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初听布克斯特胡德之感 [复制链接]

查看: 6829|回复: 60
31#

如今"叫兽"二字可不是什么好字眼啊,哈兄且饶过我罢
TOP
32#

哈哈,那就改博导。-_____-
TOP
33#

回复 29# fetonte 的帖子

此段初看似乎有理,能把那些不敢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唬得一愣一愣的,但实则大谬矣,今择要驳之。什么是真实的历史?谁能告诉我们?或者再深入地追问一下,是否有确定的“历史”这回事?它难道不是我们今人的眼光一点一点发现的吗?当时受欢迎的就代表它一定有价值吗?当时不受欢迎现在受欢迎有何不可?当时受欢迎现在没人听了又有何不可?什么是当时的趣味?我们又为什么要听出当时的趣味?难道我们喜爱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就一味地要之乎也者起来吗?我们听音乐不听唱片听什么?难道让古人从坟墓中跳出来为我们演奏吗?难道我们听音乐是为了可怜的音乐史作注脚吗?难道我们听哪张碟觉得好不能大声叫声“好”吗?——就像当时人做的那样,当时的趣味是可以让一段咏叹调马上再来一遍的。当时的人说好不会像我们这样斟酌再三,说话之前还要翻字典的。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9-30 22:59:04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4#

回复 33# shenming 的帖子

前辈所驳似乎非我所论,在下之意,不过是唱片中所呈现的音乐史或有扭曲,如此而已,并不曾道得其他。当然若能“罗织构陷”一番的话,却未必“清白”了。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10-01 00:34:30
TOP
35#

回复 34# fetonte 的帖子

有哪张或哪套唱片能把音乐史录出来的?唱片它就是这一张张一套套的唱片,就算全部的唱片把全部的音乐都录出来的,又有谁能把它全部听完,然后排出个高下来?贤弟再莫说被“歪曲”的音乐史,你写的音乐史和我写的音乐史可能大相径廷,哪个是更有趣味的?所以,你所说的“歪曲”也不过是你所见的“歪曲”,我所说的“伟大”也不过是我所见的伟大,我们也没必要每次都加上括号“在下以为”。没有激情的理性不过就是百科全书里的那些玩艺,有时跟垃圾堆没多大区别的——苏支斯基这贴写得相当有水平,既有自己的感受,又有恰当的“引经据典”,再穷追下去就把听音乐变成考古学了,乐趣将安在?我的意思是,F同学总能把生机盎然的聆乐变成编纂学家的考据,此能力真非吾所有也——我也不羡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都能被证伪,何况我们这里发的一点小小的感慨——F同学若能将自己的博学化为一点积极的建设举措,则168幸甚,爱乐者幸甚,是所望也,还望明察。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10-01 12:56:08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6#

科学真理都能被证伪
---说道哲学史,小s允许俺发句闲话
科学是可以证伪的方法论,比如从牛顿力学到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力学,现在还在证伪途中;
真理是哲学或宗教的起点,是不能被证伪的,比如耶稣和真主和某某主义的存在。类似于公理在一个逻辑体系的起点,比如欧式几何的平行不相交,但如果推广到黎曼几何,其它几条是公理,这一条就不是了。
TOP
37#

回复 36# 挠挠 的帖子

你这话真说到点子上了,确实有不能被证伪的,——那是信仰的地盘,人类在这里必须止步,像马勒那样的怀疑是不被允许的,这正是我的观点。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8#

回复 35# shenming 的帖子

你写的音乐史和我写的音乐史可能大相径廷

前辈此说于历史哲学可通,但不适用于史学,除非抛出平行宇宙之类无论从经验上都无法证实的理论,按照传统的或现行的一般方法,历史的真相只可能有一个,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必然是互相竞争的,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尚可并存,若有充分证据,那些与之不合的观点必将淘汰出局,比如我说的“扭曲”,实指巴洛克与古典时期曾经风靡一时的热门曲目,往往不是如今古乐录音目录上的重点,而且古之热门与今之重点,趣味上实则颇有出入;另外如今所谓的古乐演绎,在方式方法上其实颇有现代化的改进(非古乐演绎是一种过时的改进,而古乐则是顺应时势的改进),如果将唱片中所呈现的个体面貌(单个作品的特点)或整体风貌(某一历史时期音乐的整体风貌)便认作是历史真实的忠实写照,恐怕是爱乐者群体中一种很普遍的误区,故而拈出了“扭曲”二字,纯属意态之描摹,说明一个现象,绝无价值评判的意思。我所说的这个现象立足于史实和身边的一些实际情况,如果不牵扯前面所说的“平行宇宙”等观点,窃以为共许的基础远大于分歧的趋势,换言之,似乎不应有太多的异议。至于对这个现象如何评价,自然是言人人殊,感情上我确实站在反方立场,但我未必有能量(之所以不用权力,是因为我认为话语权某种程度上是源于‘能量’的,天赋之权纯属虚言)令所有人都同情我的立场,故不可勉强也不必勉强。最后再回到前辈的原话,某甲作音乐史与某乙作音乐史确实极有可能甚至必然是大相径庭的,但若是简单归结为对历史认识不同,然后进一步推论出——每个人心目中各有一片历史的天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将诗人的率性带进史学的领域。作史者若能如此,未尝不美,只是这一主张的推导未免失之于粗率。须知认识不同并不完全是个人意志决定的,如果某甲与某乙掌握史料的程度不同呢?是否可以假设他们在史料的掌握上达到同等的程度,就会有相似的观点呢?假如成立的话,那观点的不同与知识积累的多寡关联更大,按照一般的观念来考量的话,是多者可信还是寡者可信呢?人可以创造知识,知识也可以改变人,两者互为因果,既非知识之自性决定,亦非人之天性决定。就后一意义而言,不同的人面对不同对象而生起不同的思维感受,并不是因为人类彼此之间的思想有其自在的差异性,而是由于经验的不同而造成了差异,当然经验的不同源于个体相对独立的成长与发展,这似乎又是“异”的一面,然而人毕竟有相似的躯体器官和生存条件乃至文明教化,这样就又回归到了“同”,如此反复不已,最后只能以一言决之,曰“不一亦不异”。
至于乐趣的问题,前辈既然强调了“史观”之异,何不一“异”到底,在下的乐趣自然不同于前辈的乐趣,所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固不如颜子,但也完全有在他人头疼不已的领域内乐此不疲的可能,以我的立场,更要强调一下“同”,且不是专业人士,即使便是爱乐者而好言史者亦不乏其人,如沪上有一才子,深嗜中世纪文艺复兴曲目,精通多种西文,能比照西人著述,详加考辨,又才思敏捷,援笔即能成章,往往文采斐然。其学其才,我是望尘莫及,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份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见“吾道不孤”,绝不是什么天外来客。
F同学若能将自己的博学化为一点积极的建设举措,则168幸甚,爱乐者幸甚,是所望也,还望明察。
前辈岂不知破坏中亦有建设,“建设为体,破坏为用”正是鄙人的心法要诀,若于破坏中只见破坏,或是有前入之见,已认定这破坏便是扫荡一空的恶劣行为。另外,依我所见,前辈素来是强调个性与个人意志的,既然如此,面对破坏,“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都应是观察者的个人意志决定,换句话说,观察者心中有建设,即使是扫荡一空的景象,也能从中看出建设的积极意义来,观察者心中若只有破坏,即使高楼华厦拔地而起,看到的还是破坏(如破坏了自然环境,或者是破坏了当地的传统风貌等等),对此,即使是在下本人,也不敢十分赞成。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10-01 16:16:06
TOP
39#

鼓掌、鼓掌:

    神明兄之率性与直言,言词中显露之悟性。真是颇具魅力。

   f兄的帖也读过数篇了,学者风范--严谨、逻辑。令人刮目。

   二兄偏偏又同喜古乐。以年令猜度,则着实令老纳开眼了。

   所论命题,並无大是非曲直。不过视角、方式不同。

   喜欢二兄,同言共乐。《神明兄,俺不想当什么蔡元培,只想一块玩儿》
在G弦上……
TOP
40#

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10-1 13:49:00 发表
你这话真说到点子上了,确实有不能被证伪的,——那是信仰的地盘,人类在这里必须止步,像马勒那样的怀疑是不被允许的,这正是我的观点。

---希望多听到sm君(小s是针对另外一个老发帖的大s老哥)发炎,无论马乐,勃交什么的,偶们回帖只是针对其中一两句针对自己学的东西,说三道四一把;对文中论点没有任何倾向,也不评论正误。
天南地北的,您的积极性别被挫伤了,本来这里就够闷的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