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杨民望(1922——1986),原籍同安,1922年1月13日出生于厦门市,在双十中学念过书。
1943年,经同乡李嘉禄先生(时任国立福建音专副教授)介绍,他考取了福建音专。因为他没有念过高中,又没有音乐知识底子,只得埋头苦干,经过努力,最后竟以总平均成绩全班第一而获得教育部的奖金。
1947年夏,他从福建音专毕业,受聘于省立福州中学任音乐教师,因教唱进步歌曲被校方解聘。1948年回到厦门,在母校双十中学任音乐教员,并经常在《江声报》上发表宣传新音乐的文章。
厦门一解放,他就是厦门文联筹委会委员,1951年1月,杨民望到上海市文化局艺术处音乐室任编审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从英文翻译出版了《贝多芬九大交响曲解说》、《练耳和视唱》、《键盘和声学》等书。
1954年初,杨民望被调到上海交响乐团工作。从1955年起,他从俄文翻译出版了《唱歌和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法》(以上两书与其岳父丰子恺合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音乐欣赏教程》(第二辑)、《什么是奏鸣曲》、阿萨菲也夫的舞剧《巴赫契萨拉伊的喷泉》(以上三书由音乐出版社出版)、《贝多芬》(与杨民怀合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与社会生活》(与夫人丰陈宝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管弦乐队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79年以后,他制订了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出版一套《世界名曲欣赏》丛书,系统地介绍外国的交响乐。1984年9月,《世界名曲欣赏》第一辑37万字(德、奥部分)出版,1986年6月(他病逝后)第二辑38万字(俄罗斯部分)出版,1985年3月完成了第三辑(法国、东欧部分)。第四辑(美国、北欧、西欧部分)杨民望写了一部分,尚余10多万字由其夫人丰陈宝及儿子杨子耘完成。上海《新民晚报》誉之为“音坛杨家将”。
1986年5月12日杨民望病逝。根据他生前遗愿,家属将其遗体捐献给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作为他对社会的最后贡献。其夫人丰陈宝仅留下杨民望的一绺白发,撒入故乡厦门的大海。
2000年9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杨民望的遗著《交响乐欣赏入门》,全书近40万字,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开启步入交响乐圣殿之门。这本书以几百年来交响乐发展的脉络为经,以精选的69首经常上演的交响乐经典作品为纬,分为6个部分:怎样欣赏交响音乐,巴罗克风格,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印象派及其他。他力图使读者由浅入深地了解交响乐的流派及其主要作曲家的代表作,弄懂作品的曲式,熟悉作品中各个主题及其变化,以助于对交响乐的接受、消化和欣赏。论者认为,杨民望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让交响乐从“曲高和寡”逐步变为“曲高和众”,这对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和文化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