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031323334353637» / 4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咋叫还原现场声,设计师和烧友们全都在盲人摸象 [复制链接]

查看: 67856|回复: 403
331#

我想了想,真让设计师去录音啊,还真不好办,录音甚至比设计还难,有些人即便是想学也许因年龄、悟性、时间等等因素无法实现了。那么就只能用简单的办法了,虽不如设计师自己操刀好,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像新德克吧,完全可以定期请国内的顶级录音师会诊嘛。像雨果老易,民乐有名的李小沛等,反正录音师不参与是搞不好音响设计。著名指挥也是很重要的,就让他听自己指挥的录音。跟当时的现场比较。录音师和指挥家一同把关,是不是牢靠多了。对了,首先还要有个像样的声学室才行啊。从坛子里看到于大胡子调音的房间实在离标准太远了吧,肯定不是不明白,是没钱吗?
TOP
332#

胡敏强 回复@凌君彦:对于音乐欣赏,要涉及到审美啊。要认识音乐的艺术之美。要理解音乐的艺术感染。音响器材当然应该再现音乐本来的艺术美吧。所以我觉得器材的设计者都应该多去音乐厅,多听音乐多感受音乐之美吧。这样对于器材的设计制作是有帮助的。凌总走的路子的正确的。 (2月19日 23:39) 回复
旋律是音乐的生命,是器材的灵魂。
TOP
333#

举报|回复
胡敏强 回复@胡敏强:所以无论是器材的设计、唱片的录音还是烧友的重播,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更应该往艺术感受上去找感觉。 (2月19日 23:50) 回复
胡敏强 回复@胡敏强:今天活动回来好再听CS-300推提琴箱,同样的唱片再现的音乐真是美不胜收啊。活动场地的房间效果要差些。 (2月19
旋律是音乐的生命,是器材的灵魂。
TOP
334#

回复
胡敏强 回复@凌君彦:谢谢凌总给我们分享到旋律的美啊。常州烧友和音乐爱好者是有福的。因为我们都少走了弯路,甚至有的烧友根本就没有走到弯路上。这点是非常幸运的。 (2月20日 18:46) 回复
凌君彦 回复@胡敏强:要重视录音好的唱片的选择,源头很重要。有了旋律感好的器材可以作为工具,为自己挑选终生享用的软件。我现在就经常在干这件事,所以越来越有体会了。 (2月19日 23:56)
旋律是音乐的生命,是器材的灵魂。
TOP
335#

凌君彦 录音工作并不是音响设计师的必修课程,把两者连在一起只是个人想当然的事。卡拉扬的御用录音师们为何几十年都没听出柏林爱乐厅的声音缺陷而录制了那么多浑浊沉闷的唱片呢?他们的录音水平没问题,因为这些录师也经常去德国其他乐团录音,如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乐团等,录得效果很好。 (39分钟前)
凌君彦 因此,能听出唱片由于录音地点不同而有没有旋律感,不至于把本来很不错的唱片放出平直僵硬的声音,这样的设计师就不简单。这才是世界上难有的人,而不是会录音的设计师。后者只会用耳朵,前者缺会用心去感受音乐。 (31分钟前)

我还是觉得录音应该是设计师的必修课,如果你有录音经历,难道对你的设计没有好处吗?设计师既懂得旋律感,又知道记录的原貌,设计的产品不是更精准吗。
能否用心灵感知音乐需要悟性,这与录音无关,但录音可以成为设计师的帮手,一支离不开的拐杖。平庸的设计师不会因懂得录音而离艺术更近,但可以更准确。但是天才的设计师会因为懂得录音而变得完美
TOP
336#

“不至于把本来很不错的唱片放出平直僵硬的声音,这样的设计师就不简单。”
你这句话我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所说的旋律还是完全存储在cd中的,至于播放出来的效果不同,纯粹就是播放器材造成的。不好的器材放出平直僵硬的声音,那是因为没完全再现。而播得好的呢,就是完全再现cd内容啦,旋律强了,但这旋律并不是后端器材添加的。
换句话讲,音响器材还原的源头就是cd片,器材唯一的目的就是忠实再现cd所录制的信息。
TOP
337#

回复 9# johnleeh 的帖子

音程失真就是呆板僵直?音程什么哦?我记得以前听低档卡带随身听的时候,电池没电了会有音程失真,没想到音响也会音程失真哦?恐怕电脑多媒体音箱也不会音程失真吧?会出现音程失真还叫HIFI?恐怕现在一般的MP3随身听都不会出现音程失真情况吧?莫非那位凛总说的不是音乐上的音程?
最后编辑凡人哥 最后编辑于 2011-02-26 01:23:44
TOP
338#

回复 16# 胡敏强 的帖子

靠旋律去读懂音乐的全部好像还不够吧?只听旋律,恐怕这个审美也高不到哪里去呢?只能算音乐入门吧?!
TOP
339#

原帖由 胡敏强 于 2011-2-22 20:55:00 发表
器材是不可能产生“旋律”的。“旋律”恰恰是记录在唱片里的啊,只是器材在还原时丢失的多少而已。


大师的发言总是让人啼笑皆非,我不知道器材把旋律丢失了是什么一种感觉?难道是把音播偏了?把大三度的音程关系播成了小三度?还是把和声大调播成了旋律小调?太搞笑了?哈哈哈哈哈!!你还是少说,多听,否则会贻笑大方的,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搞清人家设计师真实的意思!
这个帖子真有意思,楼主我觉得你的思考是有价值的,但是听过器材以后的发言也许更有说服力,还有就是这些个常州的烧友,你们常州有不少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现在在常州从事音乐工作的朋友,多跟他们交流交流,闭门造不得车,音响和音乐其实不是一回事的,不仅仅是旋律!你把旋律当成救命稻草,就只有听听口水歌的份了!
音响系统播放音乐和其实就如演员演戏,音响还原旋律仅仅相当于演员穿上戏服,真正的好演员扮演角色应该即让观众看到角色的魅力也让观众看到演员的魅力,如马龙白兰度,姜文。音响也一样,既让人听到声音的真实,又能听到器材的个性,而且还要神不知鬼不觉的融合在一起,这才是至高境界。音响和演员一样,没有唯一标准,应该各有特色。仅还原个旋律恐怕只能看作演员穿了身戏装吧?这和一尊蜡像有何区别?
同理,所有的器材播同一张碟都是一个声音,就好吗?那海飞兹和奥胖拉贝多芬小协一模一样该有多好?丹拿和西湖的声音一模一样该有多好?不一样?莫非一个拉的是西贝柳斯?哈哈,开玩笑!!
最后编辑凡人哥 最后编辑于 2011-02-26 03:03:18
TOP
340#

顶级音响应该是具有百分之百的还原CD的能力,再此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审美,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留下”,把想要的“加上”。这个“去掉”“留下”“加上”就看功力了。任何艺术作品都遵循这样的创作模式,所谓的“二度创作”,所谓的“艺术来源于原型高于原型”,所以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主席说的双百方针),所以才有那么多优秀的顶级器材,谁敢称天下第一? 恐怕很多设计师还在努力的完成第一步吧?那就别“天下第一”了!呵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