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神上的**比肉体侵害更为恶劣-一篇小学生写的贝多芬乐评 [复制链接]

1#
昨天某个论坛的前版主为了证明某会员写的古典乐评水平低劣,把他的女儿写的贝多芬作品的乐评贴了出来,号召全体爱乐者向他小学生的女儿学习。其全文如下:

贝多芬及其交响曲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没有一个艺术家对道德的修积,像贝多芬那样的兢兢业业,也没有一个音乐家的生涯,像贝多芬这样酷似一个圣徒的行述。天赋给他犷野的力,早替他定下了方向。他是应当奉献于同情、怜悯、自由的;他是应当教人隐忍、舍弃、欢乐的。对苦难、命运,应当用“力”去反对;对人类,应当用“力”去鼓励,去热烈的爱。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英雄。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人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的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一他的人为之震慑。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o年十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不聪明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虽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上(洋琴为钢琴以前的键盘乐器,形式及组织大致与钢琴同),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布罗伊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二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埃莱奥诺雷嫁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轻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澹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跳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氛笼罩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
    大革命爆发了,泛滥全欧,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集中点。一七八九年五月十四日,贝多芬报名入学,听有名的厄洛热.施奈德讲德国文学,施奈德在讲坛上朗诵一首慷慨激昂的诗,鼓起了学生们如醉若狂的热情。
    一七九二年十一月,正当战事蔓延到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住到德意志的音乐首都维也纳去。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远不再退隐。一七九六年至一八oo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贝多芬一七九六年时所患的耳咽管炎,到一七九九年变成剧烈的中耳炎,因为治疗不善,随后成为慢性的中耳炎,随带一切的后果。耳聋的生活方式逐渐增加,但从没完全聋。贝多芬对于低而深的音比高音更易感知。在他晚年,据说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
    耳朵日夜作响,他内脏也受剧烈的痛楚磨折。听觉越来越衰退。在好几年中他瞞着人家,连对最心爱的朋友们也不说;他避免与人见面,使他的残疾不致被人发见;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但到一八o一年,他不能再缄默了;他绝望地告诉两个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六达牧师。
    这种悲剧式的愁苦,在当时一部分的作品里有所表现,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的情绪,还有许多乐曲,明澈如水的《第一交响曲》(一八oo),都反映着一种青年人的天真。无疑的,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独自一人在维也纳遭难的辰光,贝多芬便隐遁在故园的忆念里;那时代他的思想都印着这种痕迹。
    《第一交响乐》也是一件颂赞莱茵的作品,是青年人对着梦境微笑的诗歌。它是快乐的,慵懒的;其中有取悦于人的欲念和希望。但在某些段落内,在引子里,在低音乐器的阴暗的对照里,在神圣的谐谑里,我们何等感动地,在青春的脸上看到未来的正在进行的目光。在这些肉体的痛苦之上,再加另外一种痛苦。爱情似乎永远是非常纯洁的。热情与欢娱之间毫无连带关系。现代的人们把两者混为一谈,实在是他们全不知道热情,也不知道热情之如何难得。贝多芬的心灵里多少有些清教徒气息;粗野的谈吐与思想,他是厌恶的;他对于爱情的神圣抱着毫无假借的观念。
    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的颠倒,他不断地梦想关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就当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地反抗的轮回中去探寻根源;直到相当的年龄,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凄恻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这爱情,这痛苦,这意志,这时而颓丧时而骄傲的转换,这些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一八o二年的大作品里。然而一八o三年的《第二交响乐》,却反映着他年少气盛的情爱;显然是他的意志占了优势。一种无可抵抗的力把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生命的沸腾掀起了乐曲的终局。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这些作品里有好几部,进行曲和战斗的节奏特别。这在《第二交响乐》的allegro(快板)与终曲内已很显著,但尤其是献给亚历山大皇的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更富于英武壮烈的气概。这种音乐所特有的战斗性,令人想起产生它的时代。大革命已经到了维也纳。(按拿破仑于一七九三,一七九七,一八oo年数次战败奥国,兵临维也纳城下。)贝多芬被它煽动了。他仿佛一个革命的古罗马人,受着普卢塔克的熏陶,梦想着一个英雄的共和国,由胜利之神建立的:而所谓胜利之神便是法国的首席执政;于是他接连写下《英雄交响曲:波拿巴》(一八o四),和《第五交响曲》(一八o五―――o八)的终曲,光荣的叙事歌。第一阕真正革命的音乐:时代之魂在其中复活了,那么强烈,那么纯洁,因为当代巨大的变故在孤独的巨人心中显得强烈与纯洁的,这印象即和现实接触之下也不会减分毫。贝多芬的面目,似乎都受着这些历史战争的反映。在当时的作品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也许作者自己不曾觉察。
    贝多芬突然中止了他的《第五交响曲》,不经过惯有的拟稿手续,一口气写下了《第四交响曲》。幸福在他眼前显现了。一八o六年五月,他和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了婚。这一年所写的《第四交响曲》,是一朵精纯的花,蕴藏着他一生比较平静的日子的香味。人家说:“贝多芬那时竭力要把他的天才,和一般人在前辈大师留下的形式中所认识与爱好的东西,加以调和”。这是不错的。同样渊源于爱情的妥协精神,对他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影响。心灵活跃,处世接物彬彬有礼,对可厌的人也肯忍耐,穿着很讲究;而且他巧妙地瞞着大家,甚至令人不觉得他耳聋;他们说他身体很好,除了目光有些近视之外。贝多芬要博人欢心,并且知道已经博得人家欢心。猛狮在恋爱中:它的利爪藏起来了。但在他的眼睛深处,甚至在《第四交响曲》的幻梦与温柔的情调之下,我们仍然能感到那股可怕的力,创造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
    这种深邃的和平并不持久;但爱情的美好的影响一直保存到一八一o年。无疑是靠了这个影响贝多芬才获得自主力,使他的天才产生了最完满的果实,例如那古典的悲剧:《第五交响曲》,―――那夏日的神明的梦:《田园交响曲》(一八o八)。还有他自认为他奏鸣曲中最有力的,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感悟得来的《热情奏鸣曲》(一八o七)。
    什么神秘的理由,阴挠着这一对相爱的人的幸福?―――也许是没有财产,地位的不同。也许贝多芬对人家要他长时期的等待,要他把这段爱情保守秘密,感到屈辱而表示反抗;也许以他暴烈、多病、愤世嫉俗的情怀,无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绝望。―――婚约毁了。然而两人中间似乎没有一个忘却这段爱情。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还爱着贝多芬。
    爱情把他遗弃了。一八一o年他重又变成孤独;但光荣已经来到,他也显然感到自己的威力。他正当盛年。他完全放纵他的暴烈与粗犷的情怀,对于社会,对于习俗,对于旁人的意见,对一切都不顾虑。他还有什么需要畏惧,需要敷衍?爱情,没有了,野心,没有了。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欢乐,需要应用它,甚至滥用它。“力,这才是和寻常人不同的人的精神!”他不修边幅,举止也愈加放肆。他知道他有权可以言所欲言,即对世间最大的人物亦然如此。
    《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便是这时代的作品,就是说一八一二年在特普利茨写的:前者是节奏的大祭乐,后者是谐谑的交响曲,他在这两件作品内也许最是自在,像他自己所说的,最是“尽量”,那种快乐与狂乱的激动,出其不意的对比,使人错愕的夸大的机智,巨人式的。以至于使德国流行着一种说数,说《第七交响曲》是一个酒徒的作品。―――一不错,是一个沉醉的人的作品,但也是力和天才的产物。
    他自己也说:“我是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是我给人以精神上至高的热狂。在这阕豪放的乡村节会音乐中,我特别看到他弗拉芒族的遗传;同样在以纪律和服从为尚的国家,他的肆无忌惮举止谈吐,也是渊源于他自身的血统。不论在哪一件作品里,都没有《第七交响曲》那么坦白,那么自由的力。这是无目的地,单为了娱乐而浪费着超人的精力,宛如一条洋溢的河的欢乐。在《第八交响曲》内,力量固没有这样的夸大,但更加奇特,更表现出作者的特点,交融着悲剧与滑稽,力士般的刚强和儿童般的任性。
    一八一四年是贝多芬幸运的顶点。在维也纳会议中,人家把他看做欧罗巴的光荣。他在庆祝会中非常活跃,亲王们向他致敬。在此光荣的时间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
    维也纳从未对贝多芬抱有好感。像他那样一个高傲而独立的天才,在此轻佻浮华、为瓦格纳所痛恶的都城里是不得不心的。但维也纳的音乐泉源是那末丰富,我们也不该抹煞那边常有一般高贵的鉴赏家,感到贝多芬之伟大,不肯使国家蒙受丧失这天才之羞。一八o九年,维也纳三个富有的贵族:贝多芬的学生鲁道夫太子,洛布科维茨亲王,金斯基亲王,答应致送他四千弗洛令的年俸,只要他肯留在奥国。不幸结果与诺言不符。这笔津贴并未付足;不久又完全停止。且从一八一四年维也纳会议起,维也纳的性格也转变了。社会的目光从艺术移到政治方面,音乐品味被意大利作风败坏了,时尚所趋的罗西尼,把贝多芬视为迂腐。
    贝多芬的朋友与保护人,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从此他孤独了。在一八一六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耳朵完全聋了。他的健康也一天不如一天。
    两年以后,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他指挥着(或更准确地,像节目单上所注明的“参与指挥事宜)《合唱交响曲》时,即《第九交响曲》。他全没听见全场一致的喝彩声;他丝毫不曾觉察,直到一个女歌唱演员牵着他的手,把他面对着群众里,他才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
    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从一七九三年他在波恩时起就有这个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结局。颂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里这些问题,他踌躇了一生。即在《第九交响曲》内,他也不曾打定主意。直到最后一刻,他还想把欢乐颂歌留下来,放在第十或第十一交响曲中去。
    对于这些延缓和踌躇的解释,我们还得更进一步: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个不幸的人永远受着忧患磨折,永远想讴歌“欢乐”之美;然而年复一年,他延宕着这桩事业,因为他老是卷在热情与哀伤的漩涡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日他才完成了心愿,可是完成的时候是何等的伟大!
    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里,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的一片静默;这使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而这是不错的:这个主题的确是一个神明。“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主题接着过渡到人声上去时,先由低音表现,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在这些沸腾的乐章内,我们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的呼吸,与他受着感应的呼喊的节奏,活现出他在田野间奔驰,作着他的乐曲,受着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动,宛如大雷雨中的李尔老王。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的宴会,又是爱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的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
    巨人的巨著终于战胜了公众的庸俗。维也纳轻浮的风气被它振撼了,这都城当时是完全在罗西尼与意大利歌剧的势力之下的。
    《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的欢迎;在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曲引起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贝多芬在终场以后感动得晕去;大家把他抬到申德勒家,他朦朦胧胧地和衣睡着,不饮不食,直到次日早上。可是胜利是暂时的,对贝多芬毫无盈利。音乐会不曾给他挣什么钱。物质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因此他已达到了终身想望的目标。他已抓住欢乐。但在这控制着暴风雨的心灵高峰上,他是否能长此逗留?―――当然,他还得不时堕入往昔的怆痛里。当然,他的几部四重奏里充满着异样的阴影。可是《第九交响曲》的胜利,似乎在贝多芬心中已留下它光荣的标记。
    因此,什么都不能使这股不可驯服的力量屈膝。如今它似乎玩弄痛苦了。总之,他是战胜了。他不相信死。
    然而死终于来了。一八二六年十一月终,他在维也纳病倒了,他躺在弥留的床上,还安详地说:“我耐着性子,想道:一切灾难都带来了几分善。”
    这个善,是解脱,是像他临终里所说的“喜剧的终场,”―――我们却说是他一生悲剧的终场。
分享 转发
TOP
2#

他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里,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仿佛在他和大自然不息地沟通之下,他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然后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一八一o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日光变得异样。最的思想,也看来似乎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确又凄惊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狂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意有些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全了我们。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看了这个小学生的乐评真是吓死人,我不认为这个小学生具有对我们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如此的解读力。倘若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小学生,那么这个世界离毁灭也不远了!这个东西一定是他的不争气的老爹从各个地方东拼西凑给她捉刀的,一个刚接触现实世界不久的小学生的眼中的贝多芬是这样的吗?一定不是!教小孩去抄袭并引以为荣,这是个什么世道?况且这个做老爸的还是人民教师!依我看他不配这个称号,他触及了这个职业的道德底线!我的孩子如果写这种东西我会揍的她爬不起来!更别说帮她去写!把未成年孩子纯洁的头脑塞进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还坏!这个人干的事是在**他幼小女儿的心灵,比直接的肉体侵害更严重!教女儿写这种东西做人真是失败啊!
TOP
3#

赞总书记!
PHILIPS 《 金线| 银线 |Laser Line | Legendary Classic | Concerto Classic | Muscia da camera 》|The Early Years 粉丝
EMI 小天使 | 老参考 控
DG Dokumente 控
TOP
4#

莫非楼主没看过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吗。。。。
根本就是全文选抄,连东拼西凑都没有。。。
所谓“某个论坛的前版主”贴出此文应该是在搞笑吧。。。
TOP
5#

原帖由 苏支斯基 于 2010-2-9 11:46:00 发表
莫非楼主没看过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吗。。。。
根本就是全文选抄,连东拼西凑都没有。。。
所谓“某个论坛的前版主”贴出此文应该是在搞笑吧。。。
我用人格保证不是搞笑!
TOP
6#

要是卡拉扬先生还活着,我一定会推荐他读一下这个!保不准他读后会第五次重录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TOP
7#

见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
TOP
8#

原帖由 mzl 于 2010-2-9 12:36:00 发表
见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
这边有文化的人多!不好糊弄!
TOP
9#

开玩笑,小学生能写那么多?
很多小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作文都头皮发胀~
TOP
10#

这个小学生好能写。。。。我小学写400字就要命了。。强
挚爱科瓦塞维奇
TOP
11#

凤姐杰作
TOP
12#

扯到教育上去了--和alma教授商榷 iDoDwq!l_  
说到教育,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很有代表性,中国的体系比较强调内容和技巧,美国的更强调素质。具体来说中国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连带会被人联想到“死记硬背”“抄袭、拼凑”;而美国将强调个人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但是也有理论基础理解不透的问题,因为这是需要大量解题、思考后才能逐步悟出道理来的。根据我个人的体验,包括我孩子在美国成长的经验,确实中国孩子的考试、解题能力较强,而美国孩子阅读,表达和综合能力较强。就一般的逻辑能力而言,中美孩子的区别不大,似乎中国的更好一些。就最重要的创新能力而言,几乎和教育体系没有什么关系,几乎纯粹和与生俱来的素质相关。 H#i{?RM@l  
c$:1:B9\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善于创新呢?不是,如果中国创新不够,不是中国人的原因,也不是教育体系的问题,而是社会体系不鼓励创新造成的。这包括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如果创新所受的是妒忌,打击,报复,扼杀,显然创新就很难存在。由于创新是人类第一,无疑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社会全面的支持,呵护,鼓励。否则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可喜的是我们的社会正在改变。 M;w?[yEZ  
gU&%J4O  
话说回来这和那孩子的文章有什么关系呢?我是这么看的,首先,孩子呈现给我们的是他/她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很难见的例子。相反这种文章和现象在美国孩子中却比较普遍。更重要的是孩子已经是有“主见”了,当然这种主见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一定是来自前人的思想和实践,我们看见的“主见”是孩子的吸收和转化,转化成自己的认识。相比之下,我们一些“大人”却拼拼凑凑,喊喊口号,但是实在不理解音乐的精髓和实质,对比之下反而显得非常不够。




以上是那个论坛里一个理论家具有留美博士头衔为那个当父亲的辨护!我想问几个问题:你知道这个小学生的文章是谁写的吗?如果你不知道的话、我只能认为你这个博士学位是伪造花钱买来的。这个文章是她老子替她抄的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是傅雷先生译的,连标点符号都没改?你在美国生活过,你也有女儿,如果你的女儿在美国小学里写这种文章,那么校长肯定会找你要求解释!我妹妹全家都生活在美国、她看了此文后说这也太不要脸了,敢原封不动抄这么著名的东西,在美国发生此事那学生的家长就彻底完了,没有一家公司敢雇用他!你在美国呆过,请你讲下在美国抄人家的东西是什么下场?
TOP
13#

是楼主在搞笑了.
TOP
14#

“龌龊文人”的腐败气息隔着几条街已是避之不及。

餐馆吃到苍蝇可以索赔,误读只能自行呕吐了。
佩服LZ的勇气~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1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孤独人@流浪  远方钢青色的天际线是我永恒而无法企及的追寻
TOP
16#

大开眼界
不亦乐乎
TOP
17#

我的反应是找个干净的地方踏踏实实地去吐吧......
TOP
18#

4、7楼已经说了这是罗曼罗兰《贝多芬传》的原文,怎么后面的各位都没反应过来?
蓝铁矿古典阁,最专业的古典正版唱片专卖店:
lantiekuang.taobao.com
新货信息、好碟推荐、心得交流请加微信号:983783458
TOP
19#

如果我还在读小学,我肯定没有毅力抄这么多字的文章
TOP
20#

原帖由 renlifang 于 2010-2-9 16:50:00 发表
扯到教育上去了--和alma教授商榷 iDoDwq!l_  
说到教育,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很有代表性,中国的体系比较强调内容和技巧,美国的更强调素质。具体来说中国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连带会被人联想到“死记硬背”“抄袭、拼凑”;而美国将强调个人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但是也有理论基础理解不透的问题,因为这是需要大量解题、思考后才能逐步悟出道理来的。根据我个人的体验,包括我



ren总,你就不要这么狠心的反驳星光博士了,博士说的虽然我不是都赞成,但不是没有道理的。博士温文尔雅也是热诚的爱乐和HIFI人士。我觉得这段中需要商榷的是,教育体系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博士把两者完全割裂是没有道理的。本来想在那里回帖发现是上不去了。只好贴在这里。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0-02-09 22:50:5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