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传真系统与声音技术演变***转载
分类: 2008/12/17 02:46
高传真系统与声音技术演变
涂能荣资深媒体人
「声音」( Sound )是人类最方便、最迅速的思想传递与沟通的工具;而听觉 ( Listening )则是接受此种讯息传播的基本途径。 声音的内容包罗万象;它包括:
演讲、旁白、对话、音乐、歌剧、相声、戏剧、现场记录…等综合性符码( Code ) 或讯息( Message )。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声音丰富多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
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是能「见其行,闻其声」。 在纪录片中,如果人们看到鸟 儿、流水、人物讲话,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就会产生一种不真实、不自然的感
觉,如果能以这些声音作为纪录片的背景,就会增强形象氛围的完整性和声音空 间的厚度,还实际生活的本来面目;丰富纪实的真实性,尤如身临其境。 一般来
说「声音」的定义有两个,「声」指物理性的传递现象,「音」是指在电路中的流 动的讯号,音讯制作就是将「声」与「音」做转换与处理,其目的就是达成声音
传播「高传真」( High-Fidelity )的目的。
「高传真」简单地说就是「原音重现」,它的目的就是让听者能够体会「身 历其境」的感觉,例如摇滚音乐会现场( Live)的录音,能表现其场面的热闹、
震憾和陶醉…等感觉。 如戏剧节目中因场景变化而改变的「声音空间」,其实这 只是高传真达成的一项因素而已。 高传真的传达意念在于「真」( Reality ),但许
多声音的传达在于抽象的、感性的,所以高传真不能只对「真」做唯一的追求理 想,更重要的是加诸其情感的想像空间,就好像我们评估一幅人像画,绝不要针 对它画得像不像,而要品味它意象的「美」( Beauty ),那才是真正艺术的「善」 ( Receptive )。 因此,高传真必需同时达成「真善美」的氛围。高传真的路径必须透过录音( Sound Recording )、扩音( PA-PublicAddress )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或广播( Broadcasting )转换为「音讯」( Audio )作业来达成,广播在电视与广播 界叫做「成音」,其让声音传递的更久、更远、更快,而上述路径的功效也各有 不同。 「成音」或「录音」英文称之为「 Audio Recording」或是「 Sound Recording 」,
它是指以录制、处理、加工、美化、设计…等手段,使声音讯息重现( Reproduce ) 的过程,成音是「音讯传播」( Audio Communication )的一环。 声音「技术」与 「艺术」的应用;大量使用在广播、电视、电影、录影、录音、影音光碟、演唱 会、远距教学、简报作业、现场扩音…等相关传播媒介与之中。 另外,它更可为
动画制作、线上游戏、网际网路、视讯会议、电信媒介与多媒体…等,提供最佳 且不可或缺的听觉效果与感受。
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是 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的发明者,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
有不少著名的发明。 爱迪生一生共有约 2,000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迪生发明的电话和电报更是人类通讯与传播的重要里程 碑,电话和电报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除了电话和电报之外,留声机也 是他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从发明的想像力来看,这是他极为重大的发 明成就。 自从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与单声道电唱机的上市,勾起了人类对 高音质听觉享受的追求,声音与画面在电影与电视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音讯 对广播媒体更是如此,在有声电影诞生的初期,由于技术的原因,声音主要表现 声源和一种单音的作用上,这与电视也是一样的。 电视发展之初有了声音之后, 它不再成为一座只有影像魔术盒的「哑巴」,而当时的广播不求音质,只不过是 「有声就好」。
1881年8月30日克莱门‧阿代尔在德国获得了一项「改善剧场电话设备」 的专利。 阿代尔的发明是:『把两组麦克风置于剧场舞台的两边,声音便被分程
送到载着受话器的观 众 的耳中。 』这项发明在 1881年举办的巴黎博览会上首次 展示,并在那里「播送」巴黎剧场舞台上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首次 人们听到了「立体声」( Stereo),或称之为「身历声」。 与此同时,有一位叫奥恩 佐格的发明家,在普鲁士王储的宫殿里也使用了跟阿代尔的发明类似的装置。 立
体声与单声道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倾听的人更容易找到声源的位置与方向,这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种现象跟人们用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更能准确地判断距离远近;是一样的道 理。 身历声的发展,最初是与电话系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电影的发展史来看,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以后,由于「同期录
音」的技术困难设备不足,无法于拍摄时录制现场声音。 十九世纪末发明的电话 技术,给有声电影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录播音器材-麦克风、声频放大器与扩音 器的出现,使得有声电影的放映;成为可能。 后来声音技术的进步,电影工作者 能使画面与音轨同步记录,使得电影进入了有声时期。 电影一开始人们只能采取 播放戏院的现场以配音、留声机播放、或乐团演奏的形式-称之为「外加声音」, 但很容易出现声话不对位的问题,这种为电影专属作曲的音乐或配乐,后来称之 为「电影原著音乐」( Original Soundtrack),或称之为「电影原声带」。 早期默片 电影的型式,直到光电管应用后才出现有声电影,而电影成为一种「有声的媒体」 始于 1927年。 电影制作时,声音讯号被转换成光讯号记录在音轨中;播映影片 时,利用光电管侦测胶片中音轨的讯号,然后送到三极管放大,再送到喇叭转成 声音播出,同年( 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推出了第一部有声 电影《爵士歌王》,电影就成为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这是电影技术的一次 重大变革。1927年,电视之父-贝尔德先后在伦敦与格拉斯哥之间、伦敦与纽约之间, 用电话线成功试验了电视的传输。1928年,他更将影片从英国伦敦用无线电波传 送到美国纽约,举世更惊喜其成就,但是当时的电视如同电影初期的发展一样,
是由无声方式开播的。 贝尔德在英国政府及英国广播公司( BBC)资助下,更进 一步研发「让电视发声」的技术,就在隔年底(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播送了他 的新发明那就是-「有声电视」,接着贝尔德更将电视的声音与影像达到完全同 步。 此时电视与电影同时都成为「能看能听」的媒体。 声音是电视媒介除了影像 之外的基本元素,这项发明使纯视觉的媒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来发现敌人飞机的「双耳接收喇叭」就是利用立体 声的这个特点完成的。 贝尔电话实验室( Bell Laboratories)在1930年代,是研
究身历声的主要推手。1933年4月27日,贝尔电话实验室作了公开的实验:在 费城举办的音乐会,通过电话线路以立体声方式传到了华盛顿。 然而,早在 1925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年,美国美国康乃狄克州的 WPAJ电台进行了立体声广播,采取用两种不同波长
播同一节目,在听者的两只耳朵上各用一们接收器来分别收听的办法,进行了立 体声广播。1931年英国电气和音乐工业公司录音师-布吕姆莱因(Alan Blumlein)
提出立体声录音的构想,发明了立体声唱片,并于 1933年申请到了最早的的专 利权。 而最早的立体声的电影,则是迪斯尼公司于 1941年播映的《幻想曲》。无线电波或载波调变声音讯号地方式有二种,一种是「调幅广播」( AMAmplitude Modulation),它是以无线电波之载波振幅,是随低高频声音讯号产生 振幅的变化,也就是将讯号大小幅度加以调变后,再发射出去的一种方式,调幅
广播的特点是接收机比较简单,初期的无线广播都是调幅广播。 另一种是「调频 广播」( FM-Frequency Modulation)它是美国爱德温‧阿姆斯壮(Edwin Armstrong) 于 1933年发明,它以音量变化改变载波的频率,随低高频声音讯号产生变化, 也就是是将讯号大小变成频率大小加以调变后,再发射出去的一种方式,调频广 播的抗干扰能力强,特别适宜于立体声广播。 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将最早由载 送声音节目的调幅广播系统由单声推向立体声。 他并于 1935年11月6日在无线
电工程师学会纽约分部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通过频率调制系统降低无线电讯号 干扰的方法》的文章,第一次描述了调频无线电,调频无线电技术同时也带来立 体声广播服务的起源。 发展成为能播放立体声道( Stereo)的调频广播,使广播 电台声讯的规格进入「立体声的世界」,至此科学家也试图将电视「变声」成为 立体声的媒体。 在电视声音方面,到了 1958年左右,双声道(Pair of Sound Channels)的立体声电视系统才开始推出,它利用左右两声道构成的音源,展现横向声音的方向性与空间感,大幅提升了听觉上的感受,使得立体声电视普及于
家庭中。台湾现用之美规 NTSC电视标准系统于1953年制定的,每个电视频道占用 6MHz其中影像以调幅方式传送,频宽为4.2MHz单音声讯部份则以调频FM方
式发射,音讯所占用频宽为 50KHz,视讯与音讯讯号之间仍有275KHz之频宽, 早期电视技术并不发达,此空间是作为保护带( Guard)之用,后来在不影响原
讯号架构下,可以发展出电视立体声的系统。 电视在单声道的广播中,只传递一 个声音讯号,所以也只需要一个喇叭来呈现所传递的讯号;然而立体声的节目,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是将两个声音讯号结合后透过一个声音讯号的频道传送,有立体声的电视接收机
可以把这两种声音分离而用两个喇叭使得原音重现。 美国在 1984年将BTSC ( Broadcast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MTS(Multi-Channel Television Sound)系统订为电视多声道音讯系统标准,MTS系统标准不但含了立体声更增 加了第二语言声道的服务,声音讯号可支援「双语」,称之为「SAP-Second Audio Program」,SAP也是MTS系统标准的一部份。 电视立体声的发展比彩色视讯整 整晚了三十余年才正式由单声进入立体的时代。早在四百年前,义大利作曲家加布里耶利( Domenico Gabrielli,1659~1690
年)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演出他的作品,发现人类非常喜欢被声音环绕的感 觉,所以他把铜管乐器与合唱团安置在教堂四周的楼上演出。 到了 1900年巴黎 博览会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曾展出一台三音轨的圆筒式留声机,美国人汤玛斯 麦克唐纳( Thomas MacDonald)更在圆筒上同时刻下三个音槽,播放时三只唱针 就连接三个号筒,在 1931年他就率领费城管弦乐团替「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y)进行了一些实验,这是史上最早的立体声(Stereo)录音,1970年全 世界透过电视转播,看到了人类登陆月球的空前壮举,这时美国电音公司
( Electro-Voice)借此发表了矩阵式的四声道系统,从此掀开一场「四声道音效」 的大战,美国 CBS唱片公司五○到六○年代间的名制作人约翰麦可库( John
McClure)也倾全力推动CBS实验室制作四声道唱片,1971年夏天瑞士举行的国 际音乐工业会议中会场四角都安置了喇叭,经过了此次的展示,人们终于感受环 绕音效所能带来的惊喜与震撼。
早期的立体声电影的声音系统就是指「多声道系统」( Multi-channel System) 或者「环场声音系统」( Surrounding Sound System)。 1980年代立体声电影声音采 用一种矩阵方式的「四声道」( Quadraphonic System)系统,将四声道的声音资料 透过编码器编为为两个音轨,在播放时再运用四声道解码器使其还原为四个声 道,这种声道系统也称之为「矩阵四声道身历声系统」( Matrix Quad System),这
正是多声道发展的基础。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声音的记录与播出的模式也发生 了变化,电影声音的记录媒体也从过去的光学录音到类比磁性录音,甚至到今天 的「数位录音」( Digital Recording)与「环绕音效](Surround Sound)。1979年,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雷射碟影机」( LD-Laser Disk Player)的发明,由于LD的声音与画质都已达 到某种程度的境地,其声音也必需提升,以储存媒介播放多声道音轨,雷射碟影
的声音编码技术,成为后来发展 DVD光碟多声道的基础。 在电视方面,记录模 式也从单音到立体声、多语言,电视音讯的制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声音的服务也
越来越周全。 在未来的数位电视,更有如同电影的数位「多声道环绕音效」 ( Multi-channels Surround Sound)一样,提供最佳的声音服务,并为数位电视建
构最高影音享受的家庭电影院( Home Theater)。
近年来在多声道环绕音效的推动,杜比公司占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杜比公司 早期研究的主要技术在于「杂音抑制」( Noise Reduction)系统,如1965年发表
的 Dolby-A,它解决了磁带进行所带来的杂音,后又发展了Dolby-B与Dolby-C… 等,中期它则积极开发环绕音效的系统,如 1980年初为电影院开发的
Dolby-Stereo,后续更为家庭用音响系统开发了Dolby-Surround、Dolby Pro-Logic Surround…等,它悄悄地将原有的音讯带入多声道「音讯编码」(Audio Coding) 的纪元,我们要问多声道环绕音效与杜比公司有何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它是有 脉络可寻的,当年它就是利用「音感模型」( Perceptual Model)制作出各类的杂 音抑制系统,后续又用此一原理开发出环绕音效,为求更多声道的传送,更将「遮 蔽效应」( Masking Effect)开发出「感官式编码技术」(Perceptual Coding)应用 在压缩技术上,顺利的将更多声道送「上垒」。 声音系统的多声道功能,提供我
们更多的服务,如具现场感的多声道环绕音效( AC-3)、多语言的服务(Multilingual Services)与如同CD品质的音质…等,相信它必能提供如同电影院般的影音效 果,谈到电影人们常说它是梦工厂( Dream Works),没错它的确带给了我们无限 欢乐,近年来电影事业因为电脑动画( CG-Computer Graphic)的进步,电影事 业将娱乐推上最高峰,真可谓达成「不可能的任务」,使得「美梦成真」,而音讯 处理也不逊色,未来除了电影之外,无论电视、广播,乃至于电玩、动画与线上 游戏的声音技术将可能成为高传真及多声道环绕音效重要应用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