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查看: 69301|回复: 185
71#

导线容量知多少

分类:

2010/02/22 04:36




  有一项不容否认的事实,即换了一条线音色就变了,但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坏?这是应该考虑的事!
  毫无疑问的,讯号线目前已成为音响迷所热衷的重要话题之一,尤其是在近二、三年来各种音响导线在音响迷的心目中,已从「不屑一顾」的劣势突升到「趋之若鹜」的地位,导线的重要性被音响迷认清了,是好现象,但是如果被「误认」的话,那么以讹传讹,很可能令一些新入门的「烧友」们产生错误的见解,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通常在一套音响中,讯号线的任务分三种: 传送低电平讯号(0.1mV~10mV), 传送高电平讯号(30mV~1V), 连接功率放大器和喇叭系统。 最令音响迷感到兴趣与迷惑的是前者和后者,本次测试的对象为第一类导线,当然也可以用在第二类场合。
  一条讯号线,可能具有许多特性,诸如直流电阻、电容量、电感量、阻抗特性等等,它们的数值不仅每一种线不一样,而且在不同温度时,也可能有差异。 此外一条线由于使用的场所不同,被要求的机械强度也不一样,同样电气特性的线,如果用在常温室内,它也许比较细,也比较脆弱;反之,若用在室外,气候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它就可能变得很粗了,当然价格会贵很多。 一般音响所需用到的导线,它的各种特性中,对声音有显著影响的,大概只有它本身的潜布电容,有许多牌子的导线,一再地强调有「特低」的电容量,姑且不管电容量是「大」好抑或「小」好,如果能确切知道所用的线有多少电容量,总不是坏事,基于这个理由,笔者就现有的几种讯号线,以及另外借来的几种,对其电容量作一测试(详如附表),供大家参考。

容量是否越低越好?
  低容量的导线的确可以减少高频损失,因而许多Hi-Fi 迷想尽一切办法,企图将唱盘至扩大机间讯号线的电容量降至最低,事实上这种作法有商榷的余地,因为没有一只唱头的说明书对用者这样建议。 其实,所有的唱头在设计时,都已将讯号线对频率响应的影响计入,因此,唱头的说明书反会要求加入某一特定的负载电容,以便得到平坦的频率响应,这个数值依唱头种类而异,通常在200PF~400PF 之间,并不算很小。 如果一味地将讯号线电容量降低,那么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高频响应上升,换言之,反而「失真」了。 因此当我们要连接唱盘与扩大机时,的确应重视讯号线之电容量,这个量并非越大越好或越小越好,而是越匹配越好,至少不应和唱头制造者的建议值相差太远,通常可由讯号线潜布电容量和扩大机的输入电容量相加而得,有些较高级的扩大机可选择输入端并联电容值,要控制这部分的电容量就格外简单了。
  因而就​​此方面来看,用电容量较少的讯号线,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发现因电容量太少而高音过强,可用并联电容器的方式改正,若发现容量过大,要减少的话,就比较麻烦了,只有更换或剪短讯号线一途,所以用低容量的线,虽不一定和唱头适配,却易于调整,这可能是许多内行人嗜用低容量线的原因。
应使用何种线构成的讯号线?
  一般音响所有的讯号线,可由三种线构成:普通之隔离线;低容量隔离线;原用于传送射频讯号用的电缆。 前二者之价格较低,而后者由于其原设计用途的关系,特性要求较严格,故价格昂贵,就电容量而言,前者最大,后二者则视线之种类而异,并不一定贵的线电容量最低,因为同轴电缆在设计时仅重视其适用频段之特性阻抗,期容量并非力求其低,因而如为了要获得低容量而刻意购买昂贵的粗大电缆,很可能反而无法如愿以偿。 相反地​​,如果能购到低容量隔离线的话,是最理想了,有时候,倒不如干脆买普通的隔离线,将线尽量缩短,往往也可得到很低的电容量。 总括言,单就线本身长短、粗细与昂贵与否,很难判定容量之大小,除非生产者有标明或用电容表去测,才能知道它的电容量,在知道了电容量后,要去控制它就容易了,因为讯号线的电容量和长度是成正比的,要加要减只要变更长度就行了。



端子有镀金的必要吗?
  发烧友重视的另一课题是,端子到底有无镀金的必要?是否镀了金就能发出「金玉」之声?其实镀金的目的是要防止接触不良(因为金在空气中永不氧化),如果以其他金属作端子,则往往易在导体表面生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并非为良好导体(有时为半导体),因此可能在接点处产生十数欧姆至数百欧姆之阻抗,如果使用在高阻抗回路中,如一般之MM 唱头(负载电阻约50K),尚​​不致对信号产生严重之衰减。 若使用MC 唱头,因其阻抗甚低(仅数欧姆至数十欧姆),接触端如有十数欧姆电阻,则可能对讯号产生剧烈之衰减作用,使得两声道不平衡或音质劣化。
  事实上讯号线并无「好」或「坏」之分,而只能谈它的「适用性」,如果一定要区分好坏,也不能就电容量的大小分类,而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端子规格是否合乎标准、镀金是否均匀、塑胶被覆层是否耐磨等,光就镀金言,就有厚、薄、纯金、K金之分,至于塑胶材料就更多了,同样特性的线如用铁弗龙做当然就会贵些。

  因此导线本身电容量大小实在并不构成导线好坏的标准,固然当您用Shure M95ED 唱头(建议负载电容400~500PF),而仅用100PF 负载时,高音必然会清亮些,这是好吗?是唱头好还是讯号线好?其实这只能代表个人对音色的嗜好而已,无所谓好坏,最起码,Shure 原厂并不希望M95ED 发出这样声音的。
转载音响技术第56期AUG. 1980 导线容量知多少/蒲鸿庆

TOP
72#

DC放大电路浅识

分类: 2010/02/20 01:05


  最近几年来,几家制造扩大机的厂商,推出了所谓的DC 放大器来满足音响玩家。 对这种新机型的扩大机取名为DC 放大器,或许有些不合适;在早期DC 两个字的缩写,至少应用在音响器材上的意义是直接交连(Direit-Coupled)。
  从有电容器交连输出的线路,转变成音乐讯号可直接接到扬声器上,是利用适当的互补型NPN 和PNP 高功率输出晶体和采用双电源,在两晶体的接面建立零DC 电压,只能传送出AC 讯号功率到负载上而没有DC 电压。 这DC 电压的存在(只要有少量的DC 电流流出),是很容易伤害喇叭的音圈,即使这DC 电压很少量,也会导致喇叭音圈位置的偏移,而引起喇叭非线性的工作。

  目前,当音响器材制造厂商提到DC 放大器,他们意味着一种新型放大器,具有放大极低频的能力──理论上可低达0Hz 或DC,而这点是有待讨论的。 既然任何乐器所发出的音乐讯号没有低至0Hz 的,所以设计一种能放大低至0Hz 的放大器是没有意义的,即使由管风琴所发出的最低频率也高达16Hz 之谱。 何必企图去捕捉如此低频音乐讯号的传送,在颤动的感受上大过听觉之瘾?

  实际上一些厂商定义DC放大器,并不如此意味着它能放大「低至0Hz」的能力,但在它的负回授线路上没有低频时间常数(Low-Frequency time constant)。 图2a 显示一般常用负回授线路; 图2b 显示应用在一般所称的DC扩大机中的负回授线路,在这负回授网路中的电容器被省去了,但在其讯号路程中仍然使用电容器交连。
  通常在一部综合扩大机中(包括前级/等化器部份、音调控制部分和功率放大部分)可能一部分或全部设计在DC 扩大机的架构,即制造厂商仍然标称是DC 扩大机的产品。
为何要设计DC 扩大机呢?
  放大直流讯号在音乐讯号的再生上是没有必要的,设计DC 扩大机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利用其极宽广的频率范围特性,在扩大机和杨声器之间,或者唱头和前级/等化器之间建立一固定的驱动功率对频率的关系。
   在讯号途径,包括负回授回路中尽可能的省去电容器,因为电容器是本身会产生谐波失真的元件。
   改善扩大机的波形传送特性。 包括复合讯号本身伴随而来的相位与时间的关系,因此也可以减少瞬时互调失真(TIM)。
消除电容器
  在一个没有输出电容的综合式扩大机里,在讯号路径上仍然有8个之多的电容器,如 图3 所示。 以前使用在输出级的电解质大电容器,降低了音响的品质,因为电容器在此就像是非线性的阻抗,即使它有适当的极性。 在唱头与扩大机和扬声器间的交连电容,也有同样的影响,所以毫无疑问的在现代扩大机的设计中,将首先被考虑要消去的。

  在理论上,要设计一部全然没有电容器的扩大机是有可能的。 不过实际上仍然有些困难,而且是不合乎需要的。 如果有一极小的直流电流由各种讯号源中输入(例如在调谐器的输出电容有微小的漏电现象,或者录音座有同样的问题),这电流将被综合式扩大机的增益所放大(通常在30dB,或者更多),而呈现DC 电压在扬声器上,很容易的就会把价值昂贵的扬声器破坏。 为了这理由在设计综合式扩大机时,交连电容器仍然有其必要的。

  不同的制造厂商在处理DC扩大机时,各有不同的方法。图4 显示了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图4a中只有在功率扩大部分才是纯无电容器的DC设计,使用此种设计的功率扩大机在低频有相当优越的阻尼系数,而使低音部分相当紧而有力,在这种设计中整个音域要求在最佳条件下,必须有性能极其优越的电源供给。 采用此种设计的机型有:山水的AU-707、AU-717、AU-607、AU-515,还有Technics by Panasonic的SU-8080、SU-8075。
  在 图4b 中显示另一种方法,除了功率部分是DC设计外,在前级/等化部份的输入电容也消去了。 此种方法允许电平极低和频率极低的讯号不用经过交连电容直接由唱头进入前级部份。 既然唱头可视为电压发电机,所以在前级/等化部份的第一级通常都使用FET,因为FET具有电压放大的能力,在第一级使用FET的好处是不需要偏压线路。 在唱头输入线路中,当在输入短路的测试条件下,当然使用FET和使用一般双极性电晶体的线路,在讯号杂音比有所不同。 在实际接上唱头的操作下,FET线路有较佳的讯号杂音比。
  使用如 图4b 所示设计的机型有:Kenwood的KA-7300D、KA-7100D和KA8100。

  在 图4C 中所示,在功率和音质控制级的回授回路中电容器都被消去了,在功率部分输出电容器原已被消去了外,在各级的输入和输出电容仍然存在,形成低频时基常数线路。 此种设计方法在Pioneer A-004的综合扩大机中被采用。
  图4d 显示前级/等化部份和功率部分都采用了DC 设计,其交连电容都省去了。 这设计强调唱头的最适当的输入交连,和对扬声器最适宜的输出交连。 各厂商再制造此类型的扩大机时,会基于不同的观点:音质、物理效率和造价,而有所不同。

  举例来说,Onkyo的model A-708和model A-705,采用如 图5 所示,分为两级的等化电路。 负回授线路是用来等化低频部分。 RC线路是等化高频部分,而与RIAA等化要求一致。
  在Yamaha model A-1 功率扩大机中,当使用唱机时的增益是随着增大的,而且没有输入电容器,DC 化设计的等化线路,直接交连到功率部分,如图4d 中虚线所示部分。 在这种情形下只有一个电容器被用在讯号途径上。 换句话说,当音调控制线路使用到这线路上,讯号路径将经过有电容器交连的音调控制部分。
  Sony 再此类型的设计时,稍加变化(如表现在它的Model TA-F6B 型中),当采用DC 化的等化线路设计时,为获得更加稳定性,在其负回授线路中仍然保留着电容值很小的电容器,此种设计通常称做「DC 回授型」。 同样的,在JVC 的model JA-S41 型中在其DC 化设计的前级中,在其负回授线路中仍然保留着容量极小的电容器。
  在 图4e 中所示,在每一级的回授网路中都采用DC化的设计,但交连电容器仍然使用在音调控制和功率放大级部份。 采用此例设计的机种有Pioneer的model A-006。
  最后在图4f 中所示,一种在各级回授线路中电容器都已省略,且各级的输入电容又都省略了。 JVC 的model JA-S77 和model JA-S55 就是采用此法。 这表示出最好的处理方案是将讯号路径上的电容器全部消去。 输出电容器仍然存在(在等化线路与平坦放大级之间和平坦放大与功率放大之间),是为了设计在最小的低频时间常数。
波形的比较
  当我们比较DC 扩大机和AC 扩大机时,光凭一简单的方波输入讯号,是很难从其输出波形看出其不同之处。 因此,使用复合的讯号作为输入,则较容易看出这细小的不同。 例如,我们假如使400Hz 的猝发波讯号(tone Burst)重叠到20Hz 的正弦波上,利用这复合波交连的扩大机时,使用方波输入讯号,即可很容易指出其不同之处。由经过AC 扩大机的方波输出波形的倾斜度(tilt)可指出在低频范围有相当可观的相位移(phase shift)。
  在比较不同设计方式的DC扩形去比较如上述图4b和4f的两种DC扩大机,其间的差别就可容易看出,如 图6图7 所示。

  图6 是由示波器上拍下来的照片,是使用如图4f 之方法所设计的DC 放大器,使用上述的复合波形输入,20Hz 低频输出的相对波形。 而图7 是使用如图4b 构造而设计的DC 放大器的输出波形(图6 和图7 的上端为输入波形)在图7 中可看出20Hz 部分的输出波形(下方)对400Hz 的猝发波,有着位移存在。
  许多音响理论家指出这时间对相位间的关系中的微小的不同,是可以由人类的耳朵听出来的。 也有些人认为这相位的不同是无法由人类的耳朵感觉出来的。 虽然如此,但在评论性的试听时,对这新型DC 扩大机反应出它的声音的确不错。 毫无疑问的,各厂家都在以他们的观点在发展设计DC 扩大机。 但是必须到达消费者的手中,才能决定出这些新型的扩大机,何者能把音乐再生得更接近原音,更且生动。
转载音响技术第55期JUL. 1980 DC放大电路浅识/箫声(取材自Radio Electronic July 1979)

TOP
73#

辛苦了。
TOP
74#

现在是不是没图了啊,下午还有,大家要收藏就把图文都收藏了。。。。。。
TOP
75#

楼主让许多人幡然醒悟、浪子回头,功德无量啊。
TOP
76#

音响杂记 CC

分类: 2010/06/04 09:07

想必很多人看过这本书,我买的是 第三版 了,目前这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是 172单端三极管扩大机 的阐述,书中写着:
在测试台上单端三极管扩大机的技术性能差得可笑通常每声道输出功率小于 10W扩大机的额定输出失真极高可达到 10% THD 、、、 难以形容的临场与瞬变效果 、、、 单端三极机也拥有美妙流畅性与 纯正的音色 、、、 音乐家们好像活生生地在聆听室里为我而演奏 ​​, 音乐表现的率真性实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
直觉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失真都 10% THD 已经不是原来的东西了! 何来 纯正的音色


无论是串联稳压、并联稳压、 SMPS ,以一个 5V / 1A 的电源为例,如果能有这样的电源电路:在任何温度,任何负载(电阻、电感、电容),任何频率的电流变化,只要负载电流在 0 ~ 1A 内,输出电压皆保持在 5V (我知道以现今的技术根本做不出理想的电源),那么,谁还敢撰文说哪种电源 or 哪家做的电源特性好?__ 我不愿意说哪种电源好听! 说穿了,不就是被迫在烂芭乐、烂芒果、烂柳丁三选一? 音响不是这样吗?
如果有一种扩大机电路能在任何负载(动圈喇叭、静电喇叭)、任何频率、任何波形,都保持零失真,那么 DIY USHER PASS McIntosh audio research 听起来都一样啰? 果真如此,是好是坏? 没啥好追求、没有新鲜感、从此不会有人在音响网站打嘴炮!
我不敢说单端管机不好听(事实上我未曾有机会好好静下来听过 300B ),实在是自己的经历:就电磁学的角度,我很欣赏 Dynaudio 喇叭单体的结构,我可以说出他磁路上的优点在哪,但是,我真的不喜欢 Dynaudio 的音色,包含他家的旗舰! 所以,单端管机所谓的好听,来自高失真! 还是因为【与众不同】?
好吧,既然经常要二选一,选哪个? 就喇叭而言,古董喇叭的韵味 vs 近代喇叭的高解析要选哪一个? 管机的甜美 vs 晶体机的雄壮要选哪一个?
我大部分时间是听古典音乐,廿多年前喜欢王海玲的一首歌,刘家昌写的『在雨中』, CD 出来后,我一直期待这首歌出 CD 版,结果这个世纪初,王海玲以不同诠释,不同编曲、配乐,重新唱这首『在雨中』,听来听去,还是喜欢上个世纪的版本! 有一天,同事告诉我:尤雅也唱过『在雨中』,比王海玲更早唱这首歌,弄了一张尤雅唱的『在雨中』来听,我的感觉是没感觉! 还是喜欢王海玲上个世纪的版本。
如果当年我第一次听到的在雨中是尤雅唱的版本我是不是会对王海玲唱的在雨中没感觉
如果先有 CD 再有 LP ,如果先有晶体机再有管机,今天电晶体停产,光华商场里满坑满谷真空管; CD 绝版,唱片行里堆满了 LP ,音响网站里的内容会跟现在一样吗? 我们自己 DIY 的机器叫土炮,换个角度想,厂机设计工程师眼里,他自己设计的东西叫什么,不也是 DIY 吗? 你以为每个厂机设计工程师的功力都很强吗?

TOP
77#

电路!? 发烧零件!?

分类: 2009/04/25 15:05


这是 2006/07 B&W Catalog


里面秀了一张【鹦鹉螺】电子分音的 PCB ,没看到发烧零件!



这是用 Scanner 扫描放大, TL071 TI 的产品, B&W 用的是 ST TL071


提到 NE5534 ,大家的话题是:大 S 还是小 s B&W 用的是大家不屑的 JRC


还是多放点心思在电路上吧!

人长得漂亮化个淡妆就很美!

生来很抱歉,浓妆艳抹又如何?

TOP
78#

现役音响器材_KEF Reference Series Speaker CC

分类:2008/04/07 08:28

2004 年底因客厅装潢不适合摆落地喇叭,所以买了一对 KEF Reference 201 ,会买它的原因:国中时,在一位有钱的同学家听过 KEF 104a b (品牌情结),看过烂掉的泡棉边、变色的纸盆,所以对胶盆单体有先入为主的好感! 最致命的原因是跟音响店老板很熟!

Reference 201 听了一年,经常听得正入神时,不是儿子要看卡通、就是老婆要看烧菜,刚好那时天外飞来一笔闲钱,决定效法日本人买一对落地喇叭放在书房里独享。 想一想既然是近场聆听,同轴喇叭应该会比较有利吧! 否则音场是否会上下跑? 所以我有两个选择 KEF TANNOY ,但 TANNOY 的体型实在太庞大了!


音响店老板说 Reference 203 便宜卖我,我说六吋半单体多一只,低频能沉多少? 老板说 Reference 205 杂志价剖半、万元以下无条件舍去再送高级喇叭线! 第二天跑去银行汇款,在路上一直想: 205 搬回家一定会后悔为何不狠下心买 207 于是打电话问老板 207 是不是也是杂志价剖半、万元以下无条件舍去? 汇完款跑去音响店听音乐,一进门就看到一对未拆箱的 205 (老板前一天认为我会买 205 就进货了),老板说 207 没那么快,还问我要不要先把 205 借我听? 我说这样太麻烦了!


等了一个礼拜,喇叭还没送来,老板说台湾没货要等! 等了一个月,喇叭还是没送来,我有点沉不住气了,打电话问代理商,代理商证实有收到音响店的定单,并告知 207 全球缺货! 最后等了三个多月,在 2006 农历年前两天, KEF Reference 207 进驻我的书房。 不知高价音响器材是否都是接单生产、代理商无库存?




我并没有打算把 201 卖了,所以我同时拥有 KEF Reference 系列最大 & 最小的两对喇叭,刚开始听 Reference 207 时,真的是很过瘾! 一般三音路大叭中音与低音单体的分频点在 400Hz 左右,而 Reference 207 左右两只十吋单体只负责 120Hz 以下的部分,所以有些时间这四只低音单体是在 Stand- by ,而另一只负责 120~400Hz 的十吋单体则是紧贴在 Uni-Q 下方,所以以某个角度看,根本就是一对中型书架喇叭放在重低音上!

Reference 207 进门前,我曾有个规格上的想法:仔细比较 KEF Reference 系列和 B&W 800 系列,同系列中、高音单体都一样,分频点也相同,那么,我是不是可以买 B&W N805 加他们家的重低音,这个买法总价不用 N802 ,但可调出多种低频! 当我放同样的 CD ,同样的音量,把耳朵贴到 Uni-Q 上面那颗『弹头』听时,很明显地感到 207 SHF 201 SHF 有较多的输出,我相信同系列的中、高音单体会是一样的(库存管理),有没有挑过 __ 不详,但是在高频部分,他们绝对会用分音器把同系列不同等级的叭调成不一样,否则 N805 ASW700 就有 N802 的声音,那么 N802 卖给谁?


不过, KEF Reference 系列倒是开了一扇后门 __Tri-Wire ,现在我的 Reference 201 每个叭的三组接点给它全频不同 Level 的输入,有时倒是想请 203 205 的用家听听我的 201 ,或是能让我听听他的 203 205

Reference 207 刚进门的那段日子,每当扩大机电源开关打开时,就在想要听哪张 CD 呢? 结果,我的 300 CD 剩下不到十张,每天都只听那不到十张能够榨出 Reference 207 能耐的发烧片,每张只听一、两首曲子。 听久了,也没什么了! 听了两、三个月后就已经开始觉得【不过就是这样】嘛! 这时可以理解为何某些烧友常常换器材,寻求新的听感。

至于我呢? 以前听小叭时心中总有一个疙瘩 __ 没低频,现在飞天遁地了,反而开始包容不同 Size 的叭,就像篮球场上,全队都是长人就一定会赢球吗? 不同球员有不同球风 & 打法,看教练怎么调度! 球赛内容不同,但都很精彩!

PS 2003 年工厂西进 ,部分工厂干部不愿意派驻对岸。2004 年中 ​​去工厂试产时,一个测试治具坏了,好死不死是测我的东西,糟糕的是我所隶属的部门负责一个年营业额超过台币十亿的 OEM 案子,工厂两百多名作业员停工,一堆老外在那里等治具,工厂做治具的大陆工程师搞不懂那台治具,我也不懂, Product Manager 被逼疯了,把这颗球踢给我,我另起炉灶,用我的方法花了四小时重新生出一个测试治具,工厂复工了。 老板很高兴, 2005 年我的股票多了几张,换了这对 KEF Reference 207 ^_^

TOP
79#

现役音响器材_硬体

分类: 2007/10/12 18:02


McIntosh C34V 大概在 2005 年帮台中一位网兄打 Mail 直接跟 McIntosh 买玻璃面板,他顺道买 C34V MC2720 电路图,两份电路图都 Copy 给我, C34V 里面有不少一般机子所没有的功能,后来在 YAHOO 看到这台,从台北开车到台中清水去载回来。





audio research ,一个心仪已久的牌子,还好以前没钱买,等到自己读完电子,干了几年 R&D ,才知道电解电容的寿命一般为 2000Hr Long Life 的为 5000Hr2000 5000 小时后,电容容量不是降到零,而是新品的 70~80% 容量,且温度每增加 10 ,寿命减半。 提这些是干啥? 早期 audio research 几乎都把电解电容放在功率管 6550 旁边, 5000/(2x365)=6.8 ,知道这代表啥意义吧! 为何新的 audio research 外观搞成这样? DIY 的造型相去不远! 相信不少 audio research 迷会怀念旧款【典型】的造型,但我更欣赏用变压器把高热的真空管与电解电容画一道【楚河汉界】, audio research 说这造型在降低成本,让更多人买得起,但是我比较相信是 audio research after service 统计数据!


Marantz 2226B 是我国中时心仪的器材,当年在台售价足以支付私立国中两学年的学费,这台是从 YAHOO 标来的,购入时面板右上角有碰撞到,后来把面板拆下来用铣床两侧各铣去 3mm ,面板上蓝色的字跟一般您看到的有一点色差,是的,原本是用灯炮照明,开机十分钟后会有燃烧塑胶的气味,我无法确认是否为有毒气体,于是用了一百多颗白光 LED 取代原有灯炮, LED 发热低,不会烤旁边的塑胶产生怪味。




原本我有一台近十万的讯源,后来发现我听不出它与 USHER CD-1 的差异,想一想,数位讯源不像扩大机属半永久的电器产品,镭射头 & 机械结构都会耗损,几年后绝对没有维修料,于是把贵的卖了,爱用国货。
CD-1 的机壳没有任何散热孔近乎完全密闭, CD 托盘打开时,会从内部散出非常浓的机油味,非常刺鼻,我把一块 LUX 香皂放在机壳内,两、三个月后状况改善。

TOP
80#

每天顶一下,版主辛苦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