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张沙咸迷不容错过;《梁祝》迷不可轻视;古典迷不能忽略的CD―... [复制链接]

查看: 65021|回复: 116
1#

一直以来,《梁祝》在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连我这个崇洋眉外的人都未能把这首优美哀怨的曲目排除在我的CD柜中。但真真正正使我“带着想听的心情去听”的《梁祝》版本是由沙咸(也有人称他作“沙汉姆”)开始。

冲动地想拥有《梁祝》是由柴亮+范焘的组合,一张24K日本版金碟,高频凌厉延伸十分出色………..哈――这张帖只讲演奏,录音不是主要,不说了!!――柴亮在二十几分钟的演奏里面,开始段还非常出色,有一贯的《梁祝》风格,内中夹杂着个人对这首曲目的理解,中后段可能因技术或者体力所限,有一些技术层面要求较高的段落老是觉得他有点力不从心。对于柴亮,我只能简单、肤浅、片面地一笔带过,毕竟,已经是3、4年前的印象了。

马勒交响曲之于伯恩斯坦;正如《梁祝》之于西崎崇子一样,倘若在《梁祝》的专帖里不提她,很多《梁祝》迷一定有意见。《梁祝》得以为国人甚至为世界所认知,西崎崇子绝对不可或缺,功不可没。17年前首次在被动的局面下在音乐课中听《梁祝》,依稀还会记得是西崎崇子的版本(老师讲的,我可听不出来),17年后的今日我也很难想像一个高中老师还可以拿得出什么版本出来,西崎崇子版应该是没有错了。今日再听西崎的《梁祝》,当弓弦相触的瞬间已经洋洒着哀、凄、恸三种感情,女性的演奏家一贯的个性特点在西崎身上是一个写照。我还未有机会听过西崎的其他曲目,不了解她其他的演奏是否都与《梁祝》一致――阴柔的运弓,像是刻意地营造出《梁祝》的故事内容上的特点。我由头到尾几乎都没有听过西崎对《梁祝》刚强的一面,乃至到“抗挣”段,梁祝二人也只是默默地、平静地抗;化蝶,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其实我只是从《梁祝》的编排标识上“听得出来”这段是化蝶,之于我自己对化蝶乐段的理解,我个人感觉西崎由开始已经在化蝶――即一开始已经进入故事的结束,之前已经说过,西崎一触弓的瞬间,已经预视着《梁祝》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可能是情绪上被调动出来过于过于地早,听到最后我连一丝丝的“悲”也悲不出来;最后不得不说一说乐团的表现力,出彩的部份是还是有的,乐团越到最后越是入态,弦乐部比较薄弱是我比较不满的地方;




很多《梁祝》迷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是谩骂声不绝了,这也是我写帖前可以预见的,倘若大家都是一样的人,一样的性格,《梁祝》版本何须有如此多呢?艺术本身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关键是大家如何去理解。

言归正传,沙咸,是国际级小提琴手,大家不会否认吧?沙咸今次对《梁祝》的灌录,引用艾格蒙特A-1胆机总设计师梁庆森先生的一句话:“沙咸找来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国家作为《梁祝》伴奏的乐团绝对不是出于随便!”。梁生的话我很是认同――新加坡交响曲团。新加坡的确与香港、澳门等地相似,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城市。《梁祝》是我们音乐史上的瑰宝,现由一个世界知名的美籍小提琴手亲自操刀主理,很多铁杆的《梁祝》迷或者讲是西崎崇子迷还未听演奏已经想学一学晋文公遇秦穆公――退避三舍。我绝对理解大家的心情的,但不抱肯定的态度,不过退一步讲,一个国际级的演奏家,演奏一首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曲目,不正是对我们艺术文化的推广吗?不正是对我们文化艺术的肯定吗?沙咸演奏没有中国气息?不要忘了,这是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是西方的乐器!!

更可能是耳濡目染、也更可能是先入为主。《梁祝》迷已经对西崎版《梁祝》顶礼膜拜。我可能是少数先听沙咸再听西崎的人,我以事论事,以演奏论演奏;就技巧,沙咸是技术性击倒西崎的。沙咸的《梁祝》,你可以完全感受不到他在拉弓的时候有一丝丝的犹豫、莽撞,是一种张力、章法上的美学。西崎是一开始就结束,沙咸则是娓娓道来,在不经意之间结束。

开章。无疑,在熟悉《梁祝》故事的乐迷来说,100%是西崎好,西崎体现了祝英台在故事中的弱,但有时我觉得西崎的弱实在有点过火。沙咸不同,与西崎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的性格,非常中性地开章。沙咸是把你慢慢地带进《梁祝》的世界,有起落、有跌宕、有高潮、有感情色彩,你一路沿着沙咸的思路下来会不知不觉被他带进一个“现实主义”的《梁祝》故事;而西崎则是《梁祝》的另一种表达――“浪漫主义”。西崎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梁祝》中表露无遗,西崎是一种以“化蝶”为依归的艺术表现体;

沙咸对《梁祝》化蝶段的处理手法其实很内敛,那种悲的情绪你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当你听到沙咸招牌的呼吸声,再联想《梁祝》本应的故事的时候,你的灵魂之窗不知不觉会填上一层厚厚的水帘。化碟段可能是沙咸与西崎对《梁祝》最见分野的地方,可能是大家文化背景所致吧。

沙咸是一种慢慢地把你的情绪带向高潮,英台山伯相识、相知、相爱、相分,泾渭分明之中又透出环环相扣,使你感到他的《梁祝》越来越恸(没有打错字)人,这种情感的堆砌、叠加的处理手法都不是最醉我的地方,最使我迷醉的是沙咸的情感仿佛无限,到最后化成蝶仍然使你自由飞翔于一个3D的空间;西崎崇子打一开始就营造出《梁祝》最颠峰的情感一面,颠峰以后无力再吸引我(只能讲我)去细细口味后面的内容,到最后高潮也只能草草。不过我是一个天生喜欢女演奏家的人,无论是钢琴、小提琴、二胡、高音。粗听,西崎崇子是我的选择,她的用力是我喜欢的类型,不同于沙咸的张狂;但细听,沙咸是我不二之选。




沙咸与西崎对《梁祝》的“构图”大相径庭。我总是觉得大家不应该带着情绪去听,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梁祝》故事与演奏家气息相结合去理解、去重新认识我们的《梁祝》。

最后说两件事,乐团。其实新加坡交响乐团和名古屋爱乐乐团,表现力大家也在伯仲之间,但我更偏向于前者。就乐团与小提琴手(沙咸和西崎崇子)的水乳交融性,大家各有千秋。但沙咸和西崎两把小提琴,沙咸太突出了!!

小弟浅见,请各位指正!!
分享 转发
多谢哩个世界赐予了贝多芬哩个人!!
TOP
2#

沙涵姆的《梁祝》,是充分的技艺支撑基础上的旁观者清的演绎!
清透、峻美,当属NO.1!
TOP
3#

梁祝版本可多。。。真正能演好不多。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4#

西崎的《梁祝》并不能算是最好的,无论哪个版本

她对此曲的掌握还是欠缺了一点。
俞丽娜和沈榕在小提琴的表现上要更出色些,孔朝晖的在整体上更出色。
TOP
5#

无论是哪个版本,哪个人去演奏(绎),最后还要跟西崎崇子的版本作比对,西崎崇子已经俨然成为《梁祝》嘅标尺。这张帖,重点不是讨论哪个版本好,主旨在于要《梁祝》迷跳出水井,看看外井以外还有其他东西。我并不是《梁祝》迷,听过的版本也只有三个,我觉得沙咸好,所以就罗西崎崇子这把尺来度。
最后编辑仁厚里权少 最后编辑于 2012-07-16 15:38:32
多谢哩个世界赐予了贝多芬哩个人!!
TOP
6#

“西崎崇子已经俨然成为《梁祝》嘅标尺”
请问将俞丽娜置诸何地?
TOP
7#

多谢楼主分享心得,找张来听听。
建议持反对意见的具体说说理由,让我们增长一下见识。
TOP
8#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12-7-17 9:14:00 发表
多谢楼主分享心得,找张来听听。
建议持反对意见的具体说说理由,让我们增长一下见识。

昨晚再细听西崎崇子与沙咸的版本各一次,觉得西崎崇子还是过于柔弱
多谢哩个世界赐予了贝多芬哩个人!!
TOP
9#

听过沙涵姆版本,再听其它版,总感觉技术拖累了艺术。
其它版本多少都有自己去演一回历史的负累,人物情感多一点煽、一点腻。
沙涵的至少把故事看得清了些,人人都把马少爷当坏蛋,沙涵的马少终于是个正常人。
TOP
10#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2-7-17 9:58:00 发表
听过沙涵姆版本,再听其它版,总感觉技术拖累了艺术。
其它版本多少都有自己去演一回历史的负累,人物情感多一点煽、一点腻。
沙涵的至少把故事看得清了些,人人都把马少爷当坏蛋,沙涵的马少终于是个正常人。

兄长还是一个比较看得客观的人。《梁祝》一直被人们扣上“应该带着伤感”去演绎、去欣赏的帽子,好像一“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梁祝》的本意,昨晚我特别特别地注意西崎崇子和沙咸运弓嘅流畅性。觉得沙咸还是相当地大胆和肯定,该如何就如何。最后一段化蝶,倘若不是俺女人开门的锁匙声我已经控制不了流下眼泪;西崎崇子打一开始就令我心酸,最后10几分钟,我根本静静地坐下来听的心情也欠奉,点解??吸引不了我,西崎崇子的高潮是在开头5分钟
多谢哩个世界赐予了贝多芬哩个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