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7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交有什么深刻的呀?! [复制链接]

查看: 73685|回复: 763
31#

马勒的音乐不太健康,建议大家不要沉迷(按某国官方口气)...一定要听那些"和谐"的音乐//////
瞧一瞧,看一看啊!61490600上海古典群,,想来的多发言++
TOP
32#

马勒没啥深刻的,非常世俗,这应该没什么可以争论的,不能长听,累人。
偶尔听听也还是挺过瘾的,仅此而已吧。
还是巴赫老爷爷和莫扎特兄弟的东西最纯洁持久。
TOP
33#

古往今来,生死问题最为深刻,故马勒音乐,想不深刻都难!
千 江 有 水 千 江 月    万 里 无 云 万 里 天
TOP
34#


不论如何,马勒的音乐一百多年来一直拷问着音乐,这种拷问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即使对马勒嗤之以鼻的人,也不能忽略这种力量的存在。任何个体文化修养的建构或集体文化的建构都需要多组参照物。接受他也罢,反对他也罢,其实我们都在前辈大师的相互参照中受益。

施尼特克说,音乐的世界有两个中心,一巴赫,一马勒是也。
http://weibo.com/shiyueshi
我的微博,非常希望能与论坛众乐友交流
TOP
35#

回复 34# 白玉苦瓜 的帖子

施尼特克,这位音乐界的拼贴大师,他当然得认马勒为祖宗,——他还找得真对。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36#

原帖由 江月 于 2009-9-16 17:36:00 发表
古往今来,生死问题最为深刻,故马勒音乐,想不深刻都难!

其实,生死(从思考的角度讲称为 有限 无限 可能更合适)只是人生的一大问题。

俺以为思考人生至少有四大问题:
为己  为人
向内  向外
入世 出世
有限 无限
在出世与入世的边界徜徉
TOP
37#

不喜欢马勒音乐的人与喜欢马勒音乐的人讨论马勒,不知有何乐趣。其实不过是萝卜和青菜一类的事。
TOP
38#

转贴:杨燕迪谈马勒

(转者按:杨燕迪谈马勒。我认为他说的真好,建议大家看看!)
         然后应该转到19世纪末了。我们接触两个作曲家,一是马勒,下一个是施特劳斯。都已经活到20世纪了。马勒是典型的世纪末人物,他的成熟创作就是创作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是1911年去世的。这个人是在音乐史上是个特例。原来被认为只是个小人物,原来不被认为是个大作曲家。但是从60年代以后,他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被认为是继贝多芬等等这些人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如果讲交响乐,他现在成为最重点的中心人物。他最重大的创作就是交响曲。他很忙,他是个指挥家,职业指挥家,是原来维也纳歌剧院院长,所以作曲是业余的。他在夏季休假的时候去写他的交响曲巨作。历史上所产生的最庞大的交响曲是由马勒写成的,不管是编制,还是时间,最大都是由他写成的。后来大概梅西昂的一部交响曲在时间尺度上超过他了,但是数量很少。一般马勒的每个交响曲都非常大,而且是越写越大。他的第八到达这方面的顶峰,被称为千人交响曲,就是演出的人员编制达到上千人,当然那是过分。那么,为什么马勒在最近几十年中变得这么重要?是在于他的人文意义。马勒以前为什么被认为不重要,那是传统观点认为他的音乐太乱。所有的专家都认为他的音乐不能分析,所以他音乐站不住脚。但是,不能用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眼光去看马勒。从他们的审美眼光看,马勒的音乐某些片断写得确实蹩脚,有时候乐思的质量很低,用很俗气的音调,这些下里巴人的东西怎么可以进入交响曲。用街头小调,用酒吧音乐,怎么能用这样的音乐写交响曲,传统上认为这是不可以的。另外在形式构造上,马勒的乐思乱、多、繁杂、冗长,再加上没有内在的动机联系,所以人们就搞不清楚他在交响曲里为什么这样写。所以在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他的评价甚低,但是到了6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先锋派的带动。所以历史是很有意思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代音乐的创作,当代音乐创作中很戏剧性地运用了马勒的手法,比如说拼贴、比如说引录,把以前的音乐引录进来拼贴,把乱七八糟不同的风格拼在一起,先锋派的音乐让人们惊奇地发现,马勒已经在交响曲里做过了这方面的尝试。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包括指挥家的推动。还有其它的东西。另外就是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人发现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本身不是美好的,生活就是乱七八糟的,生活就是一个大杂烩,所以音乐就应该是大杂烩。马勒自己说过,他说交响曲就应该像世界,应该包容一切,应该把美与丑,最通俗的最高尚的东西全部捏在一起,这才叫交响曲。所以他的交响曲有这个特点,所以以前的人不理解。那么当代人开始理解了,所以马勒的音乐目前非常非常红。所有的大指挥家都要指挥他的全集,他的音乐本身也有吸引力,十部交响曲,第十没完成,每部交响曲都是宏篇大作,本身又是表现乐队的良好时机,而且有这么多人喜欢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马勒,包括在中国,几乎出现了马勒热。人们发现听他的音乐能够听进去了,而且听懂了他的音乐能够深刻地反映我们20世纪的人生经验。因为20世纪就是一个哭中带笑,欲哭还笑的历史。或者说哭笑不得,马勒的音乐经常就是这样。他很深刻捕捉到了现代人的人生经验,所以音乐界完全把马勒作为一个最高等级的作曲家来看待了。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从形式的这个方面看,马勒不太够格。但是从另一方面他太有意思了。马勒音乐也是从全新角度规范了交响乐艺术,听了他的音乐你才觉得交响乐原来还可以这样。他的交响曲带有很强烈的标题构思,而且有的就是从交响诗改过来的,所以要知道他的生平,最好要知道他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现在听他的第二交响曲,实际上就带有强烈的标题性。第二交响曲别称“复活”,是讲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马勒很有意思,他的九部交响曲形成一种精神自传。而这个自传的主人公不是他生活中的本人,而是他想象中的自我。比如说第一交响曲他是写一个巨人,这个巨人死去了。然后在第二交响曲再写他,写他死后的生活是什么,最后是复活,最后在宗教中找答案,但是他还是不满意。马勒的每部交响曲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触及人生的意义,所以有很深刻的哲理性在这里,但是马勒没有一个稳定的答案。这是很典型的20世纪人,就是一直在苦苦的寻求,但是到最后也没有找到答案。他的意识中带有强烈的悲剧性,他的第九交响曲是个非常悲剧性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重复了柴科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的范式。特别重要的是慢乐章结束,而且以慢乐章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这部交响曲要比老柴写得深刻。马勒第九是个极其重要的触及死亡的交响曲。马勒成天面对死亡,他对死亡有很执著的关注,关注人最重大的命题,人生存以后干什么,死了以后怎么样。第二交响曲已经就是这样了,所以马勒每部交响曲都不可替代。如二、五、六、七、还有九,都有独特的地方。但是每一部交响曲都不可替代,因为都很不一样。第二交响曲被公认是他的早期较为出色的一部交响曲,而且能代表马勒成熟的风格。
          我们来听第三乐章的开头。第三乐章是个谐谑曲,这个谐谑曲是用圆舞曲写成的。这原来是他的一首歌曲,表现了对人生的讽刺。在马勒的音乐中,反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欲哭还笑。你感觉他在跳舞,刚才说过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那段圆舞曲预示了马勒。但是,那个圆舞曲本身还是快乐的,但在马勒这里圆舞曲变成了一个假面舞会,那里头全部似乎是妖魔鬼怪。马勒在这里所设计的乐思很通俗,在他的乐思中经常有这种酒吧馆一样的音乐。圆舞曲音乐也是处理成很低俗的音调,进入到交响曲里头,但是他的用意很深刻。一般人不了解这个层面,就听不懂他的音乐。马勒的音乐之所以难听懂,是因为他的音乐要求要有比较复杂的人生经验。另外,要懂他的音乐,你要知道某种音乐原来是怎么用的,到他手里又怎么用了。这样通过对比,你才知道他的音乐妙处在哪里。例如,第七交响曲有两个小夜曲也是这样。写的是进行曲,但是这里的进行曲都是鬼里鬼气的,不正常的,一听上去就是配器不正常的。马勒有意让进行曲不正常,这个时候他要听众听到所谓弦外之音,不仅要听这个音乐本身,而要听音乐为什么这样。我把他称为是20世纪文化的精神向导。马勒很深刻地预示了20世纪人的基本心态,所以现代人才这么喜欢他。听众通过他的交响曲,一个半小时,往往会经历人生阶段的各种酸甜苦辣,特别是哭笑不得的那种窘境在马勒音乐中很深刻地被反映出来。例如,他的对位非常多层。我们说,勃拉姆斯或是贝多芬富于对位感。但是他们的对位依然是一个整体,音乐每个声部之间是协调的。但是马勒,你看谱子就知道,他的音乐极其复杂,经常有很多层,每一层的性格都不一样,往往是小提琴在唱,大提琴在哭。所以他的音乐采取的是性格对位,就是每一层音乐性格本身就是非常不一样的,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这大概是从歌剧中来的。马勒到底是指挥歌剧的老手,知道歌剧里头有这种东西,一般纯音乐不这样做。纯音乐基本上比如说,作曲家写几个声部,但这几个声部基本上在性格上是统一的,而马勒彻底相反,这样他的音乐就很复杂,心理纬度比较复杂,所以听他的音乐有很多侧面。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9-16 21:24:30
TOP
39#

杨教授的这篇宣讲尤其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问题
带有专业目的的专业人士YY起来真是极具误导性

何不讲明白了呢
把无聊当有趣恐怕就是
“60年代以后当代人”的所谓“文化进步”
至少是个最重要的标志
于是更发展出来后现代主义
于是"卑微的琐碎"便找到了
它“被拙劣材料塞满”的现代主义典范
所以 马勒这种伪交响曲突然变得“非常非常红”
无聊也不是不可以
无聊就要有
无聊的诚意
无聊的身段
马勒的死穴就在于
一嘴从各地拼凑出来的无聊的腔调
却偏偏要摆出一副正统高深的派头
这叫彻头彻尾的恶俗和虚伪

当理查德施特劳斯已经在用
蒂尔的恶作剧嘲弄这个虚伪的世界时
马勒却还在执拗地做着他那个混乱不堪的
天地英雄梦
而他梦中那位大英雄的头盔
不正顶在
唐吉柯德先生的脑袋上呢吗
最后编辑lesbos 最后编辑于 2009-09-17 00:50:37
看前面 黑洞洞 定是那贼巢穴
待俺赶上前去 杀他个干干 净...呃...净
TOP
40#

原帖由 wangfeng202 于 2009-9-16 21:16:00 发表
(转者按:杨燕迪谈马勒。我认为他说的真好,建议大家看看!)
         然后应该转到19世纪末了。我们接触两个作曲家,一是马勒,下一个是施特劳斯。都已经活到20世纪了。马勒是典型的世纪末人物,他的成熟创作就是创作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是1911年去世的。这个人是在音乐史上是个特例。原来被认为只是个小人物,原来不被认为是个大作曲家。但是从60年代以后,他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被认为


杨教授写的莫扎特、贝多芬的文章都写得很好,但是这篇马勒写得不够好,或许是杨不那么喜欢马勒。
他应该多写写,音乐形式内容已经被完全拓展,音乐审美方式已经被完全颠覆,音乐哲学表达已经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