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查看: 69344|回复: 185
91#

leslie,您真是“及时雨”呀!每天都给我们充电。
TOP
92#

原帖由 古典包子 于 2011-4-14 11:45:00 发表
leslie,您真是“及时雨”呀!每天都给我们充电。


到底怎么回事? 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分类: 2008/09/27 03:31

虽然最近是音响业的严冬,很多商家都快撑不下去了,但我看市场上还是有人卖的不错啊,于是潜下心来好好研究到底EARLY BIRD线材是哪里出错了。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像被老田看到了,目前仍然活跃在市场上的线,主事者不是连导电系数都搞不清楚,就是根本不接触音响,更夸张的是如阴森购物台那种胡天胡地的乱吹乱扯,居然也可以大卖!
EARLY BIRD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跟一些朋友、玩家聊天讨论之余得到了结论~~~~~~~老田压根不懂行销!
很多话老田不敢讲,但外行敢讲,不玩音响的人敢讲!
记得前阵子在MYAV看到了有玩家说自己用的是9N纯银线,老田瞪大眼睛自问为什么我不知道有这种东西?
是老田孤漏寡闻? 是玩家自夸? 还是商家欺骗消费者?
看过卖线商家的实验,说导体纯不纯用导热法来试验,在线材的一端用铬铁加热,另一端用手感测,如果很快就感觉到热度就表示线材的纯度很好。
理论是没有错,可是2N纯度跟5N纯度的导热速度可以用手感测出来吗? 这样的实验是不是太粗糙了!
还看过几个雅虎拍卖上面的笑话,导电系数优劣排序居然是金→银→铜、 SILVER PLATED COPPER WIRE叫做纯银线?
同一张证书连不相干的产品都可以拿来用,更可笑的还是只摭住中文而忘了摭英文,以为大家都是英文盲吗?
还有一个好玩的,某商家说他是根本不玩音响,所以他做出来的线绝对中性!
好像有道理哦!
但是,那他怎么知道音响玩家要的是什么呢?
所以啰,广告词听听就好,愈不懂的人可以讲的愈夸张,也愈有人青睐!
行销啊,这个老田得好好学习了!

TOP
93#

LOOK-T 罗财炽
扩大机的声音表现

分类: cc



















2

010/11/18 01:19

最近听音乐时再次感到扩大器对喇叭的影响,而且这影响还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所谓的影响就是声音的表现,譬如说控制力、韵味、细节、定位等,最近弄了一对6吋的小喇叭,这喇叭拨放音乐时,感觉声音是清晰有余却温润不足,我的管机大都是以12吋的PMC喇叭调的,低音相当宽松,但在使用小喇叭时却不再宽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大喇叭的低音纸盆的质量大,相同的功率对大质量的喇叭必然控制力较低、速度反应较慢! 所以常常听人说音响搭配最重要,因此DIY族老是换零件,一般人则以换线材甚至换机器,以满足自己的听感,我在想的是能不能做一台可变控制因素的机器,以满足较多的喇叭。
就上述的观念,必须先要了解影响声音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就喇叭来说,就一些早期较有名的几个品牌来看,ALTEC、JBL 、AR、 Tannoy、b&w-801 等。
ALTEC以604系列最为人知,由早期的纸边到后期的布边,不管如何它的速度是一流的,效率超高精准,但低频滚降快且较缺乏韵味,声音显的较粗糙一点,需要相当大的场地以距离来降低吵杂的影响。
JBL出自ALTEC,JBL的喇叭有两种系统,一种沿用和ALTEC一样的结构,另一种对ALTEC喇叭的问题做了大幅的改进,尤其在纸盆和悬边的材料,悬边改为泡棉,纸盆改为微光面,这样低频延伸下降了,但速度感也变慢了,但因此适合更多的人聆听。
AR以气垫式喇叭闻名,悬边大多为海绵或橡胶为主,未装箱时喇叭的柔软度相当好,冲程也相当长,装入全密厚实的喇叭箱,利用箱内的空气做弹力,速度中等效率相当低,声音有点特别的韵味。
Tannoy以同轴点音源闻名,尤其是 西敏寺Tannoy westminster Royal这对喇叭更让人津津乐道,这喇叭有多款悬边,纸、海绵、橡胶都有,属背载反射式设计,效率相当高,声音宽松属于较缓慢的,虽说是点音源但一般来说定位并没有特别好。
b&w以801系列风靡全世界,尤其台湾和日本更是多到不可数,低音都是以塑胶盆橡皮边为主,低频相当宽松,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容易产生驻波,或是说要推到低音形体感、层次分明,主机的控制力要极佳。
就上述的喇叭都是一时之选,以固定一台主机来推时,各家的特质会相当明显,或快或慢、清晰混杂各有不同,这时你会想如果能做适当的修正,让声音有较一致的表现,则大家也就不必天天换线材、改机器了。 但这样的功能,或许有人会以为加个tone就可以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简单的,因为音调控制使用RC电路,信号通过会产生相移,当调整过多时音场、音像、定位会乱掉,这样做得不偿失,这也是近年的扩大器都没有设音调控制的原因之一吧,再来就是速度感,一般现在的晶体机速度都相当快,所以高档机的内部也都相当复杂,修正电路一堆,好料用尽就只是要取得温润、华丽、浑厚、轻快、定位清楚、音场开阔的声音而已,但这些看来都是矛盾的,却又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真正好的机器都是天价。
温润的声底如何发出轻快的节奏,华丽的章节如何展现浑厚的嗓音,音场开阔定位却要清晰精准,这里表示隐藏一些特质,轻快表示扩大器的暂态特性好,华丽表示中高频均衡,浑厚表示中低频电流饱满,温润表示中高频收敛适当,定位清晰、音场开阔表示频宽、动态足,每个音符节拍能量都均衡,才能在场面大又复杂的交响乐中有层次分明、规模宏大的表现,在上述的条件中是缺一不可。 但如何才能恰到好处,有适当的宽松又有精准的定位,这问题最近我有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在我的前级内部,设计了一个可调整宽松度的控制,当然范围在太紧一点~ ~到~~太松一点,这样就可配合各式的机器或喇叭,现正在做细部的调整。

TOP
94#

CC LOOK-T 罗财炽

关于音控

分类: 2009/03/20 08:50

人类有时候是一种相当矛盾的动物,工商业不发达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机的,好不容易弄个肥料厂,终于可以吃到又嫩又肥的蔬果,好日子过没多久却又觉得以前的东西比较自然,好不容易有车了,却觉得老是开车运动不够,诸如此类的东西不胜枚举,这也是今天谈这主题的原因。
音响何时开始不加音控? 这应该是渐进的,但应该在有所谓HI END以后才渐渐普遍被认同,现在的概念几乎变成有音控就不够HI,这现象也不是没道理的,尤其在CD出来以后,推出相当多的测试片可见一般,过去音源品质不一,问题难以确定,当音源几乎只剩CD以后,基本的标准比较容易取得,音源解决了基本要求,扩大器频宽向来没问题,剩下的就只有喇叭,所以各厂莫不大力发展,又逢世界经济不断扩张,所以喇叭有向下延伸到10HZ的,向上延伸更到100KHZ以上,既然是HI END怎么可以不精准,如果扩大器还加上音控,不就是告诉人说这不是最高级的,有这样的概念厂商就顺水推舟,卖家、用家也都有这样的认同,渐渐就看不到有音控的产品了。
但音控并没有因此消失,只是换个形象来达成音控的目的,譬如说信号线调音,最早有不同线材差异的讯号线销售,就我知道的是在民国65~66年间,我的老板还问我说短短的信号线有差吗?这样的现象自此到现在还没定论,后来更进一步发展到喇叭线、电源线,进而到扩散板、脚锥、再制电源等,自做派的就延伸到各类补品的调音密技,所以说音控并没有消失,只是由免费的变成付费的,由简单的变成复杂且多样的,原本单纯的动作可完成的目的,变成愚不可及的梦想,40年前高级音响是奢侈品,我们花20年把它变成普及品,然后再花20年把它变回奢侈品,可笑吧!
当然音控的设置虽说都是附设的,当然也有专业型的譬如调色盘,但实在说调色盘还不是一般听音乐的人能用的好的,大多数人对乐器的频率和音色都认识不足,所以用起来都不会太好,但我到客户那里看一台...Accuphase的环境控制器,型号不记得了,使用起来还真方便,首先把CD放入机器,按一个键机器读出CD的原始标准(数位的好处),然后把机器附加的麦克风放在主位的位置上,再唱一遍机器会纪录现场的效果,和机器里面CD的标准比较,然后做出各种补正或修整,并自动纪录各项数据和划出曲线,做其他CD播放时参考使用,另外也可以随个人喜好,以机器提供的触控笔,随喜好做各种曲线的调整,并且是用划线的方式,这是我看过最方便使用的,但最重要的是你相信机器调整的音调是正确的和喜欢的,这样的选择就是相信录音人员和制片人员的专业,让器材做最准确的修正,现场我试过一张几个人合唱的SACD, 调整后的音场、音像、定位真的好到不行,真是如临现场! 但Accuphase中规中举的表现,却没给我太多的好听感。

TOP
95#

单端管机的频宽

分类:

2009/03/04 04:15



2009 年二月中修理了那台单端 KT-88 后,心中有些特别的感想,为什么一台真空管单端的扩大机,装好两年中间没人发现问题,所谓的问题就是单端变压器的铁芯,装成了 PP 的模式还可以撑两年不被发现,最后发现问题的原因却是因为新弄了一对大喇叭,设计喇叭的人对品质有一定的信心,又再弄了一台扩大器比较后,才确定机 器有问题,一直到了我这里,拆下变压器测量才发现问题症结。


有了这次的经验,这半个月来我听音乐,都特别注意低频的音质,过去我有好一段时间都是用 B&W-801—I-II-III 代的喇叭,低频相当好推,一直都有不错的感觉,有一段时间大约是一个多月,我这里的 801 都被客户强行买走,一直到现役的 PMC 的M B1 到位, 300B 才又再次推大家伙, PMC-MB1 B&W- 801 一样,都是 12 吋低音但 PMC的中 低音更厚实一点,因为这对喇叭之前有一段时间都没用,刚开始的几天声音不是很开,但过后都没问题,偶而有低音表现上有些瑕疵,也都认为区区 7 瓦的单端机,能有这样的表现也就不错了,因为大多数的时间完全听不出是小机器的感觉,这是相当好的表现!


但有一点感觉就是,再某一个点后就有抓不住这喇叭低频声底的感觉,因为PMC喇叭声音表现实在太中规中矩了,有了上面的觉知,别人因为有了大喇叭后,发现机器低频的问题,虽然自己的低音只有在开的很大声时,才会有点糊的问题,但多数时间不会开那样大声,所以也就认为是正常的,但这两天为了 8 管的前级调音,找出了很多以前不听的片子,尤其是钛孚音响发烧精选第三辑,也就是台北地 29 届音响展的CD,这张CD 的第一首巴哈的 -- 触技与复格, Bach Bwv.565这首管风琴的曲目,我用它测试前级的高音光泽,但管风琴的低频实在有够低,所以偶而会有低频不清晰的状况,照以前的情况不会有人在意,这好像是小管机应有的宿命不是吗?


但这次测试我特别注意,所以在一个阶段后为了弄清楚状况,我把示波器、信号产生器拿出来,特别在实际前后级连接的状态下,接上假负载来个低频大作战,频率由 1 千赫慢慢往下降,状况都相当好,一直到了 20 30 赫,我发现正弦波有一点变形,心想会不会低音糊就是这造成的? 这时只好加大功率,让负载更大一点,果然变形有稍微的变大,查到原因后二话不说关机整修,好在变压器是自己做的,在做过一番调整后,再用仪器测试一遍,纪录好实际的数据,装回扩大机上,再次的测试果然问题没了,但声音表现不知道如何? 只好装上 CD 播放机,放上熟悉的乐曲,哇! 果然低音的不悦感没了,到此这次的测试经验,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概念和感想。


说到概念和感想是,如果你没有一对够好的喇叭,那你很多的装机问题可能都不会发现,但就算你的喇叭够好,如果你不用仪器测试也不会发现问题,因为你可能会被观念骗过去,就算问题一直存在,你可能永远不会发现它,会这样讲是我有一对 Roges-7 的喇叭,声底和 pmc 的几乎一样,但用它来 ​​播管风琴的超低音,完全不会感觉声音有何不对,因为这喇叭 40HZ 以下的声音都被切掉了,所以管机的问题就被掩饰过去了,所以我认为现在有这样问题的管机一定非常多,一部小功率管机装的好不好,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检验方法,就是在破声发生前,推大型喇叭的表现要有轻松感,只有音量大小的问题,不会有任何机器不够力的感觉,那你的管机就相当不错了。



LOOK-T 2009-03-01

TOP
96#

测试的迷思

分类: 2009/02/13 06:22

DIY的朋友在装置各种设备时,难免要测一下特性,看看特性指标表现如何,就工程来说技术指标是一个相当好的参考数据,这样产品才会有一定的品质,这也是产品的最基本的标准保证,也是厂商应有的态度。
在零件、部品、成品的制造都会有品管,当然都会经过一番测试,测试的标准公认的是以仪器厂商的测试设备来测,另外就是以实作后,以简单的仪器测量,例如现在普遍的示波器、三用电表、信号产生器、计数器等来测。 但这样的测试就较繁复,也比较容易欠缺基准,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容易明白,测量时是多么容易产生误差,记得前次推出ARC VT-60厚级变压器时,测量满功率输出的状况,在一开始测试时原本的机器输出高达53瓦,但经过一阵子(约2~3小时后),又重新再做一次,怎么输出功率却达不道原先的标准?经过一番检查,找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机器变热了,电源变压器经过两声道全功率输出后,整个温升都高起来,电源变压器的各组线圈的内阻都跟着升高,高压电跟着下降了,因为所有的功率来自同一个电源插座,经过一段时间连电源线的电压都下降好几伏,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就使最大输出跟着下降。
另一个问题是信号产生器的问题,有些仪器在中低频的输出稳定度还好,跟着频率高时输出变低,越高频失真越大,输出电压降低幅度更明显,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错,这时测出来的标准就失去意义,再来是受测设备的问题,就一真空管后级来说,每家生产的真空管虽然型号相同,但特性上却有所不同,所以测试时应注明使用的品牌型号,同一人测试时应使用相同的才不易出错,不然特性不同测试就毫无意义,举例来说:相同的变压器使用5687、6L6、6550、KT88等三极结法的状态,虽然输入标准都一样,但测出来的状态结果一定相差很大,这是因为这些管子接成三极后的内阻和互导都不同,虽然都是使用同一颗变压器,结果差异也会让人大到吃一惊。 各品牌真空管的差异极大,这是人所尽知的,所以较佳的方式应该先做特性扫描,再根据数据特性计算,这样才有意义。
过去在化纤厂仪表厂做技术员时,所有的仪表要校正时设备都先要归零测试,例如要温度测试,先要把恒温槽校正过,等温度稳定了再做一般的仪表校正,这样相互比对才能确定,现在的一般测试也应该这样,想我再测变压器时,仪器一定要先暖机,约30分钟后再实际测量,过去有人提到一器测出的特性和实际装置会不会一样?我认为当然不会一样,以输出变压器来说,在仪器的角度来看,这是经过国际认证的设备,当然比实际装机的测试更有参考价值,这标准就是避免设备误差和人为的疏忽,以输出变压器来看,变压器是一个LCR的集合体,最好做成完全电阻性,这样对其他的零件产生较少的影响,这就像有些人喜欢使用碳精电阻一样,为的也是他的电感量小,输出变压器虽然使用在最后端,但变压器的品质应该对电路产生最小的影响力,也竟是中实的传输信号,但变压器不可能全频段都是无相角差,所谓变压器的相位角,其实就是变压器的电感、电容量引起的,当感量抗大于容抗,相角就超前反之就落后,我们知道...
阻抗Z只有在电容、电感量相同时,相角才会为零,在相角为零这点的频率就叫做中频,当这中频越往高频移动,表示频宽越好, 『先前有说过真空管的负载是输出变压器,输出变压器的阻抗由喇叭端反射过来,只有阻抗变化最小的变压器,输出的功率才会一致,我们更要知道一点,三极管的的负载是在两倍于屏阻时输出最大,以300B来说2.5K负载时输出可达11W,当3.5K时输出知有8W,5K负载时输出只剩6W,若变压器的阻抗随着频率变化,那你想想哪音乐输出不是比例不一致了吗,你听起来一定某些频段不足或过量,一般认知是300B的低频段约100HZ就会往下掉,所以如果能做出100HZ阻抗配合300B下降的变压器,或许刚好让频宽补足,但低音会较粗操一点,低频粗一点没什么大问题,若是高频粗一点就完了,很多的输出变压器有另一个现象,就是阻抗会随频率变高而升高,有些在20KHZ实阻抗就高达5K以上,这样输出会小25%,虽然声音细一点输出却不足太多,这点不可不知,所以希望负载阻抗在全频段都平直,这样音乐的旋律才会悠扬轻松』, 真空管也是一样有极间电容,若极间电容的问题能克服,则真空管的频宽会大大增加,这也是近年流行GG前极的道理,仪器的设计早就考量了这些问题,例如最大的输入阻抗,最低的输出阻抗,最小的传输电容等,就是为了测试的精确度,也就是仪器对受测物的影响最小,若不相信仪器测试的结果,反而相信实际装置的结果,这刚好本末倒置,元本我们应该利用仪器来测量做基准,装机时若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应该找出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尽力去克服问题,如果一昧的相信实际装机的结果,就是所谓音乐是用来听的,咋听之下满有道理的,但这观念只会让你失去更多而已,那表示对电路和材料的认识不足,有些时候确实装机后的结果和单纯仪测差异很大,就扩大机来说推动的真空管原本就设计在低频使用,就算你竭尽所能也提升不多,这并不表示输出变压器的特性不好,更不是仪器测的不准不可靠,这点弄清楚后你就知道方向,不会人云亦云了。

LOOK-T 2009.02.13

TOP
97#

仿制名机的迷思

分类:仿制名机的迷思


20 年来音响界价位高级化,音响成为奢侈品,听音乐成为一种奢侈享受,因此套件和 DIY 的风气再度兴起。 但装过机器的人过了一阵子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不管你仿的是简单或复杂的机器,到最后和原厂的声音都不会一致,这原因一直存在,却少有人认真探讨,或许有其他原因,多数的人都停留在电路图、材料、工法的研究, 但都是败兴而归的占多数,我归纳了一下发现有以下原因,造成仿制的困难。

原厂线路有所隐藏,或电路图有无法表现的落差,大多数的电路都无法看出使用的零件,除非你有实体机器可对照,否则很难完全理解原机的设计概念。
2. 制作工法不同 .. 这点你多看几部名机,如果你的经验和分析能力又好,你自然会发现模仿名机的困难处,说个例子来分析就可清楚知道,以 JS -200 来说,这是一台百万级的四件式前级,以电路来说一点也不困难,单声道全机使用三支 12AX7 ,但原厂却极尽所能的把它复杂化,一边的声道使用一组电源,电源变压器的规模约 150W ,灯丝经过二极体整流,灯丝稳压部分他不用常见的 IC ,它使用一般的功率晶体,高压部分一样使用晶体整流,通过几十个中型的飞利浦电容滤波,再经过真空管稳压,两个电源透过连接头送到前级,这样的架构电路图是很难表现的。

3. 电路的刻意安排: JS-200 的电路其实相当简单,区区三支真空管却装在一台超大的机壳上,为了补空间的空洞,厂方用料约 20 颗的菲力普电容来填满空间,这些电容是三颗并连,用一块 PCB 来组装,再透过降压电阻来连接,全机几乎没有用线材,所有电路的架构都是用 2mm 的裸铜线来贯穿架构,电路的连接都是电阻和电容来连接,且多数电阻电容都不是单一的,阻值大多是 2~4 支电阻并连来达成的,交连电容的数值也使由 2~3 个不同品牌电容来完成,经过这样的安排使 JS-200 的声音有一个特别的味道,这就是厂商的秘密,这也是仿制机最难的地方。

4. 不同时代的原料差异,这样的差异由十几年前的 MC-275 复刻版最能说明,当初管机复兴时代, MC-275 应同好要求复刻一批,价位高达十几万,但交机后却让管机爱好者大失所望,为什么原厂的复刻机却没有原来 ​​的味道,不说自明,大家看看滤波电容最能感觉这样的现象,早期的滤波电容的体积约是现在的两倍以上,现在的电容体积只有1/2,容量却是过去的两倍以上,这一来一往差异四倍以上,表示现在电容的做法已大不相同,对声音的影响就不能不注意。
5.改变原厂结构.. 很多仿制机只模仿原机的一部分,甚至原来是搭棚的电路,该变为电路板,这样布线结构完全改变,声音差异当然落差大,有些所谓全仿,原厂电路板直接复制,但还是没能完全一致,譬如铜箔的厚薄,原本是镀锡板变更为防焊漆,诸如此类细节都会影响,不能不注意 !
6. 时间的熟化 .. 大多的名机,在当时当然是有一定的水平,但经过时间的熟化越发好听,终于成为经典,多数人听到的都是熟化后的声音,所以新仿的就很难有成熟的韵味。
7.真空管的差异,同一厂商每个时期的产品,不同时代、不同厂商的产品,上面说的是同一型号的真空管,差异大到每个人都听得出来,这就是阶段性材料不同、制程不同的结果,一般人倾向越老的越好。 但1960年代前后才开发的管子,差异性就较小了。
8.大多数的名机,不管是前后级都使用大量的补偿电路和负回授,当碰到回授问题时难题就来了,尤其是后极有输出变压器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厂制机都没有标示变压器的规格,回授量就更别提了,所以几乎在网路上找得到的电路都是一般的架构,负回授大多是16欧的架构,而且大部分都是日本人的电路,像QUAD、Mc就有自己的输出变压器的标准和规格,所以要仿制就必须有足够的资讯才行。


就以上的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模仿名机,比重新设计更加困难,仿出来的机器也只是虚有其名,以这样的原因,倒不如就现有材料, 深刻的去了解每一支管子的特性,再安特性去设计一部新机,出来的声音可能更加适合现代的要求,不然一昧的仿制只会让自己的创意消失,却又得不到相要的成就,但相当可惜的是,就现在市场上的套件或是DIY的人几乎没有一套真正的研发产品,有的只是间单的基础架构,很难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不然就是把所有最好的元件,全部兜在一起,换个位置排列一下,就以新的架构来推出,经过一段时间考验,就又消失在时间的轮下。



LOOK-T 2009.02.09

TOP
98#

dB 的计算

分类: 2008/12/18 20:08

玩音响的人都常常碰到的一个名词~dB,很多人都不知怎么算,公式如下 电力比=10 log 10,电流比或电压比=20 log 10,看到这些程式别紧张,只要套入Excel就可以了,若懒的算就直接查一下表也够用了,音响常用的标准-3dB,意思就是50%,3dB意思就是加一倍






d B
   电力比   电力比   电压比  电压比
分贝数利得损失利得损失
    0.11.0120.98861.0230.9772
    0.21.0230.97721.0470.9550
    0.31.0350.96611.0720.9333
    0.41.0470.95501.0970.9120
    0.51.0590.94411.1220.8913
    0.61.0720.93331.1480.8710
    0.71.0840.92261.1750.8511
    0.81.0970.91201.2020.8318
    0.91.1090.90161.2300.8128
       11.1220.89131.2590.7943
    1.11.1350.88111.2880.7763
    1.21.1480.87101.3180.7586
    1.31.1620.86101.3490.7413
    1.41.1750.85111.3800.7244
    1.51.1890.84141.4130.7080
    1.61.2020.83181.4450.6918
    1.71.2160.82221.4790.6761
    1.81.2300.81281.5140.6607
    1.91.2450.80351.5490.6457
       21.2590.79431.5850.6310
    2.11.2740.78521.6220.6166
    2.21.2880.77631.6600.6026
    2.31.3030.76741.6980.5888
    2.41.3180.75861.7380.5754
    2.51.3340.74991.7780.5623
    2.61.3490.74131.8200.5495
    2.71.3650.73281.8260.5370
    2.81.3800.72441.7050.5248
   2.91.3960.71611.9500.5129
      31.4130.70791.9950.5012
    103.1620.316210.00.1
    2010.0000.1000100.00.01
    3031.6200.03161000.00.001
    40100.00.010010000.00.0001
    50316.20.0032100000.00.00001
    601000.00.00101000000.00.000001
    703162.00.000310(7)10(-7)
    8010000.00.000110(8)10(-8)
    9031620.00.0000310(9)10(-9)
  10010(5)10(-5)10(10)10(-10)
  12010(6)10(-6)10(12)10(-12)
  14010(7)10(-7)10(14)10(-14)
    

TOP
99#

高传真系统与声音技术演变***转载

分类: 2008/12/17 02:46



高传真系统与声音技术演变

涂能荣资深媒体人

「声音」( Sound )是人类最方便、最迅速的思想传递与沟通的工具;而听觉 Listening )则是接受此种讯息传播的基本途径。 声音的内容包罗万象;它包括:

演讲、旁白、对话、音乐、歌剧、相声、戏剧、现场记录…等综合性符码( Code 或讯息( Message )。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声音丰富多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

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是能「见其行,闻其声」。 在纪录片中,如果人们看到鸟 儿、流水、人物讲话,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就会产生一种不真实、不自然的感

觉,如果能以这些声音作为纪录片的背景,就会增强形象氛围的完整性和声音空 间的厚度,还实际生活的本来面目;丰富纪实的真实性,尤如身临其境。 一般来

说「声音」的定义有两个,「声」指物理性的传递现象,「音」是指在电路中的流 动的讯号,音讯制作就是将「声」与「音」做转换与处理,其目的就是达成声音

传播「高传真」( High-Fidelity )的目的。

「高传真」简单地说就是「原音重现」,它的目的就是让听者能够体会「身 历其境」的感觉,例如摇滚音乐会现场( Live)的录音,能表现其场面的热闹、

震憾和陶醉…等感觉。 如戏剧节目中因场景变化而改变的「声音空间」,其实这 只是高传真达成的一项因素而已。 高传真的传达意念在于「真」( Reality ),但许

多声音的传达在于抽象的、感性的,所以高传真不能只对「真」做唯一的追求理 想,更重要的是加诸其情感的想像空间,就好像我们评估一幅人像画,绝不要针 对它画得像不像,而要品味它意象的「美」( Beauty ),那才是真正艺术的「善」 Receptive )。 因此,高传真必需同时达成「真善美」的氛围。高传真的路径必须透过录音( Sound Recording )、扩音( PA-PublicAddress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或广播( Broadcasting )转换为「音讯」( Audio )作业来达成,广播在电视与广播 界叫做「成音」,其让声音传递的更久、更远、更快,而上述路径的功效也各有 不同。 「成音」或「录音」英文称之为「 Audio Recording」或是「 Sound Recording 」,

它是指以录制、处理、加工、美化、设计…等手段,使声音讯息重现( Reproduce 的过程,成音是「音讯传播」( Audio Communication )的一环。 声音「技术」与 「艺术」的应用;大量使用在广播、电视、电影、录影、录音、影音光碟、演唱 会、远距教学、简报作业、现场扩音…等相关传播媒介与之中。 另外,它更可为

动画制作、线上游戏、网际网路、视讯会议、电信媒介与多媒体…等,提供最佳 且不可或缺的听觉效果与感受。

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是 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的发明者,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

有不少著名的发明。 爱迪生一生共有约 2,000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迪生发明的电话和电报更是人类通讯与传播的重要里程 碑,电话和电报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除了电话和电报之外,留声机也 是他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从发明的想像力来看,这是他极为重大的发 明成就。 自从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与单声道电唱机的上市,勾起了人类对 高音质听觉享受的追求,声音与画面在电影与电视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音讯 对广播媒体更是如此,在有声电影诞生的初期,由于技术的原因,声音主要表现 声源和一种单音的作用上,这与电视也是一样的。 电视发展之初有了声音之后, 它不再成为一座只有影像魔术盒的「哑巴」,而当时的广播不求音质,只不过是 「有声就好」。


1881年8月30日克莱门‧阿代尔在德国获得了一项「改善剧场电话设备」 的专利。 阿代尔的发明是:『把两组麦克风置于剧场舞台的两边,声音便被分程

送到载着受话器的观 的耳中。 』这项发明在 1881年举办的巴黎博览会上首次 展示,并在那里「播送」巴黎剧场舞台上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首次 人们听到了「立体声」( Stereo),或称之为「身历声」。 与此同时,有一位叫奥恩 佐格的发明家,在普鲁士王储的宫殿里也使用了跟阿代尔的发明类似的装置。

体声与单声道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倾听的人更容易找到声源的位置与方向,这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种现象跟人们用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更能准确地判断距离远近;是一样的道 理。 身历声的发展,最初是与电话系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电影的发展史来看,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以后,由于「同期录

音」的技术困难设备不足,无法于拍摄时录制现场声音。 十九世纪末发明的电话 技术,给有声电影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录播音器材-麦克风、声频放大器与扩音 器的出现,使得有声电影的放映;成为可能。 后来声音技术的进步,电影工作者 能使画面与音轨同步记录,使得电影进入了有声时期。 电影一开始人们只能采取 播放戏院的现场以配音、留声机播放、或乐团演奏的形式-称之为「外加声音」, 但很容易出现声话不对位的问题,这种为电影专属作曲的音乐或配乐,后来称之 为「电影原著音乐」( Original Soundtrack),或称之为「电影原声带」。 早期默片 电影的型式,直到光电管应用后才出现有声电影,而电影成为一种「有声的媒体」 始于 1927年。 电影制作时,声音讯号被转换成光讯号记录在音轨中;播映影片 时,利用光电管侦测胶片中音轨的讯号,然后送到三极管放大,再送到喇叭转成 声音播出,同年( 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推出了第一部有声 电影《爵士歌王》,电影就成为一门「声画结合」的艺术,这是电影技术的一次 重大变革。1927年,电视之父-贝尔德先后在伦敦与格拉斯哥之间、伦敦与纽约之间, 用电话线成功试验了电视的传输。1928年,他更将影片从英国伦敦用无线电波传 送到美国纽约,举世更惊喜其成就,但是当时的电视如同电影初期的发展一样,

是由无声方式开播的。 贝尔德在英国政府及英国广播公司( BBC)资助下,更进 一步研发「让电视发声」的技术,就在隔年底(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播送了他 的新发明那就是-「有声电视」,接着贝尔德更将电视的声音与影像达到完全同 步。 此时电视与电影同时都成为「能看能听」的媒体。 声音是电视媒介除了影像 之外的基本元素,这项发明使纯视觉的媒介变为「视听结合」的媒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用来发现敌人飞机的「双耳接收喇叭」就是利用立体 声的这个特点完成的。 贝尔电话实验室( Bell Laboratories)在1930年代,是研
究身历声的主要推手。1933年4月27日,贝尔电话实验室作了公开的实验:在 费城举办的音乐会,通过电话线路以立体声方式传到了华盛顿。 然而,早在 1925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年,美国美国康乃狄克州的 WPAJ电台进行了立体声广播,采取用两种不同波长
播同一节目,在听者的两只耳朵上各用一们接收器来分别收听的办法,进行了立 体声广播。1931年英国电气和音乐工业公司录音师-布吕姆莱因(Alan Blumlein)
提出立体声录音的构想,发明了立体声唱片,并于 1933年申请到了最早的的专 利权。 而最早的立体声的电影,则是迪斯尼公司于 1941年播映的《幻想曲》。无线电波或载波调变声音讯号地方式有二种,一种是「调幅广播」( AMAmplitude Modulation),它是以无线电波之载波振幅,是随低高频声音讯号产生 振幅的变化,也就是将讯号大小幅度加以调变后,再发射出去的一种方式,调幅

广播的特点是接收机比较简单,初期的无线广播都是调幅广播。 另一种是「调频 广播」( FM-Frequency Modulation)它是美国爱德温‧阿姆斯壮(Edwin Armstrong)1933年发明,它以音量变化改变载波的频率,随低高频声音讯号产生变化, 也就是是将讯号大小变成频率大小加以调变后,再发射出去的一种方式,调频广 播的抗干扰能力强,特别适宜于立体声广播。 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将最早由载 送声音节目的调幅广播系统由单声推向立体声。 他并于 1935年11月6日在无线
电工程师学会纽约分部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通过频率调制系统降低无线电讯号 干扰的方法》的文章,第一次描述了调频无线电,调频无线电技术同时也带来立 体声广播服务的起源。 发展成为能播放立体声道( Stereo)的调频广播,使广播 电台声讯的规格进入「立体声的世界」,至此科学家也试图将电视「变声」成为 立体声的媒体。 在电视声音方面,到了 1958年左右,双声道(Pair of Sound Channels)的立体声电视系统才开始推出,它利用左右两声道构成的音源,展现横向声音的方向性与空间感,大幅提升了听觉上的感受,使得立体声电视普及于

家庭中。台湾现用之美规 NTSC电视标准系统于1953年制定的,每个电视频道占用 6MHz其中影像以调幅方式传送,频宽为4.2MHz单音声讯部份则以调频FM方
式发射,音讯所占用频宽为 50KHz,视讯与音讯讯号之间仍有275KHz之频宽, 早期电视技术并不发达,此空间是作为保护带( Guard)之用,后来在不影响原
讯号架构下,可以发展出电视立体声的系统。 电视在单声道的广播中,只传递一 个声音讯号,所以也只需要一个喇叭来呈现所传递的讯号;然而立体声的节目,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是将两个声音讯号结合后透过一个声音讯号的频道传送,有立体声的电视接收机

可以把这两种声音分离而用两个喇叭使得原音重现。 美国在 1984年将BTSCBroadcast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MTS(Multi-Channel Television Sound)系统订为电视多声道音讯系统标准,MTS系统标准不但含了立体声更增 加了第二语言声道的服务,声音讯号可支援「双语」,称之为「SAP-Second Audio Program」,SAP也是MTS系统标准的一部份。 电视立体声的发展比彩色视讯整 整晚了三十余年才正式由单声进入立体的时代。早在四百年前,义大利作曲家加布里耶利( Domenico Gabrielli,1659~1690
年)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演出他的作品,发现人类非常喜欢被声音环绕的感 觉,所以他把铜管乐器与合唱团安置在教堂四周的楼上演出。 到了 1900年巴黎 博览会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曾展出一台三音轨的圆筒式留声机,美国人汤玛斯 麦克唐纳( Thomas MacDonald)更在圆筒上同时刻下三个音槽,播放时三只唱针 就连接三个号筒,在 1931年他就率领费城管弦乐团替「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y)进行了一些实验,这是史上最早的立体声(Stereo)录音,1970年全 世界透过电视转播,看到了人类登陆月球的空前壮举,这时美国电音公司

Electro-Voice)借此发表了矩阵式的四声道系统,从此掀开一场「四声道音效」 的大战,美国 CBS唱片公司五○到六○年代间的名制作人约翰麦可库( John
McClure)也倾全力推动CBS实验室制作四声道唱片,1971年夏天瑞士举行的国 际音乐工业会议中会场四角都安置了喇叭,经过了此次的展示,人们终于感受环 绕音效所能带来的惊喜与震撼。


早期的立体声电影的声音系统就是指「多声道系统」( Multi-channel System) 或者「环场声音系统」( Surrounding Sound System)。 1980年代立体声电影声音采 用一种矩阵方式的「四声道」( Quadraphonic System)系统,将四声道的声音资料 透过编码器编为为两个音轨,在播放时再运用四声道解码器使其还原为四个声 道,这种声道系统也称之为「矩阵四声道身历声系统」( Matrix Quad System),这
正是多声道发展的基础。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声音的记录与播出的模式也发生 了变化,电影声音的记录媒体也从过去的光学录音到类比磁性录音,甚至到今天 的「数位录音」( Digital Recording)与「环绕音效](Surround Sound)。1979年, Vol. 5, no. 6 ( JUN 30, 2008 )
「雷射碟影机」( LD-Laser Disk Player)的发明,由于LD的声音与画质都已达 到某种程度的境地,其声音也必需提升,以储存媒介播放多声道音轨,雷射碟影

的声音编码技术,成为后来发展 DVD光碟多声道的基础。 在电视方面,记录模 式也从单音到立体声、多语言,电视音讯的制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声音的服务也

越来越周全。 在未来的数位电视,更有如同电影的数位「多声道环绕音效」Multi-channels Surround Sound)一样,提供最佳的声音服务,并为数位电视建
构最高影音享受的家庭电影院( Home Theater)。
近年来在多声道环绕音效的推动,杜比公司占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杜比公司 早期研究的主要技术在于「杂音抑制」( Noise Reduction)系统,如1965年发表
Dolby-A,它解决了磁带进行所带来的杂音,后又发展了Dolby-B与Dolby-C… 等,中期它则积极开发环绕音效的系统,如 1980年初为电影院开发的
Dolby-Stereo,后续更为家庭用音响系统开发了Dolby-Surround、Dolby Pro-Logic Surround…等,它悄悄地将原有的音讯带入多声道「音讯编码」(Audio Coding) 的纪元,我们要问多声道环绕音效与杜比公司有何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它是有 脉络可寻的,当年它就是利用「音感模型」( Perceptual Model)制作出各类的杂 音抑制系统,后续又用此一原理开发出环绕音效,为求更多声道的传送,更将「遮 蔽效应」( Masking Effect)开发出「感官式编码技术」(Perceptual Coding)应用 在压缩技术上,顺利的将更多声道送「上垒」。 声音系统的多声道功能,提供我

们更多的服务,如具现场感的多声道环绕音效( AC-3)、多语言的服务(Multilingual Services)与如同CD品质的音质…等,相信它必能提供如同电影院般的影音效 果,谈到电影人们常说它是梦工厂( Dream Works),没错它的确带给了我们无限 欢乐,近年来电影事业因为电脑动画( CG-Computer Graphic)的进步,电影事 业将娱乐推上最高峰,真可谓达成「不可能的任务」,使得「美梦成真」,而音讯 处理也不逊色,未来除了电影之外,无论电视、广播,乃至于电玩、动画与线上 游戏的声音技术将可能成为高传真及多声道环绕音效重要应用范畴。

TOP
100#

恼人的音响→声音标准

分类: 2009/04/17 06:32

                           恼人的音响→声音标准

98 3 月底经朋友介绍的喇叭厂,弄了一对 8 吋三音路的喇叭来店里后,经过 20 几天的聆听,又跟喇叭厂的老板讨论了几次,有关音调及音质的标准,最后达成一个共识,就是音调要自然轻松,音质要细腻华丽,才算得上是一套好的音响,会有这样的结论是因为音调必须和我们平常的认知相同,这样才不会使我们错乱,调性不自然,所有的都错了。

声音的质感 …… 就是所谓的音质为何要细致? 这样不就不自然了吗? 是的! 会有一点这样的感觉,但却是要有美的感觉,会这样说是因为所有的 CD 或唱片或其他音源,都是经过录音师现场录制,原本就是通过专业人士的认知录制的,再来更进一步的后制,在各种设备的修饰下达到制作人的要求,尤其一些知名大厂,更是要求严谨,按理是不容易出错的,不然厂家就要赔钱了不是吗?


会说到这里,要回头说到前面讲的这对喇叭,因为这对喇叭的声音相当细致,但有时候却会在某个音阶下,表现出不够悦耳的声音,虽说都是相当短暂的瞬间,但却足以让一首歌的感情走调,譬如蔡琴的金片子第二辑,明明是抒情的歌曲,却唱的零零落落,就第一首的蓝色街灯,应该有爵士和怀念的调性,如果你听不到这样顺耳的感觉那就是错了,会这样说是因为前面说的喇叭发出的不悦感,我跟厂家说,他不相信,但他说可能是我的器材问题,甚至说到我的 SONY CD 播放机和他家不同厂牌,可能因此产生差异,最后我只好请他带他常听的 CD 片来播放,至少在音源上减少一个变数,昨天他带来了它的测试片,试播之下他说没问题呀,我也感觉问题少了很多,不会有太多的差异,因为相当晚了也不能开太大声,所以我就把它的试听片用影像档存起来,他离开后我就用烧录机烧了一张,放进 CD 机一播,哇勒 . 怎么问题又出来了,不相信再烧一张,问题还是一样,某些高音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没办法只好换一下喇叭,请出 PMC-MB1 ,播放一下 嗯,果然是喇叭的关系,但 PMC 是英国喇叭,人声方面原本就比较厚,声音也比较温暖一点,所以完全听不出有什么问题,天色已亮先去睡觉再说吧!


一觉起来第一个就想到前面的问题,一边泡咖啡一边就暖机,再次换上喇叭,相同的感觉又不时出来,虽然相当轻微,整首歌曲却会因此不够顺畅,到此我只好边喝咖啡边想,要如何抓到问题的关键,突然觉得会不会是烧录片的关系,因为播放原版的 ​​时候没有这样的感觉,前一天因为很晚了,所以声音相当小,不确定问题的关键,现在白天音量大一点没问题,想到这里最好的方法是找几张元版的 CD 来测试,播放各种的乐曲,都没有这样的问题,现在确定烧录片会有差异,这时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场重新烧录一张,直接和原版的 ​​相互比较,这样每一首歌曲放一段,直接记忆比较,果然这样发现我的烧录器有问题,这台 ASUS 的烧录器,烧过了数百张 CD ,一直以来没有人觉得有问题,但这对喇叭却把问题点出来,这是有这对喇叭后最大的收获,因为它的精准把烧录机的问题给现出原形。


一天就这样想着问题,苦思应该如何解决烧录器的问题,我想烧录器是数位的,又是电脑附加的,会不会是电脑的电源不够干净? 为了应证问题的关键,最好的方法是马上改,拆下电脑在通往烧录器的 12V 5V 电源线上,找两颗电容并上去,再次烧录一张,几分钟后 CD 烧好了,迫不及待放进机器播放,哇! 差异可大了,所有的问题都不见了,不相信再拿其他以前烧录的 CD ,问题又出来了,到这里问题大条了,知道什么问题了吧? 因为这对喇叭让我的几百张 CD 都要重新烧录,钱还是小事,光是烧录的时间就够你磨了,这问题解决了,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所有的人都不觉得有问题的事,不见得一定没问题,只是还没发现而已,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一对声调精准,高解析的喇叭,足够发现一些问题,虽说是台制的喇叭表现却丝毫不差,若和PMC的喇叭比较,那实在太值得了,这对PMC现在的定价足足可买20对,当然以新B&W801来比,那就更可怕了可买30~40对,足够排满整间屋子,串并联一起播放应该会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吧,有空可以来听听。


Look-t
2009/04/1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