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远去的山庄 于 2008-9-29 3:06:00 发表 另外,个人感觉,DG录的碟商业味比较重。艺术的气息不够浓烈,强于表现自我。有点象香港的英皇集团。不知有无人认同? |
很是认同,我手上DG的东西就相当少,主要原因是95年之前DG的制作CD制作水准个人认为相当糟糕,而卡拉扬和博恩斯坦两位大师作为DG在80年代的顶粱柱先后去世造成DG精品录音的真空期,导致在那年代DG全面败于各著名唱片公司78-95年,威尔金森的录音乐和索尔弟的火爆指挥为DECCA立下汗马功劳,而EMI凭借丰富的母带资源和李格瓦尔特的丰富录音监制经验占据了当时经典再版录音的绝对优势,EMI当时的参考系列直到现在还是我的最爱,那种单声道的感觉是现在所谓丰富的HIFI特性的现代录音所无法获得的.RCA在93年凭借LIVING STEREO系列的第一批十余张再版CD唱片在那个时代成为了HIFI的代名词.水星此时也再版了一批老唱片,以火鸟和1812来打头阵,取得辉煌胜利,直到现在火鸟一直是我必用的试机盘.此时的PHILIPS只能凭借MOZART大全集来充充门面了.当时DG实在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东西,只有再版大荷花和出"金卡"来应对.直到4D录音的产生才逐渐的收复一些失地,早期的4D录音其实有些缺陷,多咪的缺点和混音的经验不足造成一些小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早期的一些大部头作品中,而<<FOR TWO>>由于录音相对规模比较小而逃过一劫,充分发挥了4D的优点,但是大家仔细听听95-98年之间的一些大部头的交响乐和协奏就知道问题之所在了.2001年之后的一些新4D基本上这方面的问题就比较少了,此时也开始了"环球"的时代,几家大公司都成为了环球的子公司,天下一统了.
我个人的感觉,并非只要是4D录音就好,早期也有不少存在缺陷的录音,不应一概而论.DG又不是只有一个录音师,也不见得旗下的所有艺术家的每次录音都是高水准的,凡事不应一概而论,要辩证的看问题.
由于我听音要求与大多数的烧友不同,我主要喜欢老版本的东西,对新进的东西不太感兴趣,所以现在比较HIFI的DG 4D录音基本上都不在我所希望购买的唱片目录上,我以后可能也不会大量购买4D录音的.相反原DG旗下有一个子品牌ARCHIEV,它们目录中却有不少我十分感兴趣的录音.建议大家选择唱片还是要看看是否演录具佳,如果单纯为了音响效果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我想可能就是舍本逐末了.
个人见解,欢迎拍砖.由于本人随手写来,文中具体时间不一定正确,可能也存在一些错误,大家见谅.