[出生] 1930年10月8日(1930-10-08) 日本东京 [逝世] 1996年2月20日(65岁)日本东京 [职业] 作曲家 [教育程度] 京华高等学校毕业 [音乐类型] 管弦乐,室内乐,电影配乐 [活跃年代] 1951-1996年 [奖项] 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 1979年:爱之亡灵、热情之秋 1986年:乱、火祭、无餐桌之家 1990年:利休、黑雨 1996年:写乐

小简介

[早年] 武满彻1930年生于东京,一个月后随家人移居中国大连,后又返回日本。年幼时因为被征兵而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他在军中对西方古典音乐开始发生兴趣。日本战败后他为美军工作,这又使他有机会聆听古典音乐。他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而几乎全靠自学作曲。

1951年创建「实验工房」。

[成名] 20世纪50年代末,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访问日本,当时NHK电台选择了一些日本作品播放给他听,工作人员由于失误,把原本不在计划之内的武满彻的弦乐《安魂曲》播了出来,斯特拉文斯基听见后坚持要听完全曲,并认为这是一首杰出的作品,更把武满彻请去一起用餐。 [1]自此,武满彻开始成为日本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音乐创作] 武满彻的音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德彪西和梅西安的风格,爵士乐,以及音色音乐等,他也深受日本传统音乐的影响,有部分作品使用了民族乐器。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慢速度的,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他的创作以器乐曲为主,管弦乐作品效果相当独特,也有一些作品涉及到电子音乐的技术,同时他也作有大量的电影配乐,著名的包括黑泽明的《乱》。1930年10月8日生于东京。师从清濑保二学习音乐。19岁前后与作曲家汤浅让二和钢琴家圜田高弘等组成艺术家社团 “实验工房” ,并开始作曲 。1957 年创作《弦乐追思曲》,别有新趣,影响较大。
60年代作有由17件弦乐器演奏的《地平线上的多里亚》、琵琶、尺八和乐队演奏的《十一月的阶梯》、钢琴和乐队演奏的《星群》等,逐渐蜚声国际乐坛。70年代后的作品有《鸟儿飞落到星状的院庭》等9首管弦乐曲 ,雅乐曲《秋庭乐·一具》 ,弦乐四重奏《仅有的路》,以及不少电影音乐和室内乐作品。他的创作个性鲜明,音乐语言新颖独特,在日本音调基础上运用了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具有时代新鲜感。
  武满彻和《秋庭歌一具》  环球唱片在世纪之交策划了一套系列,算是这个唱片界老大头一次成规模地在主力品牌专注20世纪下半叶的新音乐。由于这些作曲家大多跨越了新世纪,所以这个系列就被命名为20至21,大部分录音为重版发行。首批十多张专辑中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乐大师,譬如卢恰诺·贝里奥、皮埃尔·布列兹、菲利普·格拉斯、阿沃·帕特、梅西安、利盖蒂、诺诺......在这些大师中,直到目前(05年)为止,入选的东方人是日本作曲家武满彻和韩国女作曲家陈银淑。因为这个系列还在继续发行,是否会有更多的东方作曲家入选,目前还不得而知。
  20/21系列陆续推出五张武满彻专辑,可惜作曲家本人没有能跨越新世纪,1996年去世,但他早已奠定了自己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音乐史上的地位。这五张武满彻专辑分别是《秋庭歌一具》(In an autumn garden),《我听到水的梦幻》(I hear the water dreaming),《微光的斜纹》(Twill by Twilight),《雨打庭院》(Garden Rain),《群鸟飞临五角园》(A Flock Descends into the Pentagonal Garden)。
  《秋庭歌一具》是作曲家为日本传统乐器写作的作品,《水的梦幻》则全是西洋乐器和乐队,风格接近印象派,风格更妥协一些,听过人较多,作曲家瞿小松听过《水的梦幻》专辑后,认为武满彻不过是拿日本琵琶、尺八这类民族乐器来包装,核心还是法国的印象派。这个评价似乎有失偏颇,因为他只听到了武满彻印象派的一面。而这张专辑中的作品倒是更接近瞿小松自己在新民乐运动中的实验,用民间乐器和民间音乐技法,来写作现代音乐作品。
  武满彻并非是学院派出身。说起来,这位作曲家曾在中国度过八年时光,1930-38,生下来不久就被父亲带到中国。八岁回日本读书。1944年,日本战败前夕,连十四岁的武满彻也被征召入伍,他在军中第一次接触到西方音乐,那是一张老唱片,录的是一首法国歌曲。战后,武满彻在美军基地打杂,通过美军的广播网,听到大量西方音乐。16岁时,武满彻下决心从事作曲,尽管此前,他的专业音乐训练是空白。这位二十世纪东方的音乐大师几乎是自学成才的。
  武满彻开始作曲的时候,追随的是德彪西与梅西安,早期作品就显示出贯穿作曲家一生的特点,对音高音色的敏感,旋律模式总是缓缓浮现在半音化的背景上。五十年代,先锋派是最时髦的,武满彻也曾尝试电子音乐和很激进的作曲手法,譬如用两个表演者,反复诵读日语中的“爱情”单词,还去录下水的流动声,可称谭盾的先驱了。六十年代其作品的特色就是分离,听起来支离破碎,有点像点彩画法,大量用到拨奏,这点在七十年代的作品中还留下明显痕迹。
  武满彻成名于世界乐坛,部分归功于斯特拉文斯基,后者听了他的《弦乐安魂曲》后,宣称这是一部杰作。六十年代,武满彻开始与凯奇合作。凯奇音乐技法中的那种不确定性是否影响到了武满彻呢?也不尽然。早在五十年代末,武满彻还没有接触到凯奇音乐时,就已经将偶然性引入音乐。想比起音乐技法,更重要的是凯奇那一代美国作曲家们对东方传统音乐的崇拜态度,对武满彻起到关键影响。作曲家于1988年回忆说,在我作曲早期,总挣扎着避免日本音乐的影响,以为那才是音乐现代化的道路。而在和约翰·凯奇交往后,我转而意识到自身传统的价值。
  武满彻的音乐就是东西方因素冲突对立的结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是无法完全融合的,必然有着重重的矛盾冲突。武满彻的音乐价值,正是来源于这种冲突和紧张。
  1966年,武满彻第一首为纯粹为日本传统乐器作的音乐会作品《蚀》问世,由日本两位音乐家,一个尺八(横山胜也)、一个琵琶(鹤田锦史),在西方广为演出,大大提高了日本现代音乐在西方的地位,武满彻从此也被视为东方现代音乐家中的代表。   经过多年的挣扎,武满彻一直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出路。直到他远离日本,在欧洲定居,有了距离之后,他才清楚意识到他的音乐一辈子也无法摆脱日本文化的影响。作曲家陈其钢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是无法逃脱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母语的,这既是他的限制,同时也是他的依靠。武满彻也是如此,人们发现,即使在他最激进的作品也没有摆脱东方音乐的特点,没有西方式的逻辑发展,一切都是静态的,缓慢地循环。
  专辑《秋庭歌一具》中最重要的作品,当属标题所示的《秋苑》(In an autumn garden)。它在日文原文中,被称为“秋庭歌一具”。《秋庭歌一具》在武满彻的所有作品中占有一个特殊位置,这是为传统的日本雅乐乐团而作的,日本雅乐最早传自中国唐朝,也是当今保留唐乐最完整的音乐形式。一千年来,雅乐一直是日本的宫廷音乐。韩国宫廷也保留了唐朝音乐的一些特色。唐乐在中原失传,今天我们要了解唐乐,只得去韩国和日本。这的确是很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日本雅乐的乐器包括尺八、笙、箫、十三弦古筝、鼓、锣。武满彻的《秋庭歌一具》力求忠实雅乐的本真风貌,可以说是武满彻最日本化的一首作品。雅乐本真的风貌靠乐器音色的组合来传达,武满彻说:我并不想控制音朝某个固定方向运动,我只是释放它们,让它们自己运动起来。《秋庭歌一具》营造的就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肃杀悲凉。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3#

长老出山了,哈哈,新年快乐!
其实帖子中的很多原声CD碟,长老自己都没有!
境界 / 自然 / 品位 / 艺术
TOP
94#

原帖由 蚂蚁博士 于 2014-2-6 14:45:00 发表
长老出山了,哈哈,新年快乐!
其实帖子中的很多原声CD碟,长老自己都没有!

哈哈,你好!
揭我老底,嘿嘿,如果都有了,那我就是牛A和牛C之间的了。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5#

01. 乱  武满彻

作为黑泽明大师的最后一部作品,武满彻的配乐日本味很浓,并很多时候让人不觉得音乐的存在。如果用动听的标准来选择武满彻的电影配乐,估计会失望的。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6#

13. 三宝


三宝,男,本名那日松,蒙古族.出生于音乐世家,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一岁学习钢琴,十三岁进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附中学习小提琴。一九八六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自一九九零年开始,三宝分别与广西歌剧院交响乐团、武汉舞剧院交响乐队及中央芭蕾舞交响乐队、北京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一九九七年后成为自由音乐人。

在民族学院学习期间,三宝对欧美流行音乐产生极大兴趣,开始尝试流行歌曲创作,一九八九年北京亚运会大型演出中,他以一首《亚运之光》正式成为流行乐坛的出色代表,此后积极致力作曲、编曲、制作及演奏活动。他曾为台湾著名歌手苏芮写曲数首,亦与李宗盛、卢冠延合作,制作《我们就是这样》专辑。在为毛阿敏制作的第一张专辑里,其中《我不愿再次被情伤》更获香港电台一九九五年第一季十大金曲第一名。至今,他已编配的作品达数千首,而创作的流行歌曲已达数百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有:红豆的《一个童话》;李玲玉专辑中的《挥挥手》;景岗山专辑中的《我的眼里只有你》、《花灵》、《我是不是还能爱你》、《我知道你在等着》;丁薇专辑中的《断翅的蝴蝶》;林依轮专辑中的《告诉明天再次辉煌》、《带上你的故事跟我走》等。

在创作流行歌曲的同时,三宝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多次在国内外交响乐队的演出活动中担任指挥,并热心从事纯音乐及影视音乐、广告音乐的创作,从而以他的的音乐天份以及作品的多元化、色彩化和旋律性而着称。

一九九六年在香港艺术节中,三宝亲自率团演出了他的系列音乐作品,在这部长达90分钟的作品中,他以其深厚的古典音乐功底,结合现代音乐及蒙古民歌素材,赋予音乐强烈的画面感,令观众反响热烈,并于返京后将作品自费录制成专辑,名为《归》。

从90年代中期,三宝作为一名著名音乐家,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CHANNEL[V],北京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等媒体以及诸多单位举办的大型音乐比赛活动邀请担任评委。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7#

01. 我的父亲母亲/一个也不能少  配乐:三宝


两部电影的配乐放在一起可以说明两点:1.单独一部电影配乐内容实在有点少,2. 主题重复太多。不过,我的父亲母亲的那个感人的主题就易听性而言还不错,一个也不能少的主题音乐也很好听,但反复也太多了点吧。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8#

02. 梅林嘎达  作曲:三宝

三宝的母亲是辛沪光,她曾作过一首梅林嘎达的交响诗。当三宝写这部和她知名母亲著名作品同名的电影配乐时,我想他血液中的蒙古因素得到了最大的激活,所以,这部电影的配乐写得抒情、动人,而且蒙古味十足。窃以为远远强于《我的父亲母亲》的。




转:《三宝电影原声音乐:嘎达梅林》的导演冯小宁请三宝为自己最新的电影谱写电影音乐,而这部以蒙古族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电影,片名就叫“嘎达梅林”。命运在此时向三宝显现了惊人的力量,“嘎达梅林” 这四个字与三宝似乎有着不解的缘分,也为三宝开启了一扇在音乐里向着故乡的回归之门。

因为三宝的母亲中国著名的音乐家辛沪光就曾经根据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创作过一组交响乐。此次创作中,三宝尽可能的将蒙古族的音乐人带入电影音乐的制作过程中,除了三位民歌手演唱了蒙古长调之外,马头琴的演奏者以及歌词的创作者均来自内蒙古。三宝曾说,“嘎达梅林”更多是为自己而作,他喜欢用音乐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它能让自己那么的纯粹,那么没有杂念。

2002年底,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项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三宝凭借《嘎达梅林》和《天上的草原》(收录于“直接影响Ⅱ”)两部电影音乐获得提名最佳电影音乐,并最终以《天上的草原》捧得金鸡。电影《嘎达梅林》上映后,电影的音乐更成为媒体关注的亮点,甚至有很多人是为了聆听电影音乐而去观赏了电影,以致有人说《嘎达梅林》是一部要用耳朵听的电影。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99#

14. 小虫
  1983年一首「小雨来得正是时候」让从未受过正统音乐学院教育的小虫名扬台湾,郑怡更也因此曲而荣登高销售女唱将行列,成为国内民歌手转型为歌坛天后的最佳典范;「小雨来得正是时候」更是蝉连83年当季台湾最具公信力的音乐综艺节目《综艺100》排行榜13周,开启了他音乐创作的生涯。同名专辑更缔造全亚洲一百万张的销售量,演唱者郑怡的冠军,成功的结束民歌时代,转为华语流行歌曲最佳作品。
1992年,小虫老师投身制作电影配乐,为什么会想尝试做电影配乐,为的只是向一般所谓学院派的音乐人证明流行音乐创作者,也是可以做出气势磅礡、或是悲绝凄美的动人旋律的,第一次的电影配乐制作【阮玲玉】光是所创做的主题曲「葬心」,由黄莺莺凄情诠释,就够让人哀伤的了。【阮玲玉】的电影原声带是小虫首度尝试完整的电影音乐创作,运用复古唱盘音效,搭配中国早期女歌手的小调唱腔,作品一推出果然展现令人哗然的成果,小虫并因此成功开辟自我区隔于主流音乐创作风格,也再次用实力证明自己真的是个真正的作曲家。该作品更受到《台湾金马奖》以及金曲奖的肯定,甚至是《海外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新加坡流行歌曲金曲奖》的殊荣。为香港国际导演关景鹏成功写下一部经典之作。
 1994年,继93年李丽芬『得意的笑』得意全台湾,小虫94年二度制作李丽芬专辑,创作『爱江山更爱美人』『爱不释手』 为台视连续剧《倚天屠龙纪》主题曲。
  小虫继『阮玲玉/葬心』后,第二度与香港名国际级导演关景鹏合作,着手电影原声带创作。 主题曲『玫瑰香』礼聘乐坛天后林忆莲柔情演唱,专辑远赴上海制作,并由小虫亲自上阵指挥百人交响乐,让《红玫瑰白玫瑰》电影原声带不负众望,再夺亚洲多项音乐大奖,将小虫推向『本世纪最佳电影音乐制作人』。 该电影原声带荣获第31届台湾地区《金马奖最佳电影配乐》以及《金鼎奖最佳作曲奖》、《台湾文学金鼎奖最佳作曲奖》,并入围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主题曲》及《最佳电影配乐奖》。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100#

01. 阮铃玉   作曲:小虫

无数次听到过里面这首葬心的主题歌,真是太感人了。这张原声中营造出的那种怀旧、感伤的氛围,同样感动过很多次。可惜这张原声已绝了很多年了,只有朋友赠送的刻录CD。




转:“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黄莺莺如涕如诉的唱着《葬心》词:“人言汇成愁海,辛酸难捱”姚若龙的词作仅仅几句话便写照了这位中国影坛的传奇人物阮玲玉的一生。
      阮玲玉:16岁投身影坛,往后九年共拍了29部电影,她在荧幕上所展现出的魅力,在当时影坛无人比及。而在那时的封建社会里,这个外表高贵华丽**终究还是逃不脱命运的束缚,最终被舆论的恶意诽谤所逼走向绝路,阮玲玉25岁香消玉殒,并留下了“人言可畏”四字遗言。
    电影《阮玲玉》所揭开的即是阮玲玉这一生的传奇故事和悲惨遭遇。阮的遭遇固然是封建时代不可避免的悲剧,而意外的是《葬心》这张电影原声碟并没有掉入缅怀纪念的情绪里,与电影分开来听,它依然是一张完整的音乐大碟。这正是一部好的电影音乐所该成为的:即能够流畅的贯穿电影画面带给人感动,而在单独拿出来听时,你依旧能够感受到电影里随之相关的情节,依然那一幕幕画面所感动。
    “回首来时路,分分合合两相欠;春风再拂面,十里洋场展欢颜。”
    主题曲《葬心》在这张原声碟中收录了两个版本:一是现代版,一是30年代旧版(又名〈野草闲花逢春生〉)。两个版本虽同为黄莺莺的演唱,听来心情却大不相同。我是更加喜欢后一个版本的,在旧留声机沙沙的垫乐声中,音乐不难把记忆拉到那个特定的年代。这正是阮玲玉生活的旧上海,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滋养着一批批醉生梦死的中国人的地方。
    阮玲玉虽然17岁就已走红,而她毕竟只是个小女子。她虽成名,但那时影坛中蝴蝶是她事业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感情上她虽有爱人张达明,得到的却只是张对她感情和金钱的倚赖和敲诈,甚至到她以为找到一个终生依靠的港湾——唐季珊时,她更被世俗的流言和诽谤所困惑。跟唐的相识到同居,是导致阮玲玉悲惨遭遇的直接原因。《无缘》跟《恨晚》这两支欢快的舞曲便写在阮玲玉跟唐爱情的开始。在《无缘》里她告别年轻迷茫的爱结识唐季珊,在《恨晚》里正式改变新的感情生活。这跳动的旋律,更映衬了阮玲玉往后生活的凄苦。
    其后《决心》音乐一响起便预示着当时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动。本是繁华富裕的旧上海在日本人的侵略下变得顿时紧张起来,中国人顿时觉悟只有拿着刀枪与敌人斗争到底才是真正救国之道。《决心》即是这样一段特写:剧中阮玲玉从香港回到刚刚结束完救亡运动的摄制组,看到每个人心里强烈压抑着的悲痛跟救国救民的决心。刘嘉玲哼来的这段曲子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山河变色,天愤人怒;凝聚千万心,还我大中国。”这段合唱在电影里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而脱离电影来听,也听得让人格外振奋!
    在这张电影原声里还有一首歌叫人印象颇深,便是阮玲玉在拍摄电影《新女性》时的插曲。“新的女性是生产的女性大众,新的女性是社会的劳工……”那时阮玲玉似乎已经找到了生活的归宿,可是内心里她却是茫然和无助的。这首歌恰巧也反衬着阮那时无助跟无奈的心态,强烈的体现着她那根深蒂固的旧封建思想。正是这种逆来顺受和消极逃避天性,最终使她在面临生活、事业和社会舆论带来的伤害时走向了绝路。
    《还情》、《雪夜》、《恍如隔世》、《爱恨沉浮》、《旧梦无痕》、《我好快乐》,这一支支曲子缓慢的流过耳际,听的人一阵阵心酸。“林花谢了,连心也埋,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小虫不愧为一个电影配乐大师,旋律流畅缠绵,流露着丝丝悲凉,恰切的衬托了电影暗淡暧昧的画面,听来叫人不禁揪心而痛,潸然泪下。
    小虫的配乐,姚若龙的词作以及上海交响乐团北京女子合唱团的配唱都是这张电影原声碟可圈可点之作。黄莺莺幽婉缠绵的《葬心》词也是整张专辑最大的收藏之处。大抵一部好的电影跟原声之间是有着微妙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不可或缺却也能够显得互不相关。《葬心》即是这样一张好碟,无论你看过电影再来听它或是先闻其色再见其影,都是一部上乘佳作。只待是听者有心,看看你能否真正听个所以然了。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